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种是村子里一个喜欢抽大烟的老人叫的,每次看到杨天在村子里窜来窜去,都会喊他一声小野种,说他有妈生没妈养。
叫着叫着,全村人也跟着喊了起来。
前几年,抽大烟的老人一头栽在了自家院子门口的土墩子上,嗝屁了。
按照村里的规矩,死在外面的人,不管多少岁,骨灰都不能进祠堂。
老东西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化成灰后,竟也成了一个笑话。
看着杨天被张青山等人围在中间,村民们又开始议论纷纷。
“想不到,真想不到,小野种成一等功臣了!”
“你小声点,侮辱一等功臣是要坐牢的!”
“我这不是叫习惯了嘛,谁能想到,一个没妈养的孩子也能有这么大出息!”
“是啊,以前村里的人都说他是做贼的命,不曾想长大后居然是抓贼的!”
站在人群中,如杨天一般大小,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守村人”瘊子,兴奋的在原地蹦蹦跳跳,双手胡乱挥舞着喊呼喊。
“我就知道。”
“我就知道!”
“小天一定是村子里最有出息的那一个!”
在众人逐渐炽热与惊讶的注视中,几名工作人员从一辆车上,拿下一块刻有“一等功臣”的牌匾,缓缓的抬到了杨天的前面。
张青山立即又将杨天围在了中间。
李爱国见状,朝着身后吹锣打鼓的匠人们示意了一下,锣鼓锁拉声伴随着腾空而起的烟花,渲染出了一副喜庆欢腾的场面。
按照计划,
众人进了牌坊,村书记在前面带路,杨天张青山等一伙人在后面跟着。
虔州市融媒体与雩城县融媒体,一共十五个机位,二十多名工作人员全程跟拍报道。
随着村公路巡游然后到达村委会。
村子两头的马路上,早就准备好了一箱又一箱的烟花,杨天所到之处,皆有星光升空,雷鸣震响。
闻风而来的村民们就站在马路边驻足观望,好一些村妇、年轻人则是拿着手机拍摄了起来。
“嘿嘿嘿,录下来发个抖音,标题我都想好了《市委书记亲自护送一等功臣回家,全村震惊!!》”
“那我也拍下来发个朋友圈,燕回村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这多有面啊!”
“他,他是杨天吗?我小时候可没少欺负他,还把他摁……等等,完了,他现在这么厉害,不会记恨我吧!”
“快看快看,我小学同学杨天!三年级的时候他还是我同桌嘞,嘿嘿嘿……我吊吧!!!”
“同学算个屁啊,我爸爸都是杨天的小学老师,他这会要是从城里回来,看到自己教出了一个一等功臣,那不得骄傲死!”
“杨咏德到死也就领了一个口头嘉奖,什么好处也没落着,没曾想他儿子领了一个一等功回来!”
坐在破旧祠堂门口两座石狮子旁的百岁老人,双手拄着拐杖,艰难的站了起来,在看到杨天和市委书记等人路过后,摸着自己的山羊胡感慨:
“一百多年前,老杨家出了一个末代秀才,不曾想今日又出了一个一等功臣,妙哉,幸哉!”
-
众人一路风风光光的来到村委会门口。
几乎全村的人都知道了,东西组的杨家出了一个年纪轻轻的一等功臣。
领导们在台前落座。
授奖仪式正式开始。
杨天在全村村民震天动地的掌声中,缓缓走上台。
站在高处,昂首挺胸,俯视着全村村民……
就像当年那个站在土坡上被人打了,不掉一滴眼泪的少年不惧风雨、桀骜如初。
张青山把一等功勋章和证书递到了杨天手上。
叶鑫发表了超过千字的豪迈感言,其中有一半的词汇都在称赞杨天。
活动末尾。
杨天去了父亲和爷爷的坟前祭拜。
昔日荒凉长满杂草的坟冢,如今焕然一新。
村委早在接到镇委的通知后,便早早的安排好了人清扫杨天家的祖坟。
从太爷爷到父亲,一共八人六坟,全部清理的一干二净,有些破裂的细缝,也被补了起来。
让全村人都没想到的是。
虔州市委书记张青山也跟着杨天上了山,一起来到了杨咏德的坟前。
在十几台摄像机的拍摄下,张青山对着杨天问道:“听说你父亲也是一名辅警?”
杨天点点头,“是得书记。”
“我听说十几年前,为了救一个孩子牺牲了?”
“嗯。”
杨天顿了一下又说:“那个孩子就是我。”
张青山以及身后的市委班子成员们皆是一愣,看向墓碑,无限感慨。
良久……
就在叶鑫想着如何破解这凝重氛围时,张青山忽然走到杨天面前,弯腰从杨天手提着的竹篮子里面抽出三根线香。
“穿上警服,他救的是老百姓。”
“脱下警服,他救的是自己的儿子。”
“不管怎么样,杨老哥都是一个英雄,况且,他救下来的还是一个一等功臣。”
说完,在县委书记杨知著的帮助下,点燃了三根线香,双手举起线香对着墓碑拜了三拜,这才把线香插在了杨咏德的坟前。
往后、宣传部部长、秘书长、叶鑫、杨知著、李爱国、廖建国、方一泓等人也跟着一起祭拜。
坟前那用砖头堆砌起来西方炉台,插满了香火,比杨咏德上山那一天还要多,还要郑重。
被年轻人扶着上了山,目视着这缕缕青烟腾空起的百岁老人,又捋了捋山羊胡须,悠然且自在的说道:
“这老杨家的祖坟又冒青烟了!”
身旁的一众老人们不禁笑了起来,他们眼里有光,带着羡慕和向往。
怪不得他们红眼。
燕回村全村百姓祖宗十八代的坟加起来,也没有今天这一炷香有份量。
“我就说龙归燕回,这里是风水宝地吧!”
-
张青山等人浩浩荡荡的下了山,在村委会的安排下,吃完午饭后才离场。
随着考斯特远去。
村书记来到村里那老破旧的祠堂门前张望了好几分钟,最后负手对着身后的其它村干部问道:“这两狮子在这里多久了?”
“应该有一百多年了,搁清朝那会儿我们村出了一个秀才,所以建祠堂的时候立的这石狮子。”
村书记咂舌:“得,一百多年后我们出了个一等功臣,可以把这两石狮子换了。”
(http://wmfxsw.com/book/843653-8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