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静水深流自生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7章 静水深流自生光

 

寒山寺的晨钟穿透千年雾霭,照见这副楹联的深意。上联如定风珠镇住狂澜,下联似澄水帛滤尽浊流,道破了中国智慧中"以静制动"的精髓。这不是消极的退避,而是参透人性后的从容,恰似太极图中阴阳流转的玄机。

东晋谢安在淝水之战时悠然对弈的故事,正是上联的绝佳注解。当捷报传来,他轻推棋盘说"小儿辈大破贼",这般静气让桓温的刀斧手都收起锋芒。明代海瑞在应天府尹任上,面对乡绅泼妇的围攻,只在衙门前煮茶读书,三日间喧嚣自散。这让人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境界——真正的力量,往往生于静默处。

下联所言"谗人之簸弄",在苏轼身上化作淬炼心性的砥石。乌台诗案后他谪居黄州,面对漫天流言,却在《定风波》里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这种淡泊,比之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显通脱。北宋程颢任监察御史时,遭人构陷却终日讲学不辍,其"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的气度,让政敌的谗言如露水遇朝阳。正如朱熹观书有感:"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真正的从容不是刻意为之。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列举十二位先贤,他们或如管宁割席绝俗,或如诸葛亮空城退敌,皆深谙"静镇"之道。苏州网师园"殿春簃"的轩名取自"尚留芍药殿春风",园主人在仕途风波后营造此园,将满腹块垒化作叠山理水的智慧。这般境界,恰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的渔舟——任两岸青山相对出,我自中流自在行。

古渡口的石阶被江水打磨得温润如玉,大雁塔的风铃在暮色中自成韵律,都在诉说着时光的秘语:世间纷扰终将归于平静。就像龙泉青瓷的冰裂纹,本是烧制时的缺陷,却在匠人的坦然接受中化作独特美学——人生诸多困局,或许只需如明月照大江般静观,自会显现柳暗花明的转机。恍惚间,一阵清风吹过,似是先贤们跨越时空的喟叹。在这喧嚣尘世中,人们忙忙碌碌,为名为利奔波,却忘了停下脚步,去感受这静的力量。

此时,一位年轻书生模样的人,背着行囊,踏上这古渡口。他望着那温润的石阶,听着大雁塔传来的风铃之音,眼中满是思索。他在这古老的氛围中,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领悟到了“以静制动”的真谛。

他决定不再盲目追逐那虚幻的功名利禄,而是要在这纷繁世界中寻一处宁静之地,沉淀自己的内心,用从容与淡泊去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就像那龙泉青瓷,将生活中的瑕疵化作独特的美。他相信,只要秉持着这份静气,定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如那中流的渔舟,自在前行,寻得属于自己的柳暗花明。年轻书生转身,朝着山林深处走去。在山林中,他寻得一座荒废的小茅屋。他开始动手修葺,砍来木材加固屋顶,割来茅草铺好床铺。每日清晨,他伴着第一缕阳光起身,在茅屋前诵读经典,感受文字间的宁静与智慧。

一日,一位云游的高僧路过此地。高僧见书生气宇不凡,便与他攀谈起来。书生向高僧诉说自己对“以静制动”的感悟,高僧微笑点头,从怀中掏出一串念珠赠予书生,道:“此念珠可助你静心。”

此后,书生手持念珠,日夜修行。在宁静中,他的内心愈发澄澈,对世间万物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开始将自己的感悟写成文章,流传出去,引得不少人前来请教。书生也不藏私,将自己的心得倾囊相授。渐渐地,这荒废的山林有了人气,成为一处宁静祥和的修行之地,而书生也在这静中,实现了自我的升华,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http://wmfxsw.com/book/749796-2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