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消失的陈述(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5章 消失的陈述(下)

 

林初陷入沉思。

“语言并不描述记忆,而是建构记忆。我们都在用语言书写回忆,但这语言从哪儿来呢?”

顾程岚接过话头:“如果这语言模型是外置的——我们只是在‘引用’一段我们认为‘是自己的’语言,那一切就说得通了。”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林初叩了叩桌面,“是谁制造了这段语言?”

谁,是“第西人”?

**

调查小组开始翻查所有进入金库的语音交互设备,并对其中唯一未联网的语音控制终端展开溯源。

令人惊讶的是,这台设备的固件中藏有一个被反复调用的语义函数:

“template:NULL_RECORD_RESPONSE”

该函数每当门禁系统被异常触发时,就会激活一条内部“对外语音描述”:你没有看到任何人。

而这条语义指令,会通过大楼内部的微功率广播系统,在语义感应芯片上形成弱场共鸣。

——这不再是“信息传递”,而是“记忆投送”。

“这台设备没有联网权限,却是案发时唯一持续运行的语言模块。”褚珩翻看数据时说道。

“它不是语言装置,而是‘叙述生成机’。”

**

案情在此处出现重大转折。

林初从某个己归档的模因案例中联想到了一个失效代码:“叙述降噪式复写”。

这是一种危险的模因技术,其原理是在某一事件发生时,将所有围观者的语言描述压缩到同一记忆模板中,并用一种“无害句式”替代真实印象。

“这种模因攻击不制造假象,而是删除真相留下的语义空间。”唐箴解释道。

“你不会记得发生了什么,只会记得你当时‘没有看到任何人’。”

林初忽然意识到:

不是“没有人在场”。

而是“所有在场者都被语言抹去了”。

**

案发金库的全景监控被再次调阅,并通过模因局的语义重建算法进行“非线性倒转回放”。

这是模因调查中极其消耗系统资源的手段,用于“剥离句法污染层”,重建被语言模因隐藏的真实影像。

结果加载完成——画面中,在所有人视角“没人进入”的那一刻,有一个模糊身影缓缓穿越走廊,影像极不稳定,如同某种被语言拒绝归档的幽灵。

“他不是隐形了。”林初凝视屏幕,“他是语言不承认。”

**

至此,案件有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这个“语言不承认的存在”,或许是模因人格的变种,或许是掌握语言投射装置的幕后操控者。

但一个问题也浮现:

如果语言可以构建记忆,也可以抹除目击——那么在这个被语言包裹的世界里,我们是否真的见过任何人?

“心理共构。”唐箴缓缓吐出这三个字,语气里夹杂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

模因局的会议室里,空气似乎也因这词汇变得凝滞起来。林初端详着面前的证词文本,一字一句仿佛都带着无形的刀锋,将现实割裂开来。

“他们的记忆被什么构建了,还是被什么替代了?”林初轻声问。

褚珩合上笔记本,目光冷静但不失锐利:“不是替代,而是同步——心理共构,意味着这些人在无意识中共享了同一段‘记忆结构’。这不只是语言的相似,更是认知层面的‘集体协作’。”

顾程岚揉了揉太阳穴,疲惫地补充:“换句话说,证人们不仅在说同样的话,他们甚至在感知上产生了‘群体记忆’的错觉。”

林初闭上眼睛,脑中回响起那不断重复的证词——“我没有看见任何人”,“整个走廊空无一人”,“监控画面也是空白”。

这几乎成了一场“无声的共识”,一种集体的沉默掩盖了本应嘈杂的现场。

**

案情似乎越发扑朔迷离。

案件调查组重新走访了所有证人,从安保到行政人员,再到清洁工,每一个在现场或附近的人都无一例外地重复了同样的陈述。

有趣的是,即便是他们的语气和用词选择,也出奇地一致,像是经过精心校对的剧本。

“这很不正常。”褚珩的眉头紧锁,“他们明显没有交流过,但语言同步度高得诡异。”

“模因领域的理论给了我们一点启示。”唐箴拿出一份图表,展示了“认知同步模型”——

当一群人在同一语言环境和语义框架下,神经认知会通过无形的语义共振发生交叉影响,形成‘心理共构’的现象。

换句话说,他们的思维轨迹因共享语言模板而高度重合,导致真实记忆模糊甚至消失。

“这就是语言的危险。”林初叹息,“它不仅记录现实,也能改写现实。”

**

为了更深刻理解“心理共构”,林初邀请了几位专家参与访谈。

其中,神经语言学家叶俊对此解释道:“人类大脑的记忆并非孤立存在,它极易受到语言输入的塑形。尤其在高度压力或恐慌的事件中,语言不只是工具,还是感知现实的‘过滤器’。”

另一位心理学家程婉儿则强调了集体心理的力量:“当多数人无意识地采用统一叙述模式时,个体的独立感知会被弱化,群体记忆逐渐同质化,最终形成‘共识假象’。”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正在面对的是一场‘语言制造的幻象’?”林初轻声问。

顾程岚摇头:“不止是幻象,它甚至可以成为现实的‘替代物’——当所有人都相信同一件‘未发生的事’,它就变成了‘新的事实’。”

**

林初意识到,证词中缺失的不仅是“人”的存在,更是“语言与记忆的裂痕”。

这一点与她之前在“无入口金库”的调查惊人呼应:语言在特定结构下,竟然能“抹除”存在感,形成一种逻辑上的“非存在”。

“这超出了简单的伪证。”她说,“这是一种通过语言逻辑构建的‘消失’。”

会议室内陷入沉默,只有投影仪屏幕上滚动的证词文本,宛如冰冷的宣判。

褚珩终于开口:“我们必须找到‘语言模因’的源头,那个启动‘心理共构’的触发器。”

“而且,”唐箴补充,“这个触发器必须具备极强的语义权威,能同时影响多个独立个体的认知体系。”

“比如……”林初顿了顿,“一个软件,一套广播,或者一段被植入的‘语法代码’。”

**

他们的推测很快指向了金库附近那台异常的语音控制设备——它不仅播报了无数次“无人通过”“系统正常”的语句,更以一种‘模因投射’的形式,将这套语言作为现实的“解码钥匙”。

换言之,语言并非单纯传递信息,而是主动构造现实。

“我们己经看到了语言的另一面,”林初沉声道,“它既是工具,也是武器,能让真实从记忆里消失。”

“而我们,正处于这场语言战争的中心。”

**

当晚,林初独自走进金库的空旷大厅。

西周弥漫着冷冽的机械气息,墙壁上的灯光微弱而跳动,仿佛在诉说着无声的秘密。

她站在金库门口,轻声呢喃:“语言成了屏障,也成了陷阱。我们所信任的记忆,也许只是一层被涂抹的幻象。”

耳边,仿佛隐约响起那句低语:“你没看见任何人……”

林初闭上眼睛,努力穿透这层无形的迷雾。

她知道,只有找到语言背后的制造者,揭开“心理共构”的源头,才能让真相重见天日。


    (http://www.wmfxsw.com/book/867789-6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