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清和苟团长,率领着一支300人,对外号称一个营的“国军”正规骑兵部队,在通往甘州的官道上,风驰电掣一般地向前飞奔着。
忽然,从官道的尽头,传来了锣鼓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放马奔跑在队伍前面的孙玉清和苟团长,立刻放慢了马速,又往前慢跑了一段路,才勒马站住。
紧随其后的大队人马,也跟着孙玉清和苟团长等人的马匹,先是放慢了马速,然后才勒马停了下来。
苟团长端坐在马上,将头微微往后一转,伸出右手,喊道:“副官同志,拿望远镜来。”
话音刚落,人高马大,身材魁梧的副官,就驱马上前,向苟团长递过来了望远镜,并恭敬地叫道:“团长,给您望远镜!”
苟团长向副官报一微笑,赶紧接过望远镜,放在眼前,朝着官道尽头,走马观花地瞭望了一下,就向孙玉清递了过来,与此同时,还十分兴奋地说道:“军长,曹明和张成仁那两个龟儿子,正押解着我们的同志,顺着官道,往我们这边走来了!”
孙玉清微笑地接过望远镜,放到眼前,粗略地朝官道尽头望了几眼,回过头来,对着苟团长,打趣地说道:“团长同志,您瞧瞧,这哪里是押送呀?!叫我看来,这分明是欢送我们的革命同志归队嘛!!”
苟团长闻听此言,情不自禁,哈哈大笑,赞佩地说道:“军长真乃慧眼了得,明察秋毫呀!!”
孙玉清再次将望远镜放在眼前,仔仔细细地观察起来。
随着镜头的徐徐移动,一幕幕清晰鲜活的画面,跃入孙玉清的眼帘——
一个个五花大绑的红军,身穿破烂不堪的灰布军服,或穿着破烂的草鞋,或光着黑乎乎的脚丫子,头发蓬乱,面容黑瘦,被一根长长的绳子,像穿冰糖葫芦似的,串连起来,以三路纵队形式,排列组合成为一个庞大的长方形红军队伍,在官道上,缓缓向前蠕动。
在被捕红军组合而成的庞大的“冰糖葫芦”两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慢步腾腾,无精打采,走着一个个身穿老百姓衣裳的青壮汉子,有的人双手端着一根长矛,有的人手拿一口大刀,有的人倒提一把长杆杆斧头,有的人肩扛一柄两刃儿的铁叉。
在这个奇特的庞然大物似的“冰糖葫芦”后面,有十几个身穿农民衣裳的年轻男子,双手举着高低不一,错落不齐,五颜六色的彩旗,慢腾腾地向前挪着脚步。
在彩旗的后边,像踏蛆虫似的,慢步走着十几个农民模样的男人,有打鼓的,有打钹的,有敲锣的,有吹唢呐的,显得忙忙碌碌,好不热闹,招惹得周围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跟前撵后,不自觉地充当着这个声势浩大的怪模怪样的近似于大西北社火队的“跟屁虫”!
在一群吹鼓手的后面,还一前一后,相跟着4匹高头大马。
前面两匹,是黄马,后面两匹,白马。
骑黄马者,分别是一胖一瘦两个中年大汉,都头戴蓝尼礼帽,身穿天蓝长衫,两人右肩上,斜背着一个装着盒子枪的红牛皮枪套子,随着马的走动,摇头晃脑,得意洋洋,耀武扬威,神气十足,高扬着头,微眯着双眼,不屑一顾地傲视着周围的一切,那不可一世的神色,分明在说:“看吧,看吧,咱俩都是何等的人物嘛!在此方圆千里之地,有谁能立下如此之大的丰功伟绩啊!!”
骑白马的两个壮汉,一高一矮,都头戴黑色毡帽,身穿青布衣服,右肩上斜背着一把鬼头大刀,屁颠屁颠地跟着,前面的两匹黄马,不紧不慢地走着。
孙玉清从眼前拿开望远镜,交给苟团长的副官。
这时候,用肉眼看向官道的尽头,锣鼓声越来越响,几乎隐隐约约,瞅见迎风飘扬的一片彩旗!
(http://wmfxsw.com/book/475655-6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