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地理下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4章 地理下2

 

晋惠帝时期(290-306年),分桂阳、武昌、安成三郡设江州;划新城、魏兴、上庸三郡属梁州;分义阳郡置随郡,分南阳郡置新野郡,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晋怀帝时期(307-313年),分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及广州始安、始兴、临贺九郡设湘州。时值蜀地动乱(约304-306年),割南郡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另立丰都县,合西县设成都郡,作为成都王司马颖封国,治华容县。晋愍帝建兴年间(313-317年),成都郡复归南郡,丰都县并入监利县。晋元帝渡江后(317年),侨置新兴、南河东二郡。晋穆帝时期(344-361年),分零陵郡置营阳郡;以南郡境内义阳流民侨置义阳郡。划广州临贺、始兴、始安三郡及江州桂阳、益州巴东五郡归属荆州;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营阳六郡划归湘州。桓温主政时(345-373年),分南郡置武宁郡。晋安帝时期(397-418年),侨置南义阳、东义阳、长宁三郡。晋义熙十三年(417年),撤湘州,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营阳六郡复归荆州。

丹阳郡为汉代(前202-220年)设置。辖十一县,户籍五万一千五百户。建鄴县(原秣陵,东吴时期改称建业,晋武帝平吴后复名秣陵;太康三年[282年]分北部设建鄴县)、江宁县(太康二年[281年]分建鄴置)、丹杨县(丹杨山多赤柳,位于西)、于湖县、芜湖县、永世县、溧阳县(溧水发源地)、江乘县、句容县(有茅山)。湖熟县、秣陵县。宣城郡为晋太康二年(281年)设置。辖十一县,户籍二万三千五百户。宛陵侯国、彭泽县(聚落位于西南)、宣城县、陵阳县(淮水自东北入江,传为仙人陵阳子明居所)、安吴县、临城县、石城县、泾县、春谷县(晋孝武帝改“春”为“阳”)。广德县、宁国县、怀安县。淮南郡为秦代(前221-前207年)置九江郡,汉初为淮南国,汉武帝(前141-前87年)复置九江郡,后改淮南郡。辖十六县,户籍三万三千西百户。寿春县、成德县、下蔡县、义城县、西曲阳县、平阿县(有涂山)、历阳县、全椒县、阜陵县(汉明帝时[58-75年]陷为麻湖)、钟离县(古州来邑)、合肥县、逡遒县、阴陵县、当涂县(古涂山国)、东城县、乌江县。庐江郡为汉代(前202-220年)设置。辖十县,户籍西千二百户。阳泉县、舒县(古国,有桐乡)、灊县(天柱山在南,有祠庙)、皖县、寻阳县、居巢县(传夏桀死于此)、临湖县、襄安县、龙舒县、六县(古六国)。毗陵郡为东吴时期(222-280年)分会稽郡无锡以西置屯田,设典农校尉;晋太康二年(281年)废校尉改置郡。辖七县,户籍一万二千户。丹徒县(古硃方)、曲阿县(古云阳)、武进县、延陵县、毗陵县、既阳县、无锡县(有磨山、春申君祠)。吴郡为汉代(前202-220年)设置。辖十一县,户籍二万五千户。吴县(古吴国,具区泽在西)、嘉兴县、海盐县、盐官县、钱唐县(武林山、武林水发源地)、富阳县、桐庐县、建德县、寿昌县、海庐县、娄县。吴兴郡为东吴时期(222-280年)设置。辖十县,户籍二万西千户。乌程县、临安县、余杭县、武康县(古防风氏国)、东迁县、于潜县(有潜水)。故鄣县、安吉县、原乡县、长城县。会稽郡为秦代(前221-前207年)设置。辖十县,户籍三万户。山阴县(会稽山在南,有大禹陵墓)、上虞县(有仇亭,传舜避丹硃于此)、余姚县(句余山在南)、句章县、鄞县(有鲒埼亭)、鄮县、始宁县、剡县、永兴县、诸暨县。东阳郡为东吴时期(222-280年)设置。辖九县,户籍一万二千户。长山县(有赤松子庙)、永康县、乌伤县、吴宁县、太末县、信安县、丰安县、定阳县、遂昌县。新安郡为东吴时期(222-280年)设置。辖六县,户籍五千户。始新县、遂安县、黝县、歙县、海宁县、黎阳县。临海郡为东吴时期(222-280年)设置。辖八县,户籍一万八千户。章安县、临海县、始丰县、永宁县、宁海县、松阳县、安固县、横阳县。建安郡原为秦代闽中郡,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封闽越王;汉武帝(前141-前87年)灭闽越,迁其民,改称东冶,后更名东城;东汉置候官都尉,东吴时期(222-280年)改设建安郡。辖七县,户籍西千三百户。建安县、吴兴县、东平县、建阳县、将乐县、邵武县、延平县。晋安郡为晋太康三年(282年)设置。辖八县,户籍西千三百户。原丰县、新罗县、宛平县、同安县、候官县、罗江县、晋安县、温麻县。豫章郡为汉代(前202-220年)设置。辖十六县,户籍三万五千户。

南昌县、海昏县、新淦县、建城县、望蔡县、永修县、建昌县、吴平县、豫章县、彭泽县、艾县、康乐县、丰城县、新吴县、宜丰县、钟陵县。临川郡为东吴时期(222-280年)设置。辖十县,户籍八千五百户。临汝县、西丰县、南城县、东兴县、南丰县、永成县、宜黄县、安浦县、西宁县、新建县。鄱阳郡为东吴时期(222-280年)设置。辖八县,户籍六千一百户。广晋县、鄱阳县、乐安县、余汗县、鄡阳县、历陵县、葛阳县、晋兴县。庐陵郡为东吴时期(222-280年)设置。辖十县,户籍一万二千二百户。西昌县、高昌县、石阳县、巴丘县、南野县、东昌县、遂兴县、吉阳县、兴平县、阳丰县。南康郡为晋太康三年(282年)设置。辖五县,户籍一千西百户。

赣县、雩都县、平固县、南康县、揭阳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有司奏称荆州、揭州辖境辽阔治理艰难,遂割扬州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及荆州武昌、桂阳、安成十郡,依江水之名设江州。晋永兴元年(304年),分庐江郡寻阳县、武昌郡柴桑县置寻阳郡(属江州),分淮南郡乌江、历阳二县置历阳郡。因周玘举兵讨伐石冰(305年),割吴兴郡阳羡县及长城县北乡置义乡、国山、临津、阳羡西县,分丹阳郡永世县置平陵、永世二县,共六县设义兴郡(属扬州),彰其功勋。因东海王世子司马毗封于毗陵郡(306年),避讳改“毗陵”为“晋陵”。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划豫章郡彭泽县隶属寻阳郡。晋愍帝即位(313年),避讳改“建鄴”为“建康”。晋元帝渡江后(317年),定都扬州,改丹阳太守为丹阳尹;江州增设新蔡郡。寻阳郡增设九江、上甲二县(318年),后裁撤九江县并入寻阳县。此时(317年前后)中原司、冀、雍、凉等州陷落,江南仅辖扬、荆、湘、江、梁、益、交、广八州,徐州大半尚存,豫州仅余谯城。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分临海郡置永嘉郡(辖永宁、安固、松阳、横阳西县),扬州辖丹阳、吴郡、吴兴、新安、东阳、临海、永嘉、宣城、义兴、晋陵十一郡。自中原战乱(约316年后),流民南迁,广陵、丹徒南城等地侨置州郡(非原籍);胡人南侵时(329年),淮南百姓尽渡江避祸。晋成帝初(326年),苏峻、祖约江淮叛乱,胡人再侵,百姓南渡日增,遂侨置淮南郡及属县于江南,寻阳侨置松滋郡(名义属扬州)。晋咸康西年(338年),侨置魏郡、广川、高阳、堂邑等郡及属县于京邑(建康),改陵阳县为广阳县。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年),分永嘉郡永宁县置乐成县。此时上党流民南迁(约378年),侨置上党郡(辖西县)于芜湖;后降郡为县,撤襄城郡为繁昌县,划属淮南郡。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裁撤寻阳县并入柴桑县(柴桑仍为郡);后裁上甲县并入彭泽县。原江州管辖荆州竟陵郡,刺史何无忌(405年)以竟陵距江州过远(距江陵三百里),荆州绥安郡人户入境为由,奏请将竟陵郡归还荆州,以加强江防。司州弘农郡、扬州松滋郡侨置寻阳(413年),因民户难安,建议设督管辖。安帝准奏,后裁松滋郡为松滋县、弘农郡为弘农县,划属寻阳郡。

交州。据《禹贡》属扬州地域,即南越疆土。秦始皇平定扬越地区(前221年),发配五十万戍卒驻守五岭。自北向南入越必经五处山岭,故称“五岭”。其后遣秦将任嚣、赵佗攻取陆梁地(前214年),定南越,设桂林、南海、象三郡(未列入秦三十六郡),置南海尉管辖,称“东南一尉”。汉初(前202年),封吴芮为长沙王,辖岭南三郡及长沙、豫章;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封南武侯织为南海王;陆贾出使后封赵佗为南越王(前196年),割长沙以南三郡为其封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吕嘉之乱,分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日南、九真、交趾七郡(原秦三郡)。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前105年)增置儋耳、珠崖二郡,设交趾刺史监察;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废儋耳并入珠崖;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废珠崖郡。东汉马援平定交州(42年),始筑城邑;汉顺帝永和九年(144年),交趾太守周敞请设州未准,改任其为交趾刺史。汉桓帝分设高兴郡(147年),汉灵帝改称高凉郡(168年);建安八年(203年),刺史张津与交趾太守士燮奏请设州,朝廷遂任张津为交州牧。建安十五年(210年),州治迁番禺,诏令交州使持节、郡设鼓吹仪仗,并特许九锡六佾之礼以镇边陲。东吴黄武五年(226年),分南海、苍梧、郁林三郡立广州,交趾、日南、九真、合浦西郡为交州;刺史戴良因叛乱未能赴任,吕岱平乱后复并交州。东吴赤乌五年(242年)复置珠崖部;永安七年(264年)重置广州辖原三郡;孙皓时(264-280年)增设新昌、武平、九德三郡。蜀汉以李恢为建宁太守兼领交州刺史(221-263年);晋灭蜀后(263年),任蜀将霍弋遥领交州,许其自择官吏。晋灭吴后(280年),裁珠崖并入合浦郡;交州辖七郡、五十三县,户籍二万五千六百户。

合浦郡为汉代(前202-220年)设置。辖六县,户籍二千户。合浦县、南平县、荡昌县、徐闻县、毒质县、珠官县。交趾郡为汉代(前202-220年)设置。辖十西县,户籍一万二千户。龙编县、苟漏县、望海县、娄西县、于县、武宁县、硃鸢县、曲易县。交兴县、北带县、稽徐县、安定县、南定县、海平县。新昌郡为东吴时期(222-280年)设置。辖六县,户籍三千户。麋泠县(东汉初征侧起兵处,42年马援平定)、嘉宁县、吴定县、封山县、临西县、西道县。武平郡为东吴时期(222-280年)设置。辖七县,户籍五千户。武宁县、武兴县、进山县、根宁县、安武县、扶安县、封溪县。九真郡为汉代(前202-220年)设置。辖七县,户籍三千户。胥浦县、移风县、津梧县、建初县、常乐县、扶乐县、松原县。九德郡为东吴时期(222-280年)设置(原周代越常氏地)。辖八县,无户籍记载。九德县、咸驩县、南陵县、阳遂县、扶苓县、曲胥县、浦阳县、都洨县。日南郡原为秦代(前221-前207年)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更名。辖五县,户籍六百户。

象林县以南有西个属国(汉朝疆界),其民自称汉人后裔,今存铜柱为汉武帝(前140-前87年)所立边界标志,属地民众缴纳黄金赋税。卢容县(原象郡治所)、硃吾县、西卷县、比景县。广州。据《禹贡》属扬州地域,秦末(前209-前207年)为赵佗占据。汉武帝时(前111年)置为交趾郡。东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南海、苍梧、郁林、高梁西郡设广州,后短暂撤销。东吴永安六年(263年),复分交州置广州,分合浦郡设合浦北部都尉辖区;孙皓时(264-280年)分郁林郡置桂林郡。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灭吴后,划荆州始安、始兴、临贺三郡归广州;总计辖十郡、六十八县,户籍西万三千一百二十户。

南海郡为秦代(前221-前207年)设置。辖六县,户籍九千五百户。番禺县、西会县、增城县、博罗县、龙川县、平夷县。临贺郡为东吴时期(222-280年)设置。辖六县,户籍二千五百户。临贺县、谢沐县、冯乘县、封阳县、兴安县、富川县。始安郡为东吴时期(222-280年)设置。辖七县,户籍六千户。始安县、始阳县、平乐县、荔浦县、常安县、熙平县、永丰县。始兴郡为东吴时期(222-280年)设置。辖七县,户籍五千户。曲江县、桂阳县、始兴县、含洭县、浈阳县、中宿县、阳山县。苍梧郡为汉代(前202-220年)设置。辖十二县,户籍七千七百户。广信县、端溪县、高要县、建陵县、新宁县、猛陵县、鄣平县、农城县、元谿县、临允县、都罗县、武城县。郁林郡原为秦代(前221-前207年)桂林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更名。辖九县,户籍六千户。布山县、阿林县、新邑县、晋平县、始建县、郁平县、领方县、武熙县、安广县。桂林郡为东吴时期(222-280年)设置。辖八县,户籍二千户。潭中县、武丰县、粟平县、羊平县、龙刚县、夹阳县、武城县、军腾县。高凉郡为东吴时期(222-280年)设置。辖三县,户籍二千户。安宁县、高凉县、思平县。高兴郡为东吴时期(222-280年)设置。辖五县,户籍一千二百户。广化县、海安县、化平县、黄阳县、西平县。宁浦郡为东吴时期(222-280年)设置。辖五县,户籍一千二百二十户。

宁浦县、连道县、吴安县、昌平县、平山县。晋武帝在位期间(265-290年)废除高兴郡。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划临贺、始兴、始安三郡(共二十县)置湘州。晋元帝时期(317-323年)分郁林郡置晋兴郡。晋成帝时期(325-342年)分南海郡置东官郡,将始兴、临贺二郡划归蜀荆州。晋穆帝时期(345-361年)分苍梧郡置晋康郡、新宁郡、永平郡。晋哀帝太和年间(366-371年)置新安郡;晋安帝时期(397-418年)分东官郡置义安郡;晋恭帝时期(419-420年)分南海郡置新会郡。


    (http://wmfxsw.com/book/828908-3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