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玉树琼枝与深根固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6章 玉树琼枝与深根固柢

 

北宋吕本中在《童蒙训》中记载:"范仲淹置义田千亩,以养宗族之贫者。"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贤臣,留给子孙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遗产。范氏家族八百年间走出八十余位进士,恰似《周易》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真正的家族传承,不在金山银海的堆砌,而在精神火种的传递;不在眼前安逸的铺陈,而在生命气象的涵养。

南唐后主李煜精于词章,却将"凤阁龙楼连霄汉"的江山断送在《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记载的琅琊王氏家规:"食不过五味,衣不过三彩。"这个历经三百余年而不衰的世家大族,始终秉持"读书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正如《礼记》所言:"富润屋,德润身",过分追求物质享乐的家族,犹如在流沙上建造楼阁;注重精神培育的门第,方能在岁月长河中垒石成峰。

明代《金瓶梅》中西门庆家族的覆灭,恰似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唯利是图者的末路。而《了凡西训》中记载的袁黄家族,因深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代代恪守"立命、改过、积善、谦德"的训诫。这种差异印证了《道德经》的箴言:"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当家族教育沦为利益的算计,血脉相连的亲情便会异化为锱铢必较的生意,正如春秋时期晋国六卿相争,终使百年望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苏州留园中"古木交柯"的奇景,揭示着生命成长的奥秘:枝干相扶方能抵御风雨,根系相通才能汲取养分。这种智慧投射到家族教育中,便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张謇创办南通师范时,特设"家事"课程,将"勤俭持家、诗书继世"的理念融入日常。这种教育不是刻板的训诫,而是如春风化雨般的滋养;不是功利的投资,而是如园丁育苗般的守望。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重温"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的古训,更能体会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智慧。真正的家族传承,应当如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在时光中沉淀精神底色;当效法黄山迎客松,在绝壁间彰显生命气象。正如《朱子家训》所言:"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唯有让精神的根系深扎文化的沃土,方能使家族之树常青。

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家族传承的意义更显珍贵。有这样一个家族,曾经家财万贯,却因只注重物质财富,子孙们沉迷享乐、不思进取。家族企业在市场浪潮中摇摇欲坠,家族关系也变得冷漠疏离。而家族中一位年轻人,偶然间读到了这些关于家族传承的故事,深受触动。他决定改变现状,重拾精神传承。他组织家族成员一起学习经典文化,倡导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的家风。起初,很多人并不理解,但随着时间推移,家族氛围逐渐改变。大家开始互相扶持、共同努力,家族企业也在众人的智慧和拼搏下有了起色。这个家族仿佛获得了新生,他们明白,真正的家族传承,是精神的延续,是文化的滋养,只有这样,家族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http://wmfxsw.com/book/749796-6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