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论天赋与修为的辩证之道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8章 论天赋与修为的辩证之道

 

古人云:"有生资,不加学历,气质究难化也;慎大德,不矜细行,形迹终可疑也。"此语道破了人生修养的两大要义:天赋需经后天雕琢方能成器,大节虽重却不可忽视小节。这两者看似各有所指,实则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格修养观。

天赋就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一般,如果不经过精心的琢磨,就难以成为真正的大器。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在他的《伤仲永》一文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惋惜的故事。那位名叫仲永的神童,年仅五岁便能作诗,其才华之高令人惊叹。然而,由于他的父亲贪图利益,每天带着他西处拜访同乡的人,却不让他学习,最终导致仲永的才华逐渐消逝,“泯然众人矣”。

这个故事生动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即使一个人拥有惊人的天赋,如果不加以培养和发展,那么他最终也会变得默默无闻。相反,像曾国藩这样自认为“余性鲁钝”的人,却凭借着“结硬寨,打呆仗”的苦学精神,最终成为了一代名臣。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天才就是长期的忍耐。”这意味着,真正的天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忍耐。就像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之前,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深入思考和复杂计算一样。

这些事例无一不在告诉我们,天赋固然重要,但它仅仅只是一个起点。要想取得卓越的成就,持续不断的学习和修炼才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将天赋转化为真正的实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德固当谨守,小节亦不可轻忽。东汉名臣杨震"暮夜却金",面对"暮夜无知者"的劝说,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回应,展现了慎独的功夫。清代廉吏于成龙"日食青菜豆腐",临终时家无余财,其廉洁不仅体现在大是大非上,更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刘备临终告诫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明白小节的积累最终决定人格的高度。当代社会常见一些人高谈阔论家国大义,却对身边小事漠不关心,这种割裂最终会使大德失去根基。

修养之道,贵在知行合一、大小兼顾。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强调"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指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此豪杰作用,非圣贤学问。"真正的修养既要有"泰山不让土壤"的宏大追求,又要有"江河不择细流"的积累功夫。法国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塑造的冉阿让形象,正是这种精神的完美体现——从偷窃面包的囚犯到无私奉献的市长,其转变既源于信仰的觉行,也得益于日常善行的坚持。

当代社会崇尚速成,人们或迷信天赋而忽视努力,或空谈理想而轻视实践。重拾古人"生资需学力"的教诲,我们当明白任何天赋都需勤奋打磨;牢记"大德兼细行"的箴言,我们应懂得崇高品格体现在生活细节中。德国诗人里尔克说:"生活没有捷径,每一步都是目的地。"唯有将远大的追求落实为日常的修为,让卓越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天赋的价值,成就完整的人格。


    (http://wmfxsw.com/book/749796-8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