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妇女部胎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0章 妇女部胎动

 

崇祯在一次略显沉闷的朝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抛出了《大明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官员选拨升迁的‘十八岁’硬性约束条款,突袭了一众文武大臣之后飘然而去。此事自然不会水过无痕。

果然,崇祯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之后,各部大员接踵而至请求面圣,守门的小吏基本上给予了严辞拒绝。

但也不能全部拒之于门外,比如内阁大臣,一方面作为皇帝的顾问要通盘考虑长期中期短期的国事,一方面又身处皇帝于群臣之间需要经常调和折中,否则很多事务就会争吵不休从而无法落地。

再比如思想超前的黄宗羲,这是崇祯几乎引为知己的存在,自然是随时可以交谈商议的对象。

还有教育新政的操刀人王夫之以及民申银行现任行长顾炎武,这几个人崇祯是从来都不会拒而不见的。

如果说还有什么人可以随时接见,那一定包括大明研究院以及太医院的老少理工男以及民营武器工坊的有关人员,以及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风韵犹存的——南昌女子学堂校长董如兰。

“陛下,医官们从救死扶伤的的角度出发,希望朝廷能够制定律法推迟婚育年龄,本无可厚非。

然古往今来,女子年满十五即可出嫁,这是约定俗成的民俗,贸然改之,必引发民怨。诚为陛下所不取也!”吕大器一番语重心长地建议道。

崇祯说道:“朕固知卿之思虑深远、忠贞体国。然民俗亦有良俗与恶俗之别。卿知缠足乃民间恶俗,虽不至于死人,然一生跛脚难行,己然终身残疾。

早婚早育,虽与名教无伤,但常至妇女难产而死,与杀人无异。缠足不至死人尚且为恶俗,而况能够杀人之早婚乎?

夫子有云:‘择善而从,择不善者而改之’,朕为一国之君,万民之父,自当铲除恶俗,弘扬良俗。

且朕之主张并非心血来潮全无依据,西夷诸国己有先例,而其国民皆蒙其利。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朕对天下诸国之善举亦绝不推辞。

不过卿且放心,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朕也不会断然禁止民间己有婚俗,只是先在官员选拔升迁方面加以约束,以为表率,而且这也是几个月之后才开始正式施行。卿勿要太过忧虑才是。”

以后群臣还要听首辅的进一步诠释演绎,所以崇祯全面地对吕大器解释了一番。

听到若干年之后才在全国推行,先前提出的担忧引起民怨的问题暂时也就不成为问题,吕大器很快退了出去。

“陛下,婚育习惯乃千百年来民间约定俗成之事。今断然推行新婚俗,岂不是君权扰民吗?”

黄宗羲三句话不离本行,处处想着限制君权,倒不是说他真的不关注妇女事业,毕竟办女子学堂他也是支持的。

“爱卿言之有理,为君长者固不该胡乱作为。然自汉朝以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此皆君权、父权、夫权之滥觞也。以至于我华夏数千年来奴隶遍地,而独缺真正的人。

今朕不过欲以国君之权力将妇女身上的枷锁放松些许罢了,何患之有?

若朕不有所作为,日后,因难产而死者或者就有卿之子女,或者就有朕之公主,此外因缠足而成为残疾者更是不可胜数。

亚圣有言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朕如此作为也不过是践行圣贤的仁政王道罢了。

朕可以告诉你,在不久的将来,朝堂之上不但可能会出现女官。甚至所有利国利民的新风尚都会出现。

大明因循守旧两三百年,先失北都,再失南都。可见因循守旧并不能使我民富国强。

黄爱卿,大明需要大胆地放弃一些过时的东西了,唯有如此才能去拥抱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相信卿和朕都希望见到那一天的到来。”

对于思想超前的人,崇祯采用了一起展望未来的心理战术,从而巩固了同盟关系。

“臣定助陛下重振大明。”黄宗羲退出。

“陛下,(此处省略若干文字)”

王夫之也来觐见了,王夫之的说法与吕大器差不多,无非担忧扰民,担忧新的律法不能够推行下去反损了朝廷威严。

王夫之今年二十七周岁,是中枢最年轻的大员,纯粹是出于对崇祯知遇之恩的正常反应。

“爱卿,你是主管教化民众的,如果你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女子接受教育,如果你不希望女学生突然死于难产,那你就应该想法设法地支持朕的主张。

再说,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朕也不会断然禁止民间己有婚俗,只是先在官员选拔升迁方面加以约束,以为表率。

另外《妇女权益保障法》也还未经讨论批准,所以事情并没有那么急迫和糟糕。等过些时日《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草案印制好了,卿正好可以先行研究一番再说。”

王夫之本来也没有非常反对,听完崇祯的教诲之后,也退了出去。

那些思想守旧,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大臣,崇祯暂时是不会允许他们觐见的。

几个朝臣离去,崇祯想到了董如兰。这是目前大明除了在重庆府夔州一带驻守的秦良玉将军之外唯一获得了朝廷高级职务的女性。

所以,既然是讨论女性的事情,一班老少男人虽然也讨论出了个所以然,但总归是不如请几位女性朋友现身说法更贴近实际,更加贴合人之常情。

以后涉及到妇女的事情肯定是越来越多,要不给朝堂之上请个女官来?甚至干脆设立一个妇女部得了。

根据前世的记忆,联合国似乎也有个专门的妇女机构的呀!

既然思维的灵感己经到了此处,崇祯索性开始在脑子里开始搜索起了明末在史书中的留下了名字的奇女子,正好可以请其出山并授予官职。

秦良玉将军毫无疑问算一个,在炎夏两千年的帝制时代也算是唯一的存在,可惜秦将军身穿戎装镇守一方,而且己经年过古稀,怕是没几年时光了。

还有董如兰,虽然没有秦良玉那么大的名气,但是也在正规典籍之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她现在正在筹办南昌女子初级学堂,己经有了职务,是万万抽不开身的。

再有就是高杰的遗孀邢夫人邢岫华,虽然出身流贼,也算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历史进程,而且目前还领着‘二品诰命夫人’的俸禄,正好可以让她出来干些实事。

还有,还有,还有谁呢?想起来了,给老色批钱谦益做了侧室的柳如是。

此女虽然起于青楼,然深明大义,心存社稷,在南京政权沦陷之后,极力资助抗清义军。明知不可而为之,可谓勇也,这是其最难能可贵之处。

一个出身歌姬,一个出身流贼。就由柳如是和邢岫华分别担任大明妇女部尚书和右侍郎吧。

自己一个大男人成天叨叨妇女权益的事情,不但有失体统,也很难使得上力。

崇祯当即拟了两道任命书。虽说这应该先与内阁以及吏部商量一下的,但这种非常之事,自然需要非常之手段,崇祯决定再独断专行一回。


    (http://wmfxsw.com/book/761898-15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