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心为主宰与名垂后世:论生命的双重维度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7章 心为主宰与名垂后世:论生命的双重维度

 

古人云:"耳目口鼻,皆无知识之辈,全靠者心作主人;身体发肤,总有毁坏之时,要留个名存后世。"这句话揭示了生命存在的两个重要维度:一是心灵作为主宰的内在修养,二是精神超越肉体的永恒价值。这两者构成了人生的完整意义,指引着我们如何度过有限的生命时光。

心灵是人真正的统帅,五官只是执行命令的仆从。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提出"心外无物"的哲学命题,正是认识到心灵对认知世界的主导作用。盲人音乐家阿炳创作出《二泉映月》,贝多芬在失聪后谱写《第九交响曲》,他们用艺术证明:当心灵足够强大,肉体的缺陷无法阻挡精神的翱翔。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正是这脆弱的躯体中蕴含着无限的思想力量,让人类超越其他生物。明代思想家王艮每日"三省吾身",清代名臣曾国藩坚持写日记反省,他们都在践行着"心作主人"的修养功夫。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心灵的主宰力,以免在五光十色的感官刺激中迷失自我。

肉体终将腐朽,但精神可以穿越时空。司马迁遭受宫刑之辱,却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完成《史记》;文天祥面对元朝利诱,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饮鸩赴死前仍与弟子探讨灵魂不朽,他的思想至今仍在影响世界。德国诗人歌德在《浮士德》中写道:"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树常青。"这种生命的常青,不是肉体的永生,而是精神价值的永恒。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光彩照人,不是因为颜料特殊,而是其中蕴含的艺术精神穿越了时光。

心灵的修养与精神的传承,是应对生命有限性的智慧之道。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通过不断修养和创造来超越时间的局限。宋代张载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展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法国作家雨果说:"人的肉体需要很小,但精神需要整个宇宙。"当我们培养出丰富的精神世界,就能在有限的时空中活出无限的意义。就像钱学森放弃国外优渥生活回国效力,樊锦诗扎根敦煌数十载,他们用选择证明: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出了精神的维度。

当代社会物质丰富却常感空虚,正是因为忽视了心灵的滋养与精神的追求。重拾"心作主人"的古训,我们才能在浮躁中保持定力;牢记"留名后世"的智慧,我们才能在功利中不忘初心。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己飞过。"生命的真谛或许就是如此——用心灵主宰当下的生活,以精神照亮未来的道路,让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精神传承中获得永恒。


    (http://wmfxsw.com/book/749796-8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