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成为新的牢笼,也是新的战场。
书房被临时改造成了“康复指挥中心”。
书桌上,摊开的不再是战术笔记,而是厚厚的《运动康复学》、《运动解剖图谱》和从陈雨晴那里“借”来的康复计划。
林燃的右手握着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不是勾画战术,而是记录着每天的微小变化:石膏边缘皮肤的颜色、指尖能否感受到轻微触碰、尝试活动指关节时牵动的细微痛感……
每一个细节都成了他监测战况的“数据点”。
心理的煎熬远比石膏沉重。
白天,窗外阳光正好,楼下偶尔传来篮球拍打地面的声响,都像针一样扎进林燃的耳朵。
林燃强迫自己坐在书桌前,盯着那些复杂的肌肉图谱和神经走向,试图用理论知识填补内心的空洞。
但思绪总是不受控制地飘向体育馆——楚河的膝盖怎么样了?
周振东面对强敌时,那沉默的削球还能否筑起防线?
苏媛的混双搭档换了谁?
陈雨晴的平板电脑上,此刻又在分析着谁的弱点?
一种被世界抛弃的孤绝感,如同冰冷的藤蔓缠绕心脏。
林燃不再是那个在球台上力挽狂澜的核心,不再是队友们信赖的支柱。
他现在只是个“累赘”,一个需要被“保护”起来的伤兵。
校队训练馆的门,对他暂时关闭了。
王教练的决定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林燃最后一点“偷偷摸摸练”的侥幸心理,却也让他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残酷——
他确实不能再任性了。
深夜,寂静无声,才是系统真正的舞台。
当小雨和父母都沉入梦乡,林燃的意识沉入脑海深处。
【净化治愈】的光芒,如同幽蓝色的溪流,在他左臂的虚拟影像中缓缓流淌。
光芒所过之处,X光片上那片刺目的骨裂阴影边缘,仿佛有细微的、肉眼不可见的“星尘”在聚集、填补。
撕裂的韧带纤维,在幽蓝光芒的包裹下,像被无形的手温柔地梳理、粘合。
发炎的软组织,如同被清凉的泉水浸润,灼痛感在系统的微调下被刻意压制到一个“可感知但可忍受”的阈值。
但这并非毫无代价。
每一次【净化治愈】的深度运转,都伴随着精神力被急速抽离的疲惫感,如同连续进行了数小时的极限计算。
林燃常常在退出冥想空间时,额角布满细密的冷汗,太阳穴突突首跳,需要靠在床头喘息许久。
修复,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守恒下的精密消耗。
【冥想空间】成了林燃此刻唯一的球台。
虚拟的白色小球在无垠的黑暗中划出轨迹,对手是系统模拟的、林燃曾经对战过或研究过的强敌影像——
赵峰狂暴的正手爆冲、李慕白诡谲莫测的旋转、孙锐疾风骤雨般的快攻……
然而,最让林燃痛苦的不是模拟对手的强大。
而是遗忘。
当林燃下意识想用反手快撕去破解对方的进攻时,脑海深处传来一阵令人心悸的空白。
手腕如何发力?
拍面角度如何调整?
身体重心如何配合?
那些曾经刻入骨髓的本能反应,如同被橡皮擦抹去了一大块,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和无处着力的茫然。
系统冰冷的提示【己遗忘:反手快撕(高级)】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时刻提醒着他失败的代价。
在冥想对战中,林燃屡屡因为无法流畅衔接反手技术而“失分”,虚拟的比分牌上,失败的数字一次次跳动,无声地嘲笑着他曾经的强大。
挫败感如同毒蛇噬咬,让林燃几乎想从冥想中强行退出。
但林燃咬着牙,逼迫自己面对这片空白。
林燃开始笨拙地尝试用正手覆盖更大的区域,用更极端的预判来弥补反手的缺失,甚至开始摸索记忆中一些非主流、非教科书的“野路子”救球动作——
比如那记用拍柄“捅”出来的死网球。
“没有反手快撕……我就用别的!用脑子!用脚步!用正手!用一切能用的东西!”
深夜的房间里,林燃对着黑暗无声地嘶吼,右手紧握成拳,指甲深深嵌入掌心。
学校的某一处。
林燃不能去球馆,但校园里并非没有他的踪迹。
课间,林燃避开热闹的操场和球馆方向,独自一人走到僻静的小花园。
林燃找到一张稳固的石椅,将打着石膏的左臂小心地放在铺了软垫的扶手上,然后开始进行医生允许的、极其有限的肩关节和肘关节活动度练习。
缓慢地、极其克制地抬起上臂,再放下;
小心翼翼地屈伸肘关节,每一次动作都伴随着肌肉牵拉韧带的细微痛感和系统【痛觉掌控】任务对耐受度的微弱提升提示。
汗水沿着额角滑落,并非因为运动量,而是源于精神的高度集中和对身体极限的谨慎试探。
偶尔有同学路过,投来或同情或好奇的目光,林燃都选择无视,
林燃的世界只剩下那条被石膏禁锢的手臂和脑海中不断推演的球路。
午休时。
陈雨晴会带着她的平板电脑出现在图书馆角落。
没有多余的寒暄。
陈雨晴会调出最新的国内外高水平比赛录像,特别是那些以正手为核心、反手以控制和变化为主的选手打法。
陈雨晴冷静地分析着技术要点、战术思路,用数据说话,为林燃构建新的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灵感来源。
“看这个选手,他的反手几乎不用发力撕,而是靠极致的落点控制和旋转变化,为正手创造机会。:
“你的预判天赋,或许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
陈雨晴的声音平静,却像黑暗中的灯塔。
苏媛则带来家里的各种补汤,还有她偷偷从体育用品店买来的手指康复训练球(一种柔软的、可捏握的硅胶球体)。
“燃狗,捏这个!不伤手腕!医生也说可以活动手指的!”
苏媛大眼睛亮晶晶的,带着不容拒绝的坚持。
林燃用右手接过那个软球,用被石膏固定住的手指,艰难地、一下下地捏着。动作笨拙而无力,与从前球拍在手中灵动翻飞的感觉天壤之别。
每一次无力的挤压,都像是在提醒他此刻的脆弱。
当林燃回到家后,他又开始进行家中的“秘密”训练。
当父母上班、小雨上学后,家中客厅便成了林燃的“步法训练场”。
林燃拆掉碍事的拖鞋,穿着袜子,在光滑的地板上,仅凭右脚单腿支撑,进行极其缓慢、但要求极度精准的重心转换练习。
林燃一边想象着来球的落点,一边想象着交叉步、并步、小碎步的衔接。
当林燃的身体向左侧移动时,完好的右臂模拟着正手引拍挥击的动作;
向右侧移动时,则尝试用右臂去模拟反手挡、拨、切的感觉。
每一次重心转移,都伴随着左臂石膏带来的巨大不平衡感和对核心肌群的严峻考验。
汗水很快浸湿了林燃的后背,但林燃的眼神专注,仿佛脚下不是冰冷的地板,而是墨绿色的球场地胶。
【冥想空间】中关于步伐预判的推演经验,在此刻与现实的身体感觉艰难地融合。
【痛觉掌控】任务也被融入每一次微小的尝试中。
当林燃尝试极其轻微地活动被石膏固定的腕关节(仅限医生允许的极小角度),那熟悉的、钻心的刺痛立刻袭来。
林燃没有退缩,而是按照系统的引导,将意识沉入痛感的源头,去“感受”韧带的拉伸极限,去“控制”肌肉的紧张程度,在剧痛的边缘寻找那一丝可以承受的、进行适应性刺激的“安全区”。
每一次成功的“边缘试探”,都让系统面板上【核心力量韧性】和【痛觉转化副作用降低】的进度条,艰难地向前蠕动一丝。
康复的日子漫长而枯燥,如同在沙漠中跋涉,看不见绿洲。
石膏下的手臂,肌肉在缓慢萎缩,皮肤苍白得没有血色。
镜子里的少年,眼神时而锐利如刀,燃烧着不屈的火焰;
时而又会被深不见底的迷茫和焦虑吞噬——三个月后,手腕真能恢复吗?
遗忘的反手还能找回来吗?
新的技术体系能建立起来吗?赶不上省青赛怎么办?
队友们会不会己经远远超越了自己?
校队……还会需要他这个“残次品”吗?
每当这种黑暗的情绪即将淹没他时,林燃就会走到窗边,看向体育馆的方向。
或者,当林燃闭上眼睛,在【冥想空间】中,一遍遍回放自己打出那记“霸王拧”的瞬间,回放楚河拖着伤腿拼下决胜局的画面,回放小雨在场边撕心裂肺的呼喊……
以及系统新任务【康复之路】下方,那个的奖励——【神经重塑】天赋,手腕韧性永久提升20%。
“球还没落地……”
那个遥远而坚定的声音,再次在意识深处响起。
林燃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思绪,回到书桌前,翻开康复图谱。
再次沉入冥想空间,面对那令人沮丧的反手空白区,开始笨拙而执着地,一笔一划地,重新书写属于自己的乒乓球语言。
白色的石膏是囚笼,也是磨刀石。
康复之路没有观众,没有喝彩,只有无声的汗水、锥心的刺痛、深夜的冥想与日复一日的坚持。
林燃知道,真正的战斗,此刻才在石膏之下,在无人看见的角落,悄然进行。
林燃要磨砺的不仅是伤痕累累的手腕,更是一颗在绝境中淬炼得更加坚韧、更加智慧、也更懂得敬畏与等待的,冠军之心。
(http://wmfxsw.com/book/830128-5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