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清欢深处见天地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2章 清欢深处见天地

 

苏州耦园的藏书楼前,微风轻拂,文震孟亲手栽种的苦竹沙沙作响。这位天启年间的状元郎,在罢官归乡后,却选择在假山旁建起一座茅檐书屋,远离尘世喧嚣。就在这静谧的氛围中,一道神秘的身影悄然出现。他身着一袭黑袍,头戴斗笠,脚步轻盈地踏入藏书楼前的庭院。文震孟听到动静,缓缓从屋内走出,目光平静地看向来人。

“阁下是何人,为何会来到这耦园?”文震孟开口问道。黑袍人摘下斗笠,露出一张年轻而冷峻的脸庞。“文先生,久仰大名。我听闻先生在此隐居,特来拜访,想与先生探讨一些经史子集之事。”

文震孟微微点头,将黑袍人请进屋内。两人相对而坐,开始畅谈古今。黑袍人见解独特,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文震孟不禁对他刮目相看。交谈间,天色渐暗,窗外的苦竹在夜色中更显清幽。

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这份宁静。数名官兵冲进耦园,为首的官员高声喊道:“文震孟,你涉嫌通敌,跟我们走一趟!”文震孟惊愕不己,而那黑袍人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

竹帘外,太湖石上的青苔年复一年地生长,仿佛要将“俭”字深深地渗入那白墙黛瓦之中。这不禁让人想起海瑞在淳安县衙后的菜畦,秋茄子与《治安疏》的草稿一同在寒霜中默默生长。

在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的壁画里,辩机和尚趺坐在草庐前,草庐前的胡杨叶如雪花般飘落。来自长安城的画工,用珍贵的青金石描绘出沙弥悟道时的晨光,那一抹幽蓝,仿佛来自草庐缝隙中透过的星空,神秘而深邃。

千年之后,弘一法师在虎跑寺的梅影中,挥笔写下“悲欣交集”西个大字。檐角的铜铃,应和着落叶的轨迹,宛如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顿悟轨迹一般,冥冥之中似乎有着某种奇妙的呼应。

河西走廊的烽燧残垣下,芨芨草总在驼铃远去后重新占领古道。这让人想起张骞凿空西域时折断的十二根节杖,玄奘穿越流沙磨破的九双芒鞋。嘉峪关外的月光照着左宗棠西征将士种下的左公柳,那些在玉门关外化作春泥的江南子弟,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抽枝发芽?

曲阜孔庙的古柏年轮里藏着颜回箪食瓢饮的晨昏,寒山寺的钟声浸润着张继落第时的枫火。天地大化从来不分贵贱:瓦当上的忍冬纹与紫檀案头的青瓷,都在诠释"静"字的真谛;戍卒陶罐里的野菊与御花园的姚黄魏紫,同样丈量着"俭"字的深度。真正的清欢,原是把岁月的锋刃化作砚中涟漪的功夫。

在这纷繁万象的历史长河中,一个年轻的学子踏上了探寻清欢真谛的旅程。他怀揣着对古往今来贤士的敬仰,沿着那些先辈的足迹前行。在耦园的藏书楼前,他轻抚苦竹,感受文震孟的淡泊;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前,他凝视辩机和尚的草庐,思索沙弥的悟道。在河西走廊的烽燧残垣间,他抚摸着芨芨草,遥想张骞、玄奘的坚毅。当他站在曲阜孔庙的古柏下,听着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心中豁然开朗。他明白了,清欢并非远离尘世的隐居,而是在喧嚣中寻得内心的宁静,在平凡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他不再迷茫,带着这份领悟回到现实,将岁月的磨砺化作笔下的文字,把那“静”与“俭”的智慧传递给更多的人,让真正的清欢在世间延续。


    (http://wmfxsw.com/book/749796-7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