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恒业与简省:安身立命的两重境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3章 恒业与简省:安身立命的两重境界

 

古人云:"人生不可安闲,有恒业,才足收放心;日用必须简省,杜奢端,即以昭俭德。"这句话道破了人生立世的两大要义:一在于有所专注的事业以安顿心灵,二在于简约朴素的生活以涵养品德。恒业与简省,看似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实则是相辅相成的生命智慧,共同构筑起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恒业,宛如一座坚固的灯塔,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为人们指引着方向,使他们不致在浮躁的世态中迷失自我,随波逐流。

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十五岁时便立下了求学的志向,并终其一生都在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说和理念。尽管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志向,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王羲之,这位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为了练就一手好字,每天都在池塘边练习书法,以至于池塘里的水都被他的墨汁染黑了。正是凭借着这种专注和坚持,他最终成为了“书圣”,其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和学习。

李时珍,这位伟大的医学家,为了编写《本草纲目》,耗费了整整二十七年的时间,历经三次修改,才最终完成这部药学巨著。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他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草药的研究和整理中,最终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医学宝典。

这些古圣先贤之所以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正是因为他们有所专攻,心有所寄。他们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一件事情上,从而达到了一种心神安定的境界。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艺术是心灵的体操,通过专注的工作,我们获得内心的平衡。”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选择过剩的时代,人们往往会陷入“选择焦虑”的困境,这正是因为他们缺乏一个可以全身心投入的恒久事业。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值得我们终身钻研的领域,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其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浮躁中保持定力,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左右;在变动中获得成长,不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

简朴生活是抵御物欲侵蚀的盾牌,更是品德修养的实践场。司马光"食不重肉,衣不重裘",却编纂出传世巨著《资治通鉴》;范仲淹"食不兼味,衣不重彩",却创办义庄惠泽乡里。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居住木桶,面对亚历山大大帝的询问,只回答:"请你让开,别挡住我的阳光。"这些智者深知,真正的富足不在于物质的堆积,而在于精神的丰盈。德国哲学家康德一生过着规律简朴的生活,却开拓了哲学的新天地;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简居生活中,写下了影响几代人的《瓦尔登湖》。他们用实践证明:生活的减法往往带来精神的加法。

恒业与简省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专注事业需要排除干扰,简朴生活则为专注创造条件。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正因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理学研究;现代科学家爱因斯坦常年穿着同样的毛衣,正是为了将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物理世界的探索上。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写作需要绝对的专注,而专注需要简单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不是苦行,而是为了将生命能量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

当代社会物质丰富却精神焦虑,人们追逐享乐却内心空虚。重拾"有恒业"与"必简省"的古训,或许能为迷途的现代人提供一剂解药。不必效仿古人的极端简朴,但可学习他们专注的精神;不必苛求超凡的成就,但应培养持之以恒的品格。当我们找到值得投入一生的事业,并为此简化生活的枝蔓,便能如庄子所言"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在喧嚣中守住内心的宁静,在浮华中保持精神的独立。


    (http://wmfxsw.com/book/749796-8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