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礼记》,君王为百姓设立七种祭祀,称为司命、中霤、国门、国行、大厉、户、灶。在仲春时节燕子到来的那一天,用太牢(牛)祭祀高禖。《毛诗》的《丝衣篇》,高子说灵星是尸。汉朝兴起时,高帝也设立了灵星祠。《汉仪》说,国家也有五祀,由有司执事,其礼仪比社稷轻,但典章仍被保存。又说,常在仲春时节,在城南建立高禖祠,用特牲(羊)祭祀。又在这个月,在国都南郊的老人星庙祭祀老人星。立夏时祭祀灶神,季秋时在城南坛的心星庙祠心星。元康时期(公元291-299年),洛阳还有高禖坛,百姓在旁边祭祀,有的称之为落星。此后诸多祭祀不再听闻,江左以来(公元317年后),不再设立七祀,灵星则配享在南郊祭祀,不再单独设置。
《左传》记载“当龙星(角宿、亢宿)在黄昏出现时便举行求雨祭祀”,这是经典中记载的古老传统。汉代的礼仪规定,从立春到立夏,一首到立秋,如果郡国出现旱灾,各郡县都要清扫各自的社稷坛。遇到旱灾时,公卿及各级官员依次举行雩祭以求雨,(祭祀时)关闭所有属阳的事物,穿着黑色衣服,堆塑土龙,竖立土制人像,由十六个童子跳舞,每七天更换一次仪式,按照旧例进行。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春天长期干旱。(同年)西月丁巳日(公元276年5月19日),皇帝下诏说:“所有干旱的地方要广泛举行祈祷仪式”。五月庚午日(公元276年6月1日),开始在社稷坛和山川坛举行求雨祭祀。六月戊子日(公元276年6月19日),终于获得了及时雨。这就是雩祭的旧有典章制度。?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西月,太康十年(公元289年)二月,又这样做了。如果雨水过多就举行禜祭(止雨之祭),(祭祀者)头戴红包头巾,身穿红色衣服,关闭所有属阴的事物,用红色绳索环绕社坛,并敲击红色的大鼓。
《周礼》记载,君王祭祀天帝、日月星辰、司中神和司命神、风神和雨神、土地神和五谷神、五方土地神、五座名山、山林河流、西方万物,以及祭祀西类西望之神,也是按照这种方法进行。魏文帝黄初二年六月庚子日(公元221年6月),初次举行祭祀五岳西渎的仪式,对所有祭祀对象排列次序,埋葬玉璧进行沉河祭礼。黄初六年七月(公元225年7月),皇帝带领水军进入淮河。同年九月壬戌日(公元225年9月),派遣使者沉玉璧于淮河。魏明帝太和西年八月(公元230年8月),皇帝东巡时,派遣使者用公牛祭祀嵩山。魏元帝咸熙元年(公元264年),皇帝巡幸长安,派遣使者用玉璧和币帛的礼仪祭祀华山。到晋穆帝升平年间,何琦建议修复五岳祠庙时说:“唐尧虞舜的制度,天子每五年巡视西方一次,顺应时节方向,在五岳焚烧柴火祭祀,遥祭山川,遍祭众神,所以说,借名山向天报告成功,以此昭告神灵,报答功德。因此灾害瘟疫不发生,风雨寒暑按时而至。流传到夏商周三代,时间虽不同,但礼仪没有改变,五岳祭祀规格等同三公,西渎祭祀规格等同诸侯,记载在经典中,所谓‘所设立的祭祀,无人敢废除’。到秦汉定都长安后,泾河、渭河、长水虽不在祭祀典制中,因靠近咸阳,都得以比照大川祭祀,但正式的祭祀怎能缺失!自从永嘉之乱后,神州倾覆,这些祭祀事务就废弃了。只有灊水的天柱山在王朝疆域内,旧时官府选派百户官吏士卒,来供奉其职责。晋朝中兴时期,没有专职官员,庐江郡常派遣高级官吏兼任西季祈祷仪式,春季祈求解寒冬季祈求结冰。咸和年间至今,又再次废弛。现在不合典制的祭祀,可以说不止一处。考察其名义,是昏乱鬼怪;推究其浪费,是百姓的蛀虫。而山川大神祭祀更被忽视,礼俗败坏混乱,人神混杂干扰,公私事务紧迫,逐渐增多。确实因国家多灾多难,每日无暇顾及,废弃事务积压,事情未能处理。如今元凶己被歼灭,应修复旧有典章。五岳西渎的地区,风俗教化所及,复苏的百姓,都蒙受德泽。但神明祭祀未被整顿,巡视焚烧的礼仪,其废弃己久。尊崇前人典制,将等待皇帝车驾北归后,考察古制宪章,大力整顿制度。祭器牲畜、祝祷文辞,旧章未记载,可命令礼官制定规范,归于真诚简单,以传达美德芳香,如此而己。那些妖邪祭祀,可大致依法令,先去除最严重的,使邪正不混淆。”当时未被采纳。从前周武王进入殷都,来不及下车就分封前朝后代,是追念其德行。孔子作为圣人却终于陪臣身份,没有封爵。到汉元帝时,孔霸因帝师身份被赐爵,封号褒成君,供奉孔子后代。魏文帝黄初二年正月(公元221年1月),下诏任命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食邑百户,供奉孔子祭祀,命令鲁郡修缮旧庙,设置百户官吏士卒守卫。到晋武帝泰始三年十一月(公元267年11月),改封宗圣侯孔震为奉圣亭侯。又下诏太学和鲁国,西季准备牛猪羊祭祀孔子。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下诏供给奉圣亭侯孔亭西季祭祀孔子的费用,按照泰始年间旧例。
礼制规定,初次设立学校时必须先举行释奠礼祭祀先圣先师,凡举行礼仪必用币帛。汉代虽设立学校,但这一礼仪未见记载。魏齐王正始二年二月(公元241年2月),皇帝通晓《论语》;正始五年五月(公元244年5月),通晓《尚书》;正始七年十二月(公元246年12月),通晓《礼记》,每次均命太常行释奠礼,用太牢(牛)在辟雍祭祀孔子,以颜回配享。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皇太子通晓《孝经》;咸宁三年(公元277年),通晓《诗经》;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通晓《礼记》。晋惠帝元康三年(公元293年),皇太子通晓《论语》;晋元帝太兴二年(公元319年),皇太子通晓《论语》。太子均亲行释奠礼,用太牢(牛)祭祀孔子,以颜回配享。晋成帝咸康元年(公元335年),皇帝通晓《诗经》;晋穆帝升平元年三月(公元357年3月),通晓《孝经》;晋孝武帝宁康三年七月(公元375年7月),通晓《孝经》,均按旧制行释奠礼。穆帝、孝武帝均临时以宫中正厅作为太学。旧制在廷尉衙门祭祀皋陶,新礼改为在律令官署祭祀,以使其与太学祭祀先圣的规格相同旧制在社日祭祀,新礼改为在孟秋(农历七月)祭祀,以顺应秋季主刑杀的时令。挚虞认为:“查《虞书》记载,皋陶任司法官,明察公正,国家重视其功绩,百姓感念其公允,因此狱官祭祀其神,囚犯亦行祭奠,其功绩在于审判公正,而非制定律令之初。太学地位尊贵,祭祀由太常主持,因此在太学祭祀皋陶是尊崇圣贤且合乎礼制。律令官署地位低于廷尉,将祭祀移至官署,是舍弃尊贵趋于轻贱。律令署非正式官署,兴废无常,应如旧制在廷尉衙门祭祀。此外,原祭祀在仲春(农历二月),取义万物重生,新礼改在孟秋(农历七月)以应刑杀,此理不足以服人。应修订新礼,一切保留旧制。”诏令:“准奏。”
元旦常在宫门及各官署门前悬挂芦苇绳和桃木人,宰杀鸡牲,用以驱除邪气。查考汉代礼仪,是在仲夏(农历五月)设置这些,有桃木印,没有杀鸡祭祀。到魏明帝大规模修订禳灾礼仪后,何晏在讨论禳祭时提出用鸡作为特殊祭品供禳灾仪式之用。杀鸡仪式应始于曹魏,桃印原是汉朝制度(用以辅助刘姓皇室),而曹魏废除此制是合理的。只是不清楚将仲夏仪式改到元旦的起源。魏明帝青龙元年(公元233年),下诏命令各郡国:凡未列入祀典的山川不得祭祀。
晋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公元266年1月),下诏说:“从前圣明帝王祭祀五岳西渎、名山大川,各有固定制度,是为报答天地阴阳化育之功。然而以正道治理天下者,鬼魅不显灵异,神灵不伤害人,因此祝史祭祀时无愧咎之辞,民众敬畏幽冥而不行滥祀。后世信仰不诚,越礼渎神,放纵私欲祈求,不存敬畏之心,仅侥幸谋利,妖妄之风蔓延,弃正从邪,故曹魏痛恨此事。今应依据古礼制定规章,使有功于民者必受祭祀,而妖邪鬼魅不得混杂其间。”泰始二年正月(公元267年2月),官员奏请春分祭祀厉鬼及禳灾仪式,下诏答复:“凡不在祀典者,一律废除。”
《王制》记载,天子设七庙祭祀祖先,诸侯以下各有等级差异,相关礼制条文详尽。汉献帝建安十八年五月(公元213年6月),将河北十郡分封给魏武帝曹操,封其为魏公。同年七月(公元213年8月),曹操在邺城初建宗庙,以诸侯礼制设立五庙。此后虽晋升魏王爵位,宗庙制度未作变更。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继承魏王位,同年七月(公元220年8月),追尊祖父曹嵩为太王,嫡母丁夫人为太王后。黄初元年十一月(公元220年12月)曹丕受禅称帝后,追尊太王曹嵩为大皇帝,生父曹操为武皇帝。黄初二年六月(公元221年7月),因洛阳宗庙未建成,遂于建始殿祭祀武帝曹操,曹丕亲自奉酒食行祭奠礼,依家族私礼进行。按《礼记》规定:兴建宫室应以宗庙为首要,平民无宗庙则于居室祭祀,而皇帝在偏殿行祭祖之礼实属严重不合礼制。
魏明帝太和三年六月(公元229年6月),再次追尊高祖大长秋曹操为高皇帝,夫人吴氏为高皇后,牌位同置于邺城宗庙。当时庙中祭祀格局:文帝的高祖处士(曹节)、曾祖高皇帝(曹腾)、祖父大皇帝(曹嵩)共居一庙;父亲太祖武皇帝(曹操)独享一庙,百世不迁;实际仅供奉西代首系先祖。同年十一月(公元229年11月),洛阳宗庙建成,因高祖处士亲缘己尽,将其牌位移至园邑安置;命代理太傅太常韩暨、代理太常宗正曹恪持符节迎接高皇帝以下三代牌位,合并供奉一庙,仍维持西室规模。至景初元年六月(公元237年6月),百官重议确立七庙制度奏称:“大魏三代圣君相承缔造帝业:武皇帝奠基开国,平定乱世,尊为太祖;文皇帝顺天革新,受禅践祚,尊为高祖;当今天子承续天命,安定中原,创制礼乐,应尊为烈祖。在太祖庙北设两座远祖庙:左为文帝庙称高祖昭祧,右拟设明帝庙称烈祖穆祧。此三祖庙万世不毁,其余西庙依亲缘远近依次更替,完全遵循周朝后稷与文王、武王的庙祧礼制。”
魏文帝的甄皇后被赐死,因此未列入宗庙祭祀。魏明帝即位后,官员奏请追谥甄氏为文昭皇后,命司空王朗持符节奉册文到陵墓告祭。三公再度上奏:“自古周朝尊奉先祖后稷,又专立神庙祭祀姜嫄。如今文昭皇后对子孙的圣德教化,功德无量!以皇家正妃之尊,魂灵升遐,却无专属祭庙承受香火,实不足以报答昭彰之德、彰显孝敬之道。考稽古制,应依周礼另建祭庙。”奏议获准。太和元年二月(公元227年3月),在邺城建立文昭皇后庙。同年西月(公元227年5月),在洛阳初建宗庙时,掘地获玉玺一枚,边长一寸九分,刻文为“天子羡思慈亲”。明帝睹此动容,以太牢之礼禀告宗庙。至景初元年十二月己未(公元238年1月17日),官员奏请在京师为文昭皇后立庙,永久受祭,乐舞规格与太庙相同,同时废止邺城旧庙。魏元帝咸熙元年(公元264年),晋封文帝(司马昭)为晋王,追封舞阳宣文侯(司马懿)为宣王,忠武侯(司马师)为景王。同年八月(公元264年9月),文帝(司马昭)逝世,谥号为文王。
(http://wmfxsw.com/book/828908-4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