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他还记得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8章 他还记得

 

出版社会议室的玻璃幕墙外,是初夏透亮的阳光。

沈岁安指尖划过文件上“青少年文学计划”几个字,耳边还回响着总编刚才的话。

“江辞京的基金会主动提出合作,资金和资源都到位,重点是能把文学和青少年科技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多好的机会。”

机会确实好。她负责的青春文学板块正需要新的突破。

而江辞京的教育基金会在青少年群体中口碑极佳,更别提他们提出的“文学IP+科普互动”模式,恰好踩中了当下的市场热点。

可文件右下角那个熟悉的签名——江辞京,像个细小的钩子,总在她犹豫时轻轻拉扯。

“岁安,你觉得呢?”副总编的声音拉回她的思绪。

沈岁安合上文件,指尖在封面上停顿两秒:“我需要再看看具体方案。”

她知道这是借口。真正让她犹豫的,从来不是项目本身,而是项目背后的人。

三天后,江辞京的助理将详细方案送到出版社。

第一次项目讨论会定在周五下午。

沈岁安走进江辞京公司的会议室时,他正在白板前写写画画,深蓝色的马克笔在白色板面上划出流畅的线条。

听到脚步声,他转过身,手里还握着笔。

她把笔记本放在桌上,目光扫过白板。

上面是项目的初步框架,从“春日成长”到“冬夜思考”,西个季度的主题清晰明了,旁枝上标注着对应的文学体裁和科普方向。

“这是……”她有些惊讶。

“按季节划分,贴合青少年的成长节奏。”

他的气息擦过耳畔,带着淡淡的纸墨香。

沈岁安往后退了半步,拉开距离:“想法不错,但科普内容怎么和文学结合?太生硬会适得其反。”

“所以需要你的专业意见。”

他递过来一份打印好的书单,“这些是备选的青少年文学作品,我们筛选出适合改编成互动科普的,你看看有没有遗漏。”

沈岁安接过书单,单子上标注着每本书的风格特点,甚至有几处用红笔圈出了“可结合天文知识”的备注,显然是花了心思的。

“《星轨下的约定》这本,”她指着其中一本,“作者擅长用比喻解释物理现象,或许可以重点合作。”

“我也觉得。”江辞京点头,拿起笔在书名旁打了个勾。

“它的叙事节奏和我们的季度主题很契合,就像……”

他忽然停住,看向沈岁安,眼里带着一丝笑意:“就像解几何题时,找到辅助线就能通盘顺下来。”

沈岁安的心轻轻一颤。

高中时的数学课,她总被复杂的几何题难住。

江辞京就把草稿纸铺在她桌上,用红笔在图形里画出辅助线:“你看,找到这条线,看似不相干的角和边就都联系起来了。”

“解题和讲故事一样,都需要找到那个隐藏的逻辑。”

他还记得。

接下来的几周,两人见面的频率越来越高。

有时是在出版社的会议室,有时是在基金会的项目组,偶尔加班晚了,就坐在楼下的咖啡馆里,对着笔记本电脑逐字逐句地打磨方案。

有一次讨论到深夜,沈岁安揉着酸胀的脖子,随口说:“要是能有个首观的模型就好了。”

第二天一早,江辞京的助理就送来了一个立体的季节转盘,每个季节板块上都贴着对应的文学片段和科普关键词。

“江总昨晚让设计部赶出来的。”助理笑着说,“他说沈编辑可能会需要。”

沈岁安转动着转盘,木质的齿轮发出轻微的咔嗒声。

项目中期汇报会那天,会议室里坐满了双方团队的人。江辞京站在投影幕前,讲解着最终方案的逻辑架构。

“……我们的核心逻辑,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

他切换到下一张幻灯片,上面是一个简化的几何图形,中间画着一条清晰的辅助线

他看向沈岁安,目光坦然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度:“找到这条线,两边的要素就会自然咬合,就像当年我教你解的那道几何题一样。”

全场的目光下意识地投向沈岁安。

她坐在会议桌的另一端,握着笔的手指微微收紧,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泛起一阵熟悉的、带着微麻的酸胀。

汇报结束后,团队的人陆续离开,会议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个。

江辞京收拾着文件,忽然抬头问:“那个盒子,你还是没拆吗?”

沈岁安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他笑了笑,眼里的光很柔和:“没关系,什么时候想拆了,告诉我。”


    (http://wmfxsw.com/book/894669-3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