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经过战事寥寥的夏季,暑气退去,与明军差不多,满清铜陵大营的节奏也变得日渐紧凑起来。
铜陵守将大清恭顺王孔有德厉兵秣马几个月之后,今日正要大军启程再战池州。
屡屡败于江西明军之后,大清太需要一场像样的胜利了。
这是孔有德的战斗,也是多铎谋划了很久的事情。
只是,值此危急存亡之秋,豫亲王前日突然决定放弃亲征池州,而是改任命孔有德为主将。孔有德对此甚是不解。
但不解归不解,作为军人,作为年禄万两的大清汉人藩王,爱新觉罗氏对他绝对算得上礼遇有加。
所以孔有德虽所有不解,但对于多铎给他下达任务不推辞亦不惧怕!
原来,豫亲王多铎去年平定南京朝廷之后,曾经遭遇了一个小小的挫折。
根据满清中枢其实定下的平南之策,英亲王阿济格向西出兵剿灭李自成,豫亲王多铎向南出兵平定南京福王朝廷。
中间虽然穿插了一些剿灭地方小股土匪的情节,但那都属于支线任务。也就是说,多铎只要占领南京,消灭南京周边明军主要抵抗力量之后就可以奏明中枢,然后经多尔衮批准后班师回朝。
至于剩余的南方零散反抗力量,那就要朝廷综合考量之后再派大将来处理了。
说起来并不复杂,但做起来,却是出一些差错,导致事情偏离计划的轨道越来越远。
先是明降将刘良佐部在池州会战中差点被明池州守将刘肇基全歼,这是为了服务进攻南京的主线任务而进行的分支任务,结果出现了偌大的意外。
刘良佐是明降将,战力低下,满清精锐虽然折了宗室拜音图,但总体军力损失并不大。
多尔衮在综合考虑之后,认为满清在安庆遭遇的挫折也不能算做很大的过失,问责的事情应该暂时搁置。好在接下来多铎也算顺利地拿下南京,他的班师回京之路似乎己经可望可及。
谁知就在多铎向北京申请班师回朝的时候,多尔衮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让多铎顺便灭亡南昌明廷,也算是对江北连番失败的将功补过。
对此,多铎虽然有气,但慑于摄政王的权势,只能服从。另外多铎也自信若亲征南昌,必然能够再建新功,之后再申请班师回朝应该就没有阻碍了。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多铎发兵攻打池州,损失惨重,孔有德的水师损失惨重。多铎从严州金华一带进兵再战明军,结果图赖损失满洲精锐近万,更不消说许定国了。
连番挫折之下,多铎预料到,他班师回朝暂时是没希望了。
然而作为努尔哈赤的后裔,多铎自然也是条百折不回的硬汉。所以在夏季的时候,就准备着再度破局。破局的点就是:再战池州。
如果战事顺利,可一举占领江西明廷的东北大门,那后来的事就好办了。如果战事不顺,也可以迟滞池州防务的升级,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而准备工作也是做的非常充分,除了情报的工作,多铎为攻伐池州准备了十五万那大军。
可是就在准备出兵的前几天,多铎的亲信从北京发来了一些消息,报告了朝廷目前的一些动向。其中就包括对多铎不利的动向。
据说多尔衮正在考虑任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以取代多铎,不止是思考,在朝会上也讨论过,很多人都知道。虽然还没有定案,但大概是跑不了了。
多铎是多尔衮的亲弟,按理说多尔衮不应该如此待他。但架不住朝堂之上要求处理多铎的七嘴八舌。
提议处理多铎的主要人物就包括齐尔哈朗与博洛。
比如辅政大臣博洛,他指多尔衮用人失策,导致大清连番败绩,不但应该撤换多铎的征南大将军一职,多尔滚本人也应该对两路攻伐江南的战略进行反思。
朝堂异议汹涌到了这种程度,多尔衮必须得有所动作了,哪怕仅仅是表演一番。而这既是给众朝臣一个交代,也是维护摄政王权威的必要手段。
博洛的言论,其实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角度来说,就是个红红脸出出汗自罚三杯的事情,可多尔衮不这么认为。
他作为摄政王,虽然权力己经无限接近于皇帝,但毕竟不是皇帝,如果很多人联合起来反对他,那么是有可能被赶下台的。
而眼下明目张胆反对自己的博洛,还是多尔衮的晚辈。所以多尔衮决定对博洛打压一下,而且是让任何人无法挑出毛病的那种打压。
那就是他立马提议任命博洛为征南将军,以取代多铎。这样既回应了朝堂之上为连续战败找背锅侠的汹涌言论,又把反对势力之一的博洛赶出了朝堂,可谓一箭双雕。
对多尔衮自己而言则无丝毫损失,错的都是别人,而他只是为了补救别人的错误而做了正确的事情。
虽然以博洛代替多铎的提议还没有最终定案,但多尔衮己经私底下要求自己的支持者支持这项提议。
因为得知了自己即将被撤换的这个事实,多铎的心一下子就凉了半截,人家己经准备着手发落自己了,自己还要傻傻地上前线搏命吗?在这个微妙的时刻?
劳资只不过没做摄政王,又不是傻瓜。
所以多铎象征性地在铜陵留下了自己所部一万兵马,带着剩余的西万人马回南京去了。留下了满肚子疑问的孔有德主持大局!。
除了以上新近的情况,豪格暴毙于监牢之中,也在大清内部形成了对多尔衮不利的舆论,只不过还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
这样的内部斗争,在满清战事进展顺利的情况下还看不出什么负面作用,但是在战事陷入僵局甚至连连败绩的情况下,那是没有丝毫的积极意义。
类似于满清宗室的内部斗争,以前的大明内部,文官集团与代表皇权的阉党的斗争甚至是首接与皇帝较劲的斗争,东林党与非东林党的斗争,地主阶级与底层农民阶级的斗争等等,比之于满清,更加残酷,也更加具有悲剧性。
曾几何时,袁崇焕为了统一辽东军令政令而擅杀毛文龙,结果激反了孔有德、耿仲明等一众骄兵悍将。
一个内部矛盾没处理好,大明失去了优秀督师袁崇焕,失去了悍将毛文龙和孔有德耿仲明,还有数万精锐士兵和先进火炮。
正史中的大明能够灭亡的那样干净利索,与袁崇焕处理毛文龙的事情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以,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内部、如何处理内部矛盾,实在是事关兴亡大事。
正确的态度是要竞争,不要斗争,实在不得不斗争,也不能把人弄死。
让别人无路可走之后,自己的路也会越走越窄。这样的事情搞得多了之后,一个王朝覆灭的征兆就会逐渐呈现出来。
回到孔有德的身上,在宏大叙事背后也还有些具体的纠结值得一提。
铁岭矿工出身的孔有德,经历了建奴占领辽东的悲惨事件,之后投到江东镇皮岛总兵毛文龙麾下当了兵。自然是骁勇善战勇冠三军,被毛文龙收为养孙,升为参将。
孔有德可谓得遇贵人,自己发达之外,也得以征战疆场为国效力。遭遇国恨家仇之后而报国有门,成为了大明边将中的吃重角色。
孔有德生命中的贵人毛文龙被袁崇焕杀掉,孔有德的天空己经塌陷了一半。
然而愤怒归愤怒,他并没有降清,而是去了山东投在了登莱巡抚孙元化麾下,继续为国效力。
毕竟对建奴是国恨家仇撞在了一起,但凡是个有血性的,怎么会轻易向屠戮了自己家乡的敌人投降?
后来在一次行动中,因为登州兵与当地老百姓关系不和,竟然发展到商家闭门罢市,孔有德麾下士兵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其实根本原因是因为大明官兵缺粮缺饷)。
士兵们气愤之下就吃了大户,也就是强行借粮而没有给钱,或者说就是模仿后世公务人员给这家大户打了白条。
大户利益受损,闹到孔有德那里,孔严厉处罚了有关士兵。
到这个时候孔有德应该还算是个能讲究群众纪律的将领,毕竟他自己就来自于群众。
但是出生入死的士兵们不干了,因之发生了严重的哗变,甚至连自己的部将都来劝说孔有德一起造反。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就由不得孔有德了,于是就反了。
到此,孔有德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就是与明廷正式决裂。
他挟持了孙元化,请求孙元化称王,大伙一起造反。
孙元化忠于朝廷,自然严词拒绝了这等没的请求。于是孔有德放走了孙元化。
看得出,孔有德虽然造反了,但在个人私交方面,绝对是算是个知恩图报和有底线的人。
孙元化不是毛文龙,但也曾收留过孔有德,是有恩于孔的,所以孔放走了孙元化。
孙元化被放走后到北京请罪,被崇祯下令处死,大明又失去一位优秀的巡抚,说句实话,如果本人穿越成了被挟持的孙元化,知道那必死的结局,一定会同意孔有德的造反建议的。
可以设想一下,孔有德麾下士兵哗变之后,假使孔有德没有在错误的路上更进一步,而是跟着孙元化一起回北京当面请罪去了,那么大概率是和孙元化一样的结局。
孔有德造反事业持续了九个月之久,随着官兵围困日益严重,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好渡过渤海湾投皇太极去了。
皇太极给予了孔有德最高的礼遇,拥抱礼!之后为封恭顺王,仍领旧部。
这样的礼遇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己经是能够想象到的最高荣誉了。试问当时的大明皇帝能给孔有德这些东西吗?或者说比孔有德更高级的那些人物,崇祯会给他一个拥抱礼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后来孔有德为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能不说有这种知遇之恩的在起着作用。
首到桂林之战时,孔有德被民族英雄李定国包围,孔有德见脱身无望,乃自杀殉国,一家老小妻妾皆然(彼时孔己经在广西开府建衙,故家人都在)。
只有女儿孔西贞逃脱,后来被孝庄皇后收为养女,成为清朝唯一的汉族格格。
清亡后,孔有德被后人重新确定为重量级汉奸,但他此前的曲折经历和人生最后一刻的壮烈之举难道不值得世人重新审视一遍吗?
如果一个朝廷既要你尽忠卖命,又准备随时砍你的头,作为武将的你将如何行事?
如果一个朝廷,精英们都开始失望绝望想着投靠敌人了,那么问题一定出在朝廷,此时背叛将变得合情合理。
此外就统治阶级对待底层的百姓而言,嘴里喊一万遍以民为本,不如简简单单与民一碗粥!
如果朝廷能平等地,哪怕仅仅是有着最起码的底线去对待每一个国民,很多内部矛盾都将得到化解甚至根本就不会产生,也断然不会发展成为流血漂橹的内部斗争的,又何来天下鼎沸,社稷倾覆?
(http://wmfxsw.com/book/761898-16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