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紫禁城笼罩在薄纱般的晨雾中,檐角风铃在微风中发出清 脆的声响。
我踏着汉白玉阶拾级而上,鎏金铜鹤香炉里升起的龙 涎香萦绕在廊柱间,远处传来内侍拖长的通传声。
三日前与乾隆 帝在御花园的畅谈犹在耳畔,今日这场会面,将决定我筹谋己久 的棋局能否落下第一子。
御书房的门槛足有半尺高,我躬身跨入时,正瞧见乾隆背光立于 紫檀云龙纹大案前。他身着石青色暗云纹常服,腰间玉带缀着的 东珠在晨光中流转温润光泽。案头镇纸下压着刚写就的《快雪时 晴帖》摹本, 墨迹未干的 " 羲之顿首 " 西字力透纸背, 却见他执笔 的手悬在半空, 迟迟未落最后一捺。
" 坐。 " 帝王的声音比砚中松烟墨更沉三分。
我垂首退至黄花梨圈 椅旁, 余光瞥见多宝阁上陈列的三件稀世珍宝 —— 王羲之《快雪 时晴帖》真迹盛在掐丝珐琅匣中, 王献之《中秋帖》与王珣《伯 远帖》分置左右, 绢本边缘的金粟笺己泛出岁月的蜜色。三希堂 的沉香混着宣纸特有的草木气息, 在静默中悄然流淌。
狼毫笔尖终究悬而未落,乾隆轻叹一声搁下御笔,青玉笔搁与紫 檀案相击发出清越声响。 " 说吧。 " 他转身时, 十二章纹的龙袍下 摆扫过青砖地面, " 可是又琢磨出什么新鲜主意? "
我深吸一口气, 袖中奏折的棱角硌着掌心: " 禀皇阿玛, 儿臣斗 胆, 欲奏请设立一新衙署 —— 中情局。 "
" 中情局? " 帝王修长的食指在《伯远帖》的琉璃罩上划过一道弧 光, 眉峰微微挑起。
这个动作让我想起他昨日批阅俄使国书时的 神情 —— 三分审视, 七分兴味。
" 全称中央情报局, 专司刺探各国机要。 " 我向前半步, 晨光将身 影拉长在青砖地上, " 自罗刹国觊觎漠北, 英吉利商船频现粤海, 倭人屡犯琉球, 我朝虽疆域万里, 却如盲人临渊。若能在江宁织 造府暗设译员,于理藩院安插耳目,再遣密使扮作商贾潜入长崎、 莫斯科 . . . . . . "
" 荒唐! " 帝王突然冷笑, 指尖重重叩在《中秋帖》的檀木盒上, " 前明锦衣卫横行时,诏狱冤魂何止万千?尔欲效仿刘瑾、魏忠贤 之流? "
冷汗顺着脊梁滑落, 我撩袍跪下, 额头触及冰凉的青砖: " 皇阿 玛明鉴! 东厂监察百官以致党争倾轧,而中情局只对外邦。凡所 获情报, 必誊录密折首呈御前;所用人员皆经三审九核, 绝无结 交朝臣之机。 "
良久, 一滴墨从笔洗边缘坠入清水,绽开蛛网般的纹路。乾隆忽 然伸手抚过案头玉玺, 蟠龙钮的棱角在他掌心印出浅红痕迹: " 接着说。 "
" 康熙爷平定三藩时, 若早知吴三桂私通达赖喇嘛; 雍正爷处置 年羹尧前, 若洞察其与准噶尔暗通款曲 . . . . . . " 我抬头首视御座后的 " 正大光明 " 匾额, " 儿臣愿以项上头颅作保,此局唯效忠皇权,不 行侦缉之恶。 "
御案上的铜鎏金自鸣钟突然铛铛作响,惊起窗外槐树上栖着的两 只黄鹂。 乾隆信步走到多宝阁前, 指尖掠过装着《快雪时晴帖》 的金丝楠木匣, 忽而问道: " 朱珪现任何职? "
" 现任福建按察使。 " 我强抑心头狂跳, " 去岁查处红毛番走私鸦片 案, 三月即破获七船赃物。 "
帝王从袖中取出翡翠鼻烟壶轻嗅, 倏地轻笑: " 倒是块硬骨头。 传旨: 擢升朱珪为内务府总管大臣, 三日后递牌子进宫。 "
" 嗻! " 我伏地行礼时, 瞥见乾隆拿起案头未完成的字帖, 朱笔在 " 时晴 " 二字旁批注: 气韵稍滞, 当效王珣《伯远帖》之疏朗。这个细节让我暗松口气 —— 帝王既仍有闲情品评书法,便是默许了 中情局的设立。
退至殿外时, 日头己爬上太和殿的金顶。我望着汉白玉栏板上张 牙舞爪的螭首,忽觉那石雕凶兽竟像极了即将铺开的情报网 —— 蛰伏在帝国阴影里, 随时准备撕开敌人的咽喉。
回到府邸己是申时三刻,我特意绕道西华门外的墨韵斋。掌柜见 到我袖口内绣的金龙纹样, 慌忙捧出特制的 " 紫玉光 " 墨锭。 这墨 以徽州古法掺入金箔,研磨时会泛起星河般的光泽,最适合作密 写药水。
“ 小七, 派人去请朱珪。 。 。 ”
(http://wmfxsw.com/book/627096-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