第37章 为了不拖大部队的后腿(十八)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7章 为了不拖大部队的后腿(十八)

 

张三听了孙玉清唱的歌后,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他牵着马,走了一会儿,又厚着脸皮,对孙玉清说道:”长官,我看你们红军,都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您能不能,讲一下,你们红军的故事呀?!”

孙玉清微笑地说道:“好啊!那我就给你讲一个红军巧渡虎豹口的故事吧!”

张三热切地瞅着孙玉清,连连点着头。

梁怀仁、李四、王麻子、杨二、白胖子5个人,也都急切地看着孙玉清,听他讲精彩的红军故事。

苟团长及其副官、侯营长、杨连长,石排长等人,也都平心静气,支起两只耳朵,准备倾听气宇轩昂,风度不凡的这个共匪,给大家怎样讲,他们共匪是如何巧渡虎豹口的?!

孙玉清一看这些民团官兵,对中国工农红军的事情,如此感兴趣,心里十分高兴,想到长期以来,国民党反动派,强加到工农红军头上的许多不实污蔑之词,尽管饥饿,时时刻刻,在无情地折磨着他,但他还是凭借着顽强的革命毅力,振作精神,充满深情地讲了起来——

“去年10月,我们西路军红军21800余人,要渡过黄河,去完成外线作战任务。

经过研究,将渡河的地点,选定在靖远的虎豹口。

这个渡口,是丝绸之路黄河古渡口之一,明清时期,曾经为官渡。渡口处,有石崖,崖头向河道突出,形似虎豹之嘴,因而,就叫虎豹口。

这里水深浪急,河面宽阔,易守难攻,素有‘边防要塞’黄河天堑之称,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河对岸,又有重兵把守,要想渡过,谈何容易!

但是,我们英勇的工农红军,是如何巧渡的呢?!下面,我慢慢地道来。

为了确保我红军大部队,顺利渡过黄河,首先派出了一支部队,佯攻靖远县城,以此来牵制该地守军,防止火速增援虎豹口守敌。

除此之外,在强渡黄河的当天夜里,为了迷惑,吸引敌人,在虎豹口渡口下游,放入河中大量的用木板做成的木筏,木筏上扎着草人,穿着红军服装,拿着棍棒做成的刀枪。

另外,木筏子上,还摆上了一个大木箱子,箱子里,放上了鞭炮,点燃后,在‘呯呯啪啪’地响着。

与此同时,还在每个木筏子上,挂着灯球火把,亮子油松。

就这样,一条条载着‘红军’,打着枪的‘战船’,在灯火通明之中,浩浩荡荡,顺河而下。

虎豹口守敌,果然中计,调派重兵,沿河而下,前去追剿。

趁此良机,我渡河先锋连,奋勇当先,一条条乘载着我军官兵的大小船只,羊皮筏子,牛皮筏子,齐头并进,很快驶向对岸,抢占了河滩阵地……”

张三等5个团丁和苟团长的卫士梁怀仁,也听得入了迷,满脸全是钦佩和羡慕的神色。

苟团长等一群军官,也听得津津有味,一个个都目不斜视,将探寻的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侃侃而谈的共匪身上。

苟团长在啧啧赞叹了一句“共匪乃神勇的奇兵也”后,就心有不甘地问孙玉清:“哎,共匪,我问你,你军渡河,真的就那么顺利?!没有遭到任何阻挡吗?!”

这回,孙玉清对苟团长直呼自已为“共匪”,并不介意,也不反感,而是微笑地毫不避讳地说道:“有!我军的渡河先锋连,在抢占了黄河对岸的河滩后,就遭遇到了敌人构筑在河岸边,碉堡群里机枪的疯狂猛烈扫射。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渡河先锋连一排排长李国忠等干部、战士,视死如归,挺身而出,分别抱着一捆手榴弹,奋起一跃,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在用自已坚实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枪口的同时,将手中的一捆手榴弹,扔进了敌人的雕堡里,以自已的血肉之躯,为全军开辟了一条前进的生命通道……”

苟团长等一群军官,听到这里,个个脸上,露出了一副严峻沉思的神色……


    (http://wmfxsw.com/book/475655-3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