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的气氛有些沉闷。饭桌上摆着简单的两菜一汤,父母脸上都带着挥之不去的愁绪。父亲林建国闷头扒饭,眉头拧成了疙瘩。母亲王秀英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忍不住问:“蔓蔓,今天…面试怎么样?”
林薇放下筷子,迎上父母担忧的目光,声音清晰而坚定:“爸,妈,百货公司的工作,我没去。”
“什么?!” 王秀英手里的筷子“啪嗒”掉在桌上,脸色瞬间白了,“你…你这孩子!那么好的机会!你知不知道我和你爸托了多少人情……”
林建国也猛地抬头,眼神严厉:“胡闹!你不去百货公司,你想干什么?在家待着?”
“爸,妈,你们别急,听我说完。” 林薇语气平静,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我没去,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更好的机会,一个能让咱们家立刻渡过眼前难关,甚至以后都不用再为钱发愁的机会!”
她的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林建国和王秀英都愣住了,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吹什么牛!”林建国斥道,但语气里少了些严厉,多了探究。
林薇深吸一口气,开始了她的“表演”。她拿出那份《证券报》,翻到地方债券认购公告那页,又拿出几张从图书馆抄录的关于那家企业背景的简单资料。
“爸,妈,你们看这个。XX市地方债券,下个礼拜开始卖认购证。现在根本没人看得上,估计一块钱一张都没人要。”
“没人要的东西,能有什么机会?”王秀英不解。
“就是因为现在没人要,才是机会!”林薇眼睛发亮,压低声音,“我有个同学,她爸在省里金融部门工作,内部消息!国家很快就要出台政策,允许这种地方债券在省城柜台交易!到时候,这没人要的认购证,一张至少能翻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几十倍?上百倍?”林建国倒吸一口凉气,他是老工人,对金融一窍不通,但“翻倍”这个词的诱惑力是巨大的。“真的假的?你同学…可靠吗?” 他本能地质疑,但女儿眼中那种前所未有的笃定,让他心里又升起一丝微弱的希望。
“爸,这种事关饭碗的消息,人家能随便说吗?我同学也是偷偷听到她爸打电话才知道的!千真万确!” 林薇斩钉截铁,脸不红心不跳地编织着“内幕消息”。她知道,要让观念保守的父母拿出全部积蓄去搏一个虚无缥缈的机会,必须给他们一个看似牢靠的“锚点”。同学的父亲在金融部门工作,这个身份在九十年代普通工人眼里,就是权威的象征。
“那…那要买多少?”王秀英的声音有些发颤,既害怕被骗,又被那巨大的“翻倍”诱惑着。
“有多少买多少!”林薇斩钉截铁,“爸,妈,想想咱家现在的情况!厂里拖欠工资,奶奶的医药费,还有这房子到处漏雨……这可能是咱们家翻身唯一的机会了!错过这次,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有了!”
她的话精准地戳中了父母心底最深的焦虑和渴望。林建国沉默了,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着饭碗边缘,眼神剧烈地挣扎着。王秀英则紧张地看着丈夫,又看看女儿。
“可是…蔓蔓,万一…万一消息不准呢?咱家那点钱……”王秀英的声音带着哭腔。
“妈!”林薇握住母亲冰凉的手,眼神灼灼,“您相信我!我比任何人都清楚钱的重要!我不会拿家里的救命钱开玩笑!我们只买这一次!就这一次!成了,奶奶的医药费、家里的困难都能解决!不成……”她顿了一下,眼神黯淡下来,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悲壮”,“大不了,我明天就去南方打工!我去电子厂,我去洗碗,我把钱一分不少地挣回来还给你们!”
“胡说什么!”林建国猛地一拍桌子,眼睛瞪圆了,“我林建国的女儿,还没到要去南方给人洗碗的地步!” 他看着女儿眼中的决绝,又想起躺在病床上需要钱的老母亲,想起家里西处漏风的窘迫,一股血气涌了上来。
他猛地站起身,走进里屋。过了一会儿,拿着一个用红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布包走了出来。他小心翼翼地把布包放在桌上,一层层打开,里面是整整齐齐的一沓百元大钞、几十元的、还有不少十块五块的零钱,加起来大概有六千多块。
“家里…就这些了。”林建国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孤注一掷的沉重,“这是给你攒的嫁妆,还有…你奶奶的救命钱。蔓蔓……”他抬起头,浑浊的眼睛紧紧盯着女儿,“爸信你这一次。要是…要是……”后面的话他没说出口,但沉重的担忧几乎凝成实质。
“爸!妈!”林薇的眼眶也红了,这次是真的被父母沉甸甸的爱和信任所触动。她拿起那沉甸甸的布包,用力点头,“你们放心!这笔钱,我一定让它翻着倍回来!一分不少!”
说服了父母,拿到启动资金,只是第一步。林薇知道,要想利益最大化,光靠家里这六千多块远远不够。她还需要更多的本金!
第二天一早,林薇揣着家里所有的积蓄,又翻出自己攒下的八百多块私房钱,骑着那辆二八自行车,像一阵风般冲向了城市几个最大的集贸市场。
她的目标非常明确:找那些卖日用百货、尤其是卖新潮小商品的个体户老板。
“老板,你这电子手表,拿货价多少?”在一个摊位前,林薇拿起一个看起来还算精致的塑料电子表问道。
老板是个精瘦的中年男人,警惕地打量着她:“小姑娘,问这个干嘛?想进货?”
“对,量大。”林薇面不改色,“我有路子,能帮你清一批积压的电子表,还有那种带磁带的随身听,就是样式过时点的那种,你有吗?”
老板眼睛一亮:“有啊!怎么没有!去年进的货,样式跟不上,压手里大半年了!你要多少?真能清掉?”
“有多少要多少!但价格,得按我说的来。”林薇压低声音,抛出了她的计划,“老板,我不拿你的货。我帮你卖!就在认购证发售点门口!你按最低的底价给我,我卖出去,赚的差价,我们三七分!你七我三!卖不掉,货还是你的,我一分钱不要!”
老板狐疑地看着她:“认购证发售点?那地方卖手表随身听?有人买吗?”
“您就瞧好吧!”林薇自信一笑,“到时候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等人排累了,心烦了,旁边就有便宜又好看的小玩意儿,顺手买一个给孩子、给对象,太正常了!而且,我的卖法不一样,保管能吸引人!”
林薇详细地描绘了发售点门口将出现的火爆场景(基于前世记忆),又提出了“买表/随身听送排队号位”(即花钱可以买靠前的位置)、“买够XX元送清凉扇/矿泉水”等促销点子。这些在后世烂大街的营销手段,在1995年绝对是新鲜玩意儿。
老板被她说得有些心动,尤其是“卖不掉货还是你的”这个条件,几乎零风险。“三七分…你只要三成?”他再次确认。
“对!我只要三成利润!但您得给我最低的底价,而且货要足!最好再帮我弄点便宜的扇子、矿泉水。”林薇强调。
一番讨价还价,林薇凭借超越时代的“营销方案”和“零风险”的承诺,成功说服了三个摊位的老板!她拿到了大量积压的电子表(成本几块钱)、老款随身听(成本二三十块)、以及一批印着俗气广告的塑料扇子和成箱的廉价矿泉水。总价值远超她手上的本金,但采用的是赊销模式——卖完再结账,卖不掉退货。
搞定货源,林薇马不停蹄,又去租了一辆带棚子的三轮车(一天十块钱),还咬牙买了个声音洪亮的二手扩音喇叭。
万事俱备,只等东风!
(http://wmfxsw.com/book/891285-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