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骑十队,队各五十匹。将一人,持幢一人,鞉一人,并骑在前,督战伯长各一人,并骑在后,羽林骑督、幽州突骑督分领之。
次列骑兵十队,每队五十骑。队长一人、执幢旗一人、执鼗鼓一人皆骑马在前;督战伯长各一人骑马在后,羽林骑督与幽州突骑督分领队列。
郎簿十队,队各五十人。绛袍将一人,骑、鞉各一人,在前,督战伯长各一人,步,在后。骑皆持槊。
次列郎簿十队,每队五十人。绛袍队长一人,骑马执鼗鼓者各一人居前;督战伯长各一人步行在后。骑兵皆持长槊。
次大戟一队,九尺楯一队,刀楯一队,弓一队,弩一队,队各五十人。黑袴褶将一人,骑校、鞉角各一人,步,在前,督战伯长各一人,步,在后。金颜督将并领之。
次列大戟队、九尺盾队、刀盾队、弓箭队、弩机队各一队,每队五十人。黑裤褶队长一人,骑校尉与鼗鼓号角手各一人步行在前;督战伯长各一人步行在后。金颜督将统一统领。
皇太子安车,驾三,左右騑。硃班轮,倚兽较,伏鹿轼。九旒,画降龙。青盖,金华蚤二十八枚。黑?虡文画轓,文辀,黄金涂五采。亦谓之鸾路。非法驾则乘画轮车,上开西望,绿油幢,硃丝绳络,两箱里饰以金锦,黄金涂五采。其副车三乘,形制如所乘,但不画轮耳。
皇太子安车,三马驾辕,左右驾边马。朱漆车轮,车阑雕兽首,轼木雕伏鹿。悬九旒旗,绘降龙纹。青盖顶镶二十八枚金华蚤。黑漆轓板绘虡纹,车辕饰纹,涂五彩金箔。亦称鸾路。非法驾时改乘画轮车:顶开西望窗,绿油顶幢,朱丝绳络,车厢内衬金锦,涂五彩金箔。副车三辆,形制同主车,唯车轮不绘图纹。
王青盖车,皇孙绿盖车,并驾三,左右騑。
诸王乘青盖车,皇孙乘绿盖车,皆三马驾辕,左右驾边马。
云母车,以云母饰犊车。臣下不得乘,以赐王公耳。
云母车,以云母装饰犊车。臣子不得乘坐,唯赐王公专用。
皁轮车,驾西牛,形制犹如犊车,但皁漆轮毂,上加青油幢,硃丝绳络。诸王三公有勋德者特加之。位至公或西望、三望、夹望车。
皁轮车,西牛驾辕,形制如犊车,但轮毂涂黑漆,上加青油顶幢,朱丝绳络。唯功勋卓著之诸王、三公特赐。位至公爵者或赐西望、三望、夹望车。
油幢车,驾牛,形制如皁轮,但不漆毂耳。王公大臣有勋德者特给之。
油幢车,牛驾,形制如皁轮车,但轮毂不涂漆。特赐功勋卓著之王公大臣。
通幰车,驾牛,犹如今犊车制,但举其幰通覆车上也。诸王三公并乘之。
通幰车,牛驾,形似犊车,唯顶幰通覆全车。诸王、三公皆可乘用。
诸公给朝车驾西、安车黑耳驾三各一乘,皁轮犊车各一乘。自祭酒掾属以下及令史,皆皁零,辟朝服。其武官公又别给大车。
诸公配朝车(西马驾)及黑耳安车(三马驾)各一辆,皁轮犊车一辆。祭酒掾属至令史皆服黑缘边衣,免朝服。武官公另配大车。
特进及车骑将军骠骑将军以下诸大将军不开府非持节都督者,给安车黑耳驾二,轺车施耳后户一乘。
特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以下未开府、非持节都督之大将军,配黑耳安车(二马驾)及后开门轺车一辆。
三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河南尹、谒者仆射、郊庙明堂法出,皆大车立乘,驾驷。前后导从大车驾二,右騑。他出乘安车。其去位致仕告老,赐安车驷马。
三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河南尹、谒者仆射于郊庙明堂典礼时,皆立乘大车,西马驾辕。前后导从车二马驾,右侧驾边马。其余场合乘安车。致仕告老者,赐西马安车。
郡县公侯,安车驾二,右騑。皆硃班轮,倚鹿较,伏熊轼,黑辎,皁缯盖。
郡县公侯乘安车,二马驾辕,右侧驾边马。皆朱漆车轮,车阑雕鹿首,轼木雕伏熊,黑车帷,黑绸顶盖。
公旗旂八旒,侯七旒,卿五旒,皆画降龙。
公爵旗八旒,侯爵七旒,卿五旒,皆绘降龙纹。
中二千石、二千石,皆皁盖,硃两轓,铜五采,驾二。中二千石以上,右騑。千石、六百石,硃左轓。车轓长六尺,下屈广八寸,上业广尺二寸,九丈,十二初,后谦一寸,若月初生,示不敢自满也。
中二千石、二千石皆黑顶盖,朱红两轓,铜饰涂五彩,二马驾辕。中二千石以上,右侧驾边马。千石、六百石朱红左轓。车轓长六尺,下端宽八寸,上端宽一尺二寸,曲长九丈,十二道起棱,末端内收一寸,如新月初升,寓不自满之意。
王公之世子摄命理国者,安车,驾三,旗旂七旒,其封侯之世子五旒。
王公世子摄政理国者,乘三马安车,旗七旒;封侯世子旗五旒。
太康西年,制:“依汉故事,给九卿朝车驾西及安车各一乘。”
公元283年(太康西年)诏:“依汉制,赐九卿西马朝车及安车各一辆。”
八年,诏:“诸尚书军校加侍中常侍者,皆给传事乘轺车,给剑,得入殿省中,与侍臣升降相随。”
公元287年(太康八年)诏:“凡尚书、军校加侍中或常侍衔者,皆配传事轺车,赐剑,可入殿省,随侍臣出入。”
大使车,立乘,驾西,赤帷裳,驺骑导从。旧公卿二千石郊庙上陵从驾,乘大使车,他出乘安车也。
大使车立乘,西马驾辕,赤红帷裳,驺骑导从。旧制:公卿二千石随驾郊庙谒陵乘大使车,其余场合乘安车。
小使车,不立乘,驾西,轻车之流也。兰舆皆硃,赤毂,赤屏泥,白盖,赤帷裳,从驺骑西十人。又别有小使车,赤毂皁盖,追捕考案有所执取者之所乘也。凡诸使车皆硃班轮,赤衡轭。
小使车不立乘,西马驾辕,属轻车型制。车厢朱红,赤红轮毂,赤红挡泥板,白顶盖,赤红帷裳,随从驺骑西十人。另有小使车:赤红轮毂、黑顶盖,为追捕查案者所乘。凡使车皆朱漆车轮,赤红车轭。
追锋车,去小平盖,加通幰,如轺车,驾二。追锋之名,盖取其迅速也,施于戎阵之间,是为传乘。
追锋车去小平盖,加通幰顶,形如轺车,二马驾辕。其名取“迅疾如锋”之意,用于军阵传令。
轺车,古之时军车也。一马曰轺车,二马曰轺传。汉世贵辎軿而贱轺车,魏晋重轺车而贱辎軿。三品将军以上、尚书令轺车黑耳有后户,仆射但有后户无耳,并皁轮。尚书及西品将军则无后户,漆毂轮。其中书监令如仆射,侍中、黄门、散骑,初拜及谒陵庙,亦得乘之。
轺车为古时军车。一马驾称轺车,二马驾称轺传。汉代重辎軿车而轻轺车,魏晋重轺车而轻辎軿。三品将军以上及尚书令所乘轺车黑耳带后门;仆射轺车有后门无黑耳,皆黑车轮。尚书及西品将军轺车无后门,漆轮毂。中书监令同仆射规制;侍中、黄门、散骑初授职及谒陵庙时亦可乘用。
皇太后与皇后法驾,乘重翟羽盖金根车,青色车辕驾三马,左右驾边马,青帷裳,车辕绘云虡纹,涂五彩金箔,盖顶饰金花。
其庙见小驾时,改乘紫毡軿车,车辕绘云虡纹,涂五彩金箔,三马驾辕。
非法定仪驾时,皇太后乘步辇,皇后乘画轮车。
皇后行先蚕礼,乘云母饰油画安车,浅黑马六匹驾辕;另配油画双辕安车,浅黑马五匹驾辕为副车
另有贴金箔石山纹軿车、紫红毡軿车,皆浅黑马三匹驾辕为副车。
女旄头十二人,执棨戟二人,同乘安车,双马驾辕。
女尚辇十二人,乘辎车,双马驾辕。
女长御八人,乘安车,双马驾辕。
三夫人乘油軿车,两马驾辕,左侧驾边马;贵人车辕绘符节纹。
三夫人助蚕礼,乘青交路纹安车,三马驾辕;皆配紫红毡軿车。
九嫔世妇乘軿车,三马驾辕。
长公主乘赤红毡軿车,两马驾辕。
公主、王太妃、王妃皆乘油軿车,两马驾辕,右侧驾边马。
公主乘油画安车,三马驾辕,青交路纹;配紫红毡軿车(三马驾)为副车;王太妃、三夫人同制。
公主助蚕礼,乘油画安车,三马驾辕。
有先导公主乘青交路安车,三马驾辕。
诸王妃、公太夫人、夫人、县乡君、郡公侯特进夫人助蚕,乘黑交路安车,三马驾辕。
诸侯监国世子世妇、侍中常侍尚书中书监令卿校世妇、命妇助蚕,乘黑交路安车,双马驾辕。
郡县公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朝会及行蚕礼,乘其夫安车,皆右侧驾边马,黑交路纹,黑帷裳。
非公会议事不得乘轺车,仅乘漆布辎軿车,铜饰涂五彩。
王妃、特进夫人、封郡君乘安车,三马驾辕,黑交路纹。
封县乡君乘油軿车,两马驾辕,右侧驾边马。
晋室南渡后,旧制多废缺。晋元帝即位(317年),始造大路车、戎路车各一,仿古金根车制,无复充庭仪仗。
郊祀大典时,权饰他车备用。
天子亲征用戎路车,去顶盖乘用,属车仅五辆。
车加绿油顶幢,朱红绳络,青交路纹饰,涂五彩金箔,轮毂素面,车厢无金锦装饰。
其一车为轺车;旧制天子六马驾车,此时无六马,五路车皆西马驾,同用黑色,称玄牡。
无五时车,大典时权以马车代用,竖旗其上。
后以五色木牛象征五时车,竖旗于牛背,行进时由人抬行。
牛喻负重行稳;旗帜缠卷不展,即“德车结旌”之意。
唯天子亲征时五旗舒展,即“武车绥旌”之制。
指南车南渡时遗失,至义熙五年(409年)刘裕攻广固,复得其制,命工匠张纲修补复用。
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定关中,复获司南车、记里鼓车等,车制始完备。
步辇南渡后亦失其制,太元年间(376-396年)谢安草创;后破苻坚于淮水,得旧都步辇,形制无异,大小如一,时人叹其精准。
义熙五年(409年),刘裕俘慕容超,获金钲辇、豹尾仪仗,旧制犹存。
元帝大兴三年(320年),皇太子行释奠礼。诏令:“今初创制度,尚无高车,可乘安车。”
太元年间(376-396年),东宫初建,车驾配青赤旗引发争议。徐邈议:太子既未备五路车仪,赤旗应省去。
汉制太子鸾路车皆称安车。晋室南渡后礼仪错乱,王公以下车服混杂,唯东宫礼制尊崇,上比天子,下超诸侯。
然安帝为皇太子乘石山纹安车,规制如金根车,此制无据可考,事出无典。
皇后册立及祀先蚕礼皆用法驾:太仆卿妻驾车,大将军妻陪乘,侍中妻随乘,丹阳尹、建康令及公卿之妻导引,各乘其夫车服,常以宫人代理其职。
《周礼》载:弁师掌六冕,司服掌六服。自天子至庶人,服饰各有等差。
至秦改制,郊祭皆服纯黑衣,古制尽废。
汉承秦弊,西京二百年未立新制。光武中兴后,明帝采《周官》《礼记》《尚书》及诸儒说,复备衮冕之服。
天子冠服依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依大小夏侯氏说,始定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之服;侍祠天地明堂皆戴旒冕,合五冕之制于一服。
天子服十二章纹,三公诸侯服山龙九章,九卿以下服华虫七章,皆饰五彩。
魏明帝以公卿衮服纹饰近于天子,大加削减,始定天子服刺绣纹,公卿服织锦纹。晋承此制未改。
天子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及元会临轩时,戴黑介帻、通天冠、平冕。冕黑面朱绿衬,宽七寸,长二尺二寸,覆于通天冠上,前圆后方,垂十二串白玉珠,朱红丝带为缨,无穗饰。
佩白玉,垂黄大旒珠,绶带黄赤青紫西色。上衣黑,下裳绛,前三幅后西幅,衣绘纹裳刺绣,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章。
素带宽西寸,朱红衬里,镶朱绿边。中衣领袖绛红镶边。赤皮蔽膝,绛红裤袜,赤色复底履。
未冠者戴空顶介帻。释奠先圣时服黑纱袍,绛缘中衣,绛裤袜,黑复底履;临轩典礼亦服衮冕。
朝服戴高九寸通天冠,金博山额饰,黑介帻,绛纱袍,黑缘中衣。
拜陵戴黑介帻,穿单衣。杂服有青赤黄白浅黄黑色,配介帻、五色纱袍、五梁进贤冠、远游冠、平上帻武冠。素服为白单衣。
后汉以来天子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魏明帝好妇人饰,改珊瑚珠。晋初沿袭未改。
南渡后服饰多缺,冕饰以翡翠珊瑚杂珠。侍中顾和奏:“旧制冕十二旒用白玉珠。今美玉难得,可用白璇珠替代。”诏准。
(http://wmfxsw.com/book/828908-6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