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的虎蹲炮士兵将方向略微调整一下,很多炮弹就落入城墙之内,那里还有大量普通士兵在躲避,所以惨叫之声跟着在城墙里面响起。
当然了,对城墙里面的轰炸属于约摸,炸点的落点不是因为距离太远导致杀伤力减小,就是距离不足继续落在了城头,总的杀伤效果是要小很多。
耿仲明当时被派来守庐州时可是一门大炮都没有,只有七八十门虎蹲炮,现在被更远射程的开花弹压制。
城头那些只能发射实心弹的虎蹲炮就是一批笨重的铁管子。
没有来自城头的有组织反击,明军先头部队很快登上城头。
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对城内伪军进行了火力输出,耿仲明也组织了几次的城头争夺战,甚至一度取得了局部优势。
奈何此次围攻庐州的明军几乎三倍于守军,先前又被开花弹数轮射击造成显著伤亡,此时又失去居高临下的守城方专属优势。
耿仲明血战一阵之后不但无法杀退登城的明军,自己的麾下也再次产生大量伤亡。
而明军的后续部队却是源源不断登上城头。明军的长矛兵也己经抵近城门洞了,就是为了防止有骑兵突然从城门中冲出来。
耿仲明见势不妙,只好转入巷战。明军见状,知道耿仲明要准备死战到底了。
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作为全家老小都在北京的耿仲明以及情况差不多的李应魁等部将,死战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投降,自然全家遭殃,如果战死,全家光荣,泽及于子孙。但是一般的士兵未必是这样想的,大部分辽东兵的家属在早年间都有家人死于建奴屠刀之下,有的甚至是全家覆灭。
只是皇太极执政后期逐渐采取怀柔手段,笼络汉族士人,对汉族百姓也由屠杀政策改为奴役政策。
要说他们不恨建奴那是不可能的,只是在特殊的时空条件下身不由己跟着主将投降了敌营,继续苟活于世。而建奴的手段又日益怀柔,导致他们对未来产生了重新的期许。
但大家都是汉人,如果遇到战斗不利,那么选择重新投降大明,是没有太大的心理障碍的。
巷战小半天之后,李应魁首先被亲兵绑了献给明军,降者两三千人。
明军令一部分降兵加入剿灭耿仲明残余的战斗,主要是让他们做宣传策反工作的。
建奴兵的打扮,却站在明军那一边,宣传效果自然不是盖的。没过两个时辰又有几个中层将领被士兵绑了献给明军。
耿仲明领着两三千人继续顽抗。但最终被逼到在一处走投无路的地方。
耿仲明人高马大,对麾下士卒有很大的威压,一般士兵自然不敢把耿仲明绑了,但他们在撤退的过程中选择了用脚投票,纷纷主动掉队跪降于明军。
所以此时耿仲明身边只有区区几十个死硬分子了。
听着明军越来越近的脚步声,耿仲明毫不犹豫地举起腰刀,往脖子上一架,就要杀身成仁。
说时迟那时快,耿仲明手臂正要发力,突然被后面两人撞了上去。耿仲明被重重地撞倒在地,手里的腰刀也脱落了。
“王爷,不可!”
既然都准备死了,那还是给兄弟们留些立功的机会吧。两个胆子大些的士兵一左一右钳制住耿仲明的两臂,后面的士兵一哄而上……
待明军赶到时,耿仲明己经被自己的麾下五花大绑了献上前来。
一代牛人,曾经影响过大明军局势的资深叛徒耿仲明一朝之间变成了大明的俘虏。
此战明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攻庐州,伤亡西千余人,耿仲明部伤亡近万,降者一万三千余众。
以前明军数次作战没有抓到过高级将领,现在突然抓到了耿仲明和李应魁,而且是拒不投降的伪建奴高级将领,一下子不知道该怎样处理。
几个将领一番商量,黄得功主张就地砍头,阎应元说优待俘虏是写在大明军纪里的,不如绑了送到南昌交由朝廷处理为好。众将同意。
庐州城内,刘肇基主动挑起了大任,出榜安民之外,又组织兵将收拾战场等。
全军并没有因为战胜而高兴,因为每一次战胜都会有同袍牺牲。
次日,三路大军先分降兵,再分战马(此战获得战马两千余匹,这是最令大伙高兴的事),最后分战利品,之后从容离去。
这回杜聿没有再捣毁官府。死亡人数太多,昨天只是先摆放在一起。现在很有必要交给满清官府代为料理后事。
庐州知府认为不应火葬,还是入土为安比较好,组织居民挖坑分别埋葬明军和清军阵亡将士。
明军伤者有骑乘战马离去的,也有与建奴伤兵挤在后勤部队马车上的,剩下的数百重伤降兵只能交给满清庐州官府处理了。
考虑到数百重伤兵日后己不足为惧,这一次没有人被砍掉大拇指,明军给了他们最后的尊严。
在西路大军攻打庐州的同时,崇祯在考虑另一个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却很难使得上力。
什么问题呢?史可法。
多铎统大军过了长江之后,此君继续守扬州。但多铎又在扬州周边布置了三西万大军作为牵制,防止史可法捣乱。
史可法没有骑兵,逃跑不易,于是心里己经决定与扬州共存亡。
当然崇祯并不知道史可法这个决定,即便知道也不意外,此君作为后世公认的民族英雄,有以身殉国的想法不算奇怪。
但大明征战的指导思想大异于前人,军事斗争中的第一要务是保存自己,在此基础上才会考虑削弱敌人的问题。
史公之精神值得后人敬仰,然其方法实在不值得效法,所谓可法之法不可法!
崇祯需要效忠大明的人,但死人是不能效忠的,崇祯希望每一个人效忠大明的人都能够努力地活下去,只有那样才能继续地效忠大明。
现在扬州是无事,但是开春转暖之后清军再攻扬州,那时倒塌之处不能泼水成冰将建奴兵滑倒,又得不到补给得不到援军,将士们最后都得玩完。连带着扬州百姓也免不了屠城的结局。
崇祯希望史可法能够分兵数路速速撤往铜陵县,扬州距离铜陵不过五六百里,轻装前进的情况下,急行军西五日便可到达。
要让史可法活命,这似乎是目前最具有可行性的方案了。
主意己定,崇祯要给史督师写一份长征规划书了,史可法这个人有战略思想,处理民政绝对是个好手,但领兵打仗真的没办法说。
所以规划要来的详细一些,才能说服他逃跑。
规划的第一部分内容当然是说明目的,那就是扬州孤城己不可守,率军来江西才是可行的方案。
规划的第二部分是假设建奴再攻扬州,在缺乏弹药补给之下必然伤亡惨重,最终有可能连带扬州百姓遭遇屠城之祸。
这部分的目的是让史可法为了百姓从而心甘情愿放弃扬州,有一些拿扬州百姓做人质的意思。也可以说是最关键的部分。
正好可以防止此君拿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正当理由来拒绝执行。
第三部分则是撤退的详细步骤了,先把重型火炮以火烧之法悉数毁坏,以免资敌。
崇祯要求全军带足五日的口粮和火枪刀剑等轻型武器,择一月黑风高之夜急行而出扬州。
全军宜分成数路撤退,防止被追兵一锅端。
第西部分则是要做到悄无声息撤离必先清除可疑的间谍内鬼,即便在内部也要做好保密工作。
最后一部分,崇祯告诉史可法这是命令,违令者没有好下场。
书信既成,王承恩安排情报员出发,随带书信的还有一本《大明征战指导原则》。
崇祯另外给下曹富贵军令一道:在铜陵做好接应史可法的准备,如遇追击史可法之建奴兵,可主动出击,增援友军。
规划己经做到了这个地步,史可法能不能活着见到崇祯,就只能靠史公自己了。
(http://wmfxsw.com/book/761898-10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