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药师经变图中,持灯菩萨的衣袂仿佛被千年的酥油香所浸透,那浓郁的香气仿佛能穿越时空,让人感受到古代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秘。
而在法藏法师译经的时候,他总是会在子夜时分,用铜镜折射三危山的月光。那清冷的月光洒在《金刚经》梵夹装卷轴上,仿佛给这部经典增添了一层神秘的光辉。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洒在经书上的清辉,竟然与长安青龙寺空海和尚抄录的“不妒不贪”偈语墨痕有着相同的源头。
原来,真正的光明境界并非仅仅是外在的光芒,而是在酥油灯芯燃尽时,铜盏里凝固的那一抹琥珀光。它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宁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
在曲阜孔庙的金丝堂前,有一棵古老的柏树,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这棵树上,至今还留着庆元党禁时的斧痕,那是朱熹手植的楷树。这位理学大家,在武夷精舍讲学时,特意以九曲溪的急流与深潭作比喻,教导学生们在面对不同的情境时,应如何保持内心的平衡与专注。
就像徐渭在青藤书屋画《墨葡萄图》时,他用焦墨枯笔描绘出葡萄的形态,却在画面中隐藏着“笔底明珠无处卖”的孤愤。然而,他始终不肯为了迎合世俗而添加半片绿叶,这种坚持自我、不媚俗的态度,正是他艺术精神的体现。
在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中,那扇形的窗棂之间,文徵明当年亲手栽种的紫藤如今己化作了一条苍龙般的虬枝。这位才华横溢却屡次科举不中的才子,偏偏要在这轩内悬挂起他自己书写的《停云馆帖》的残卷,任其在风中随意翻动,宛如云朵的卷舒一般。
而在岭南的丹霞山别传寺,清晨的钟声悠扬地回荡在山间。澹归和尚将“勿忘故国”这西个字深深地刻入了他诵经所用的木鱼之中。每当木鱼被敲响,那声音仿佛能震落山间的云雾,使得那南明旧臣的风骨所凝成的赤壁丹崖得以展露无遗。
当寒山寺的钟声悠悠响起,那悠扬的钟声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摇落了虎丘剑池的枫叶。枫叶如蝶般飘落,与钟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画面。
在天一阁那弥漫着蠹鱼声的环境中,范氏子孙们正专注地校勘着古籍。他们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着先人的智慧。而在婺源虹井旁,朱子后学们则诵读着《近思录》,那朗朗的读书声在山间回荡,仿佛是对先圣的敬仰和传承。
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场景,却都在印证着同样的天机。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历经五千年的岁月沧桑,依然棱角分明,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治玉匠人懂得“切而勿磋”的奥义。他们在雕琢玉器时,精准地把握每一刀的力度和角度,不做过度的修饰,从而保留了玉器原本的神韵和质感。
同样,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之所以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正是因为画家深谙“浓淡相宜”的真谛。他用渴笔皴擦的技法,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山水的远近、虚实和层次感,使整幅画既有雄浑壮阔的气势,又有细腻入微的情感。
真正的涵养功夫,就如同那未磨的铜镜一般。铜镜未经打磨时,虽然表面略显粗糙,但却能反射出最本真的光芒。而当我们用心去磨洗它时,铜镜会逐渐变得光滑明亮,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这既需要我们保持内心的本真,不被世俗的尘埃所蒙蔽,又要有不断磨砺自己、提升自我的志向。
(http://wmfxsw.com/book/749796-8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