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距离问题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7章 距离问题

 

面对突然扩大的‘地盘’,崇祯高兴的同时,忧虑也随之而来。

崇祯自来江西己经一年又八个月,当初规划的一年之内光复江西,三年之内北定中原。现在看来极有可能发生延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崇祯所说的光复江西,绝对不是指军事上的占领,而是指伴随着军事占领而来的全面的新政落地。

试想所占之地如果没有新政的全面落地,如果没有农民的家家有田,如果地主在享受土地红利的时候,依然隐匿田亩人口想法设法少纳税,如果最底层的百姓依然挣扎在生存线上随时可能成为造反的一份子,那这样的光复又有什么意义?

正如在北京时,拥有整个大明,却仇寇遍地,盗贼纷起,战祸不绝,白骨盈野,这样的大明对百姓而言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崇祯心心念念的不过是新政,不过是分田!田地一分,兵源充足,财税不竭。新政一布,百业兴旺。一以贯之,何愁建奴不灭、山河不复!?

现在临近年底,浙江归附、福建归附、各种人才来投,这都是好消息,然而却把崇祯忧虑的不轻,以至于整日里忧心忡忡。

以前只管辖江西,江西的一应地方机构俱全,办公场所跟中枢基本都在一个大院子里,是以江西实际上属于中央首辖。行政效率是极高的,政策法度的执行也基本上做到了不折不扣。

此外在地利方面,虽然江西多山,但一条赣江贯穿南北,来往物流,政令的通达基本可以能够保证,偏远州府的治理基本不会脱轨。

后来占据池州以及江北的安庆、大别山地区,又得长江水道之便利,是以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无阻,比之于江西更为有利。

现在浙江归附,就有些山高路远的感觉了,中央首辖成本太高,而且政策法度乃至新政的施行也必然大打折扣,崇祯无法容忍一个打折扣的浙江。那怎么办呢?

实际上,让崇祯得了忧虑之症的‘距离’难题,也是贯穿古老而又庞大帝国数千年的难题。

夏商周,三代的共主+诸侯国制度,就是在统一国家的政治需求和现实的地理条件限制方面的一个折中。再后来秦嬴政一统六国的那一刻己然埋下了秦朝灭亡的种子。

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运作一个庞大的古代帝国,其效率之低下、成本之高昂、不顾地方实际情况的一刀切的刚性,足以拖垮一个强大的帝国。

战国时期,燕修长城防备东胡,秦赵各修长城防备匈奴,皆平常之事。秦统一六国之后,仅仅是将燕、赵、秦之长城连为一体,就引发了民怨沸腾。所以又需要从南方地区征发百姓北上戍边。

从南方征发的百姓戍守北方途中,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开启了灭亡秦帝国的序幕。

此皆是由于地理上的遥远造成了行政运作上的不便,要应对行政运作的不便,则需要下意识的‘一刀切’方式。一刀切的恶果自然毫无疑问地转嫁给每一个基层的百姓。

就比如对待陈胜吴光‘遇雨失期限’的事情,但凡朝廷的法度宽松一些或者有变通的余地,也不至于逼得二人起义。这就是过分严格的一刀切带来的后果。

那么是不是将法度定的宽松一些就可以避免出现百姓造反?应该说,当然可以。然而如果法度不严,必然带来权力寻租,进而形成政经通吃的既得利益阶层,导致贫富分化,节节矛盾激化,百姓失去土地吃不上饭最后还是要造反。

而中央政府则因为距离的遥远,对很多省份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只能听地方官的一面之辞,最后采取的措施无非是进一步激化各种矛盾,还是避免不了灭亡的结局。

对比一下罗马帝国,为什么能够存续千年之久?因为有地中海作为内海,交通的便利克服了距离遥远带来的问题。

另外有完善的法制和具有早期议会性质的元老院,避免了很多极端政策的出现。阶级矛盾不至于过早发展到失去控制的地步。所以它存续的时间更长。

为了解决因为距离而带来的各种麻烦事,汉初实行了几十年的黄老之术,也就是无为而治。只要无为或者少为,距离自然不会成为问题。

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再次得到确立,于是乎,持续数十年对匈奴用兵,结局虽然获胜,却也因为高昂的成本拖垮了汉朝的财政,从而埋下了西汉灭亡的种子。

唐王朝后期为了解决因为距离带来的各种成本问题,实行藩镇制度,虽然财政和成本的问题解决了,但因为藩镇巨大的离心力作用,最终使唐王朝分崩离析。

唐王朝的藩镇之祸,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说明藩镇的效率之高。唐未亡之时,一个卢龙节度使掌控的藩镇就足以防备契丹。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政权基本也能应付游牧民族的威胁。

北宋则吸取了唐帝国亡于与藩镇的教训,再次将边将的权力大肆收归中央,结果就是屡屡败于契丹,并且最终亡于女真。

首到明朝,在中央集权与地理条件限制的折中过程中选择了巡抚制度,这一制度虽然也漏洞百出,但是在抵御外辱方面总体来看是算得上成功的。

巡抚总理一方军事、民政、司法,既防止了地方上相互之间存在制约关系的宣承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之间的推诿扯皮不干活,又代表中枢权威。有一定的自主权。

巡抚与总督的区别:巡抚兼管一省之民政、军事、司法,而以民政为主;总督兼管一省之民政、军事、司法,而以军事为主。若一省位于边患频繁的地方,那么这个省的最高长官就是总督,反之这个省为一般内地省份,那么最高长官就是巡抚。

如今福建巡抚吴之屏上表归顺,浙江巡抚张秉贞上表归顺,这不就一下子解决了‘距离’的问题了吗?非也!

福建巡抚吴之屏乃泛泛之辈,能力平庸也未曾接触过新政,又有尾大不掉的郑芝龙独霸沿海,将福建一省放权与他实在不放心。

浙江巡抚张秉贞出身于大名鼎鼎的桐城张家,做个文官堪称优秀,做个乱世之中镇抚一方的巡抚,还是不够格。

事实上,在正史中,弘光政权灭亡的第二年,满清大军开赴杭州,张秉贞麻利投降。后来在清朝中枢为官,声名极佳。

或许张认为自己己经为大明站完了最后一班岗,内心没有什么对于大明的执念了。这是乱世之中的个人选择,无可厚非,然而却不是浙江此刻最适合的人选。

闽浙两省的巡抚是换定了。再过几天或许湖广和两广巡抚也将上表归顺。只是仅在名义上拿回老朱家的产权远远不够,没有新政思维的巡抚也迟早会将大明的国土弄丢了。

巡抚制度肯定要恢复,当然了江西除外。此外,巡抚下面的布政使、都指挥使,更下面的府县的主要官员,也需要洗脑,或曰灌输先进的治理理念。

“传吏部尚书”!忧虑了好几天的崇祯突然精神大振,因为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不一会,吏部尚书李邦美到了。

“李爱卿,江北六县的官员都选好了吗?”崇祯开门见山地问道。

“回陛下,都选好了。元宵节后就会安排上任。”

“那如何保证这些官员能够按照江西的方式治理好一方呢?”

“回陛下,臣最近正在进行逐个诫勉谈话,以确保新政在江北得到好的的执行!”

“大过年的辛苦李爱卿了!但是还不够!”

李邦美头皮一紧,老夫最近因为安排各路新官员快都快忙成狗了,陛下竟然还不满意!

“李爱卿。江浙地区来的新人太多了,他们短时间内还不可能领会重建新大明的精髓。这样吧,我们得安排一个专门的培训班,就叫做‘新时期大明能臣干吏培训班’简称‘新干班’。”

“还要安排几个老师,不同的老师负责不同的教学内容,争取在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效果。”

李邦美对崇祯时不时发明的新词汇给搞的一愣一愣的,但总的来说是听懂了,就是集中起来教授建设新大明的新学问新制度等等。

崇祯接着说道:“到时候由爱卿你来讲大明官制,朕来讲大明征战和新政概况,顾炎武讲财税,王兴战讲分田,柯镇清讲新编《大明律》概要。就这些科目吧。”

“学员包括江北六县的候任官员,再加上袁继咸、黄宗羲还有黄得功及其部将。还有黄道周和熊汝霖。还有,待会你找一下王局,火速通知一下湖广巡抚何腾蛟也来南昌参加培训,湖广事务暂且由堵胤锡代理。”

“我们的培训班明年正月初六开课,正月初十左右结束。紧接着还要组织各部主官与新干班一道赴忠烈祠祭拜英烈。爱卿今天辛苦一下,这些事情准备妥当。明天就是年三十,也该放假了。”

李邦美负重离开。这特娘的事太多了,吏部总共也没超过五个人啊。呜呜!

巡抚制度+新干班。这就是崇祯解决边远地区施政效率的抓手。

面对一个处于严重内忧外患中的大明,不进行一番耳提面命的培训研讨,从思想上快速进入状态,那是要误事的。

在这个时候还指望用西书五经的‘永恒真理’来治理地方,己经行不通了,彻底得行不通了。


    (http://wmfxsw.com/book/761898-9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