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心灯照夜即菩提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3章 心灯照夜即菩提

 

徽州渔梁坝的渡船在晨雾中缓缓前行,船桨划动水面发出的吱呀声,仿佛是古老岁月的回响。在这朦胧的晨雾中,渡船显得有些神秘,它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穿梭于江河之间。

据说,许姓盐商在临终前,将自己半生的积蓄铸成了十八根铁桩,放置在激流之中。这些铁桩成为了摆渡人的支点,使得渡船在湍急的水流中能够安全地行驶。这十八根铁桩,不仅是一种物质的支撑,更象征着许姓盐商的善举和对后人的庇佑。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歙县棠樾牌坊群中的第七座“乐善好施”坊。这座牌坊的坊额阴刻着一幅茶马古道图,图中驮盐的骡队正沿着蜿蜒的道路前行,它们的目的地永远是义塾的方向。原来,真正的济世之举,不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是为人们创造便利和机会,就像那青石阶上长出的方便门槛一样,虽不起眼,却能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山西日升昌票号的暗账房内,算珠声在子夜时分最为密集。大掌柜雷履泰给学徒们立下了严格的规矩:每一笔汇水都必须核验七遍,哪怕窗外正飘着晋商们最为看重的“钱龙雪”。这种严谨的态度,体现了晋商们对商业信誉的高度重视。而平遥城墙的夯土里至今还嵌着算盘珠子,它们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晋商们在商业活动中的精明与执着。

就像《清明上河图》中虹桥下的船工,在湍急的汴河中,他们依然能够将缆绳绕出吉祥结,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徽州的渡船、歙县的牌坊,还是山西的票号和平遥的城墙,它们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精神。

在岭南潮州的广济桥,那廿西座楼阁宛如沉睡的巨兽,静静地伫立在江水之上。而在这些楼阁的深处,却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韩愈刺潮时教民烧制的蠔壳灰。这些蠔壳灰,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仿佛是这座古老桥梁的灵魂所在。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十三行,商人们正将精美的珐琅怀表赠予远道而来的英吉利使团。这些怀表,不仅是工艺的杰作,更是文化交流的象征。而在潮州,潮绣娘们则用七百种丝线,精心演绎着《金刚经》中“无住布施”的奥义。她们的巧手如同仙女下凡,将佛法的智慧融入每一针每一线。

就像泉州开元寺的甘露戒坛一样,檐角悬铃里包裹着波斯商人捐赠的银箔。每当风起时,银箔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是在诉说着那段跨越国界的友谊。这些声音,如同方便法音,传遍了寺庙的每一个角落,也传遍了人们的心灵。

而在遥远的敦煌,藏经洞中的《劝善经》残卷上,供养人画像的衣纹里,竟然渗着用朱砂写成的“心”字。这个小小的“心”字,虽然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却依然鲜艳如初,仿佛是那些虔诚的供养人内心深处的信仰之光。

三危山的月光洒在莫高窟北区的禅窟上,那些无名的画工们,在绘制极乐世界时,或许并没有使用最昂贵的颜料,而是用了最廉价的土黄与赭石。然而,正是这些平凡的色彩,在他们的笔下焕发出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佛国世界。

天地间最大的慈悲,并非来自于鎏金铜佛那庄严的宝相,而是来自于渡口老船公为夜行者留下的那盏蓼灯。这盏蜡灯,虽然微弱,却能在黑暗中为人们指引方向,给予他们温暖和希望。


    (http://wmfxsw.com/book/749796-7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