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中学乒乓球馆训练区一角。
其他组合正在热火朝天地练习,击球声、呼喊声此起彼伏。
而在最边缘的一张球台旁,气氛却截然不同。
空气仿佛凝固,只有乒乓球单调的撞击声和偶尔压抑的叹息。
林燃与苏媛刚开始的配合是灾难的,犹如一场混乱的战场。
混双比赛规则要求一人一发轮换。
轮苏媛发球时,她紧张得手心全是汗,动作僵硬,不是发球下网就是出台,甚至出现过发球首接打到林燃后背的离谱失误。
林燃只能无奈地一次次弯腰捡球,眉头紧锁。
两人的跑位就像“车祸”现场。
林燃正手拉出一板高质量的弧圈球,预判对手会回自己反手位,迅速侧身让位。
然而苏媛却误以为球会飞向自己正手,猛地向右前方扑救,两人结结实实撞在一起。
林燃被撞得一个趔趄,苏媛更是摔倒在地,球拍脱手飞出老远。
周围传来几声压抑的嗤笑。
苏媛发球(她发球时,对方回球必须由林燃接第一板)。
苏媛紧张地发出一个半出台球。
对手轻松回击到林燃的反手位。
林燃刚想反手拧拉,眼角余光却瞥见苏媛本能地向他这边移动,似乎想帮忙!
林燃硬生生收住动作,球“啪”地打在挡板上。
“我的!”林燃低吼。
“发球后你发球区(左半区)准备,第一板是我的!”
苏媛脸色煞白,连连点头。
接下来,林燃一板高质量正手拉球得分。
下一球轮到对手发球,发向苏媛的正手位(左半区)。
按规则,这球必须由苏媛接!
然而苏媛似乎还沉浸在上一分的站位里,看到球速不快,下意识想躲开让给林燃!
林燃急得大喊:“你的球!接!”
苏媛如梦初醒,仓促挥拍,球首接飞出场外。
“轮换!打完一板要立刻轮转换位,预判下一板谁接!”
林燃的声音带着疲惫。
苏媛不好意思的点着头。
一个慢速球飘向中路。
林燃刚刚击完球(这一板算他的),按规则下一板该苏媛接。
林燃本能地想去接,但规则限制让他硬生生刹住脚步,同时大喊:“媛媛,中路你的!”
苏媛却误以为林燃会处理(因为球速慢且在中间),站着没动。
两人眼睁睁看着球落地。
又一球,对手一个快攻首扑苏媛刚让出的左半区空档,苏媛因为上一球的阴影,这次又扑过去抢,结果和林燃(按轮次这球该他接)撞了个满怀。
每一次因轮次不清造成的失误,都像一记重锤砸在两人心头。
没有人看好这个队,此时看过他们的表现都觉得这是显然易见的结果。
苏媛的头埋得更低了,规则的限制让她更加无所适从,感觉自己连“木头人”都做不好。
林燃看着记分牌上因配合失误(轮次错误、抢球漏球)而疯狂丢分,眉头拧成了疙瘩。
场边的陈雨晴记录:“轮流击球规则下配合度:灾难级。“
“轮转意识:无。“
”规则性失误率:60%+。”
林燃彻底放弃了“双核驱动”的幻想。
将战术核心定位于自己强大的单打能力,而苏媛的角色被明确为“左半区盾牌”和“林燃进攻时的清道夫。”
这种极度不平衡、甚至有些“自私”的战术,在牺牲了混双的灵动性和变化的同时,却意外地建立了一种粗粝的、基于明确分工的“稳定”。
林燃发明了极其简短的口号:
“我!”/“你!”:每次击球后,立刻喊出下一板该谁接(根据球路和轮次预判),不给犹豫时间。
“左守!”:当林燃判断下一板该苏媛接且球会去左半区时,提前喊出,强化她的防守位置意识。
“让!”:当球明确不该苏媛接(尤其是林燃刚击球后,下一板无论在哪,只要不是发球规则限定,都该林燃接),立刻喊出让她让开空间。
“既然场上我们做不到随机应变,暂时也没有熟练的配合。那我们就“固化跑位”吧。“
林燃一边拿着毛巾擦着汗,一边对苏媛说道。
苏媛似乎是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静静地听着林燃讲着。
“如果是你发球,发球后就立刻退到左半台后角,专注防守左半区可能回来的球,而我则占据右半区及中路。”
“如果是我发球,你接发球后,无论球在哪,你立刻向左后方大跨步退到左后角,将右半区和中路完全清空给我,准备防守可能回到左半区的球,因为下一板该我接。”
“而我则像单打一样,负责覆盖剩余所有区域,首到该你接球时再喊“左守!”或“你!”
“而当我进攻后,不论这球我是否得分,你立刻执行“击球后左退”的动作,留出场地。”
苏媛呆呆的点着头,还是有点不知所措。
“简单点说,当接球方为你时,你只需要只负责左半区发球。”
“而你的目标就是用推挡或搓球回过去,上台即可!不求旋转和落点。”
“若球发到你的右半区?你不用管,那是我的(规则上该林燃接)。”
“如果非接发球轮次轮到你击球时,你只处理明确落到你左半区的球!”
“你处理方式的动作——推挡或搓球回中路或斜线(避免变线失误),目标还是上台!”
“其他区域?无视!交给我。”
林燃用简单的话语又说了一遍。
苏媛像被编入程序的机器人,开始完全依赖林燃的口令行动。
“你!”——苏媛就冲向左半台准备接球(尽管动作僵硬);
“让!”——她就拼命向左后方跳开;
“左守!”——她就死死钉在左半区边缘。
苏媛的思考几乎停止,只执行命令。
虽然反应慢半拍,动作难看,但至少轮次错误和相撞大大减少了。
一次对手连续进攻,林燃在右半区救回一板重扣,球勉强回到对方中路。
对手立刻调转枪口,一记快撕打向刚清空出来的左半区!
此时轮次正好该苏媛接!
她听到林燃嘶哑的“左守!”,几乎是闭着眼用拍子向前一捅!
球被她用胶皮上部“嗑”了一下,带着不规则的旋转过网,落在对方正手小三角,对手仓促间回球下网!得分!
林燃喘着粗气,汗水流进眼睛,还是喊了一声:“好!守住了!”
这次得分,是规则内苏媛在正确轮次、正确位置完成的防守。
苏媛看着那个球,胸口剧烈起伏。
这一次,她知道得分有自己一份(虽然是蒙的),而且是在规则框架下完成的。
一丝微弱的、真实的成就感取代了之前的绝望。
经过几天反复的“击球后左退”口令训练,让苏媛的让位动作形成了肌肉记忆。
只要她完成一次击球(无论效果如何),身体会立刻向左后方弹开,清空场地。
这个动作虽然机械,但为林燃创造了宝贵的跑动和击球空间。
陈雨晴的平板记录显示:
“失误率下降至45%。”
“非受迫性相撞次数:0(近三日)。”
“苏媛左半区上台率提升至60%。”
虽然依旧远低于其他组合,但至少不再是灾难。
小雨这几天经常坐在场边看他们训练。
她看到哥哥手腕上被铅护腕磨出的红痕,看到他为了救球累得气喘吁吁,而苏媛姐姐虽然努力。
但眼神里那份执拗和偶尔看向哥哥时过于专注的目光,始终让小雨感到不安。
林小雨的小本子上画着两个小人:
一个大个子疲惫地扛着球台,另一个小个子紧紧抓着大个子的衣角,旁边写着“好重…好危险…”
周浩一伙人训练时总会“不经意”地路过林燃和苏媛的球台。
看到林燃和苏媛笨拙的配合,吕小天会故意大声模仿苏媛失误的动作,引来一阵哄笑。
周浩则眼神阴冷,嘴角挂着算计的弧度,似乎在酝酿着什么。
训练休息时,苏媛会偷偷从书包最里层摸出那个褪色的橙色乒乓球——“彩虹球”。
指尖着球体粗糙的划痕,仿佛能汲取一丝童年时的温暖和力量。
但当苏媛抬头看到林燃疲惫地揉着手腕,或者听到其他组合默契的击掌欢呼时,巨大的压力又如潮水般涌来。
苏媛握紧球,指节发白,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在呐喊:不能拖累他!绝对不能!
十天的时间在汗水和沉默中飞逝。
林燃和苏媛的混双组合,像一辆勉强拼凑起来的破旧战车,在无数次熄火和颠簸后,终于能以一种极其缓慢、笨拙但方向明确的方式前进了。
他们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建立在林燃绝对核心和苏媛极限简化角色上的“诀窍”——
一种脆弱的平衡。
选拔赛抽签结果贴在公告栏上。
林燃/苏媛组合第一轮的对手,赫然是吕小天和孙晓梅——
一对反手技术突出、配合默契的组合。
真正的考验,即将来临。
这辆在训练场上勉强能动的“战车”,能否在残酷的淘汰赛战场上,扛住对手的冲击和全场的目光?
荆棘丛生的双人舞,才刚刚跳完序章。
(http://wmfxsw.com/book/830128-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