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以光明之心立世 以惕厉之志修身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章 以光明之心立世 以惕厉之志修身

 

明代《菜根谭》有云:"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这简短的箴言如清泉般流淌过五百年岁月,至今仍在叩击着现代人的心门。当我们站在人生的长河边回望,方能明白这句话承载着中华文明对人格养成的深刻智慧。

培养"正大光明气象",犹如在春日的原野播撒良种。北宋文豪范仲淹幼时家贫,每日以冷粥果腹,却坚持在书院秉烛夜读。某日同窗见其衣衫褴褛,赠以锦袍,他却婉言谢绝:"君子安贫乐道,岂可因外物丧志?"这份自幼秉持的浩然之气,终使他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千古贤臣。正如王阳明所言:"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孩童时期的心灵沃土,终将生长出支撑人生的参天栋梁。

"忧勤惕厉工夫"则是人生路上永不熄灭的明灯。晚清重臣曾国藩在日记中记载,他每日必做"日课十二条",其中既有读书不二、谨言慎行等修身条目,也包含静坐自省、夜不出门等克己功夫。即便在平定太平天国的军务倥偬之际,他仍坚持每日晨起练字,用笔墨的沉静化解战火的喧嚣。这种持续终身的自我淬炼,正如黄宗羲所言:"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唯有日复一日的耕耘,才能让精神的稻穗丰盈。

当代社会的高速列车疾驰向前,我们更需要这种古今相通的生存智慧。教育工作者在幼儿园推广"蒙以养正"的品格教育,企业家在商海沉浮中坚持"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青年学子在书山攀登时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这些看似微小的坚持,实则是将传统文化精髓转化为现代生活方式的生动实践。从文明传承的宏观角度来审视,这句古老的训诫绝非仅仅只是引导个人修养身心的准则,它更像是一把开启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门的神秘钥匙。当我们怀揣着一颗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心去照亮前方那未知的道路时,当我们凭借着警惕自励的志向精心雕琢自己的灵魂之际,实际上就是在为中华民族那璀璨辉煌的文明精神图谱绘就崭新而独特的一笔一划。

这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同时又勇敢地朝向未来伸展触角的鲜活生命状态,宛如点点繁星汇聚而成的浩瀚星河,最终必将凝结成为一股强大且持久的永恒力量,源源不断地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不断迈进。这股力量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底蕴,又蕴含着对未来无限可能的热切期许;既能让我们在回顾过去时心生敬畏与自豪,也能激励我们在展望明天时满怀信心与勇气。然而,要真正做到将此智慧融入现代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在快节奏的都市丛林中,许多年轻人面临巨大压力,忙于奔波生计,容易忽略内心修养。比如一些职场新人,一心追求业绩,不惜采用不正当手段竞争,忘却了正大光明的为人之道。

此时,社会各界应积极倡导。学校可以开展更多传统文化课程,深入解读类似智慧;企业也不应仅看重利润,而应营造清正廉洁、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家庭更是关键,父母应以自身言行传递这些价值观给孩子。

当每个人都重新重视起这古老训诫中的智慧并付诸行动,社会风气将会得到极大改善。城市中将弥漫着积极健康的气息,人们在忙碌之余不忘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国家也将因民众整体素养的提升而更加繁荣昌盛,真正实现传统文化智慧在现代社会的完美融合与升华。


    (http://wmfxsw.com/book/749796-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