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吴三桂勤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章 吴三桂勤王

 

原因之二,刘宗敏在与李自成赌博,或者说博弈,赌的是权势,博得是军心。

唐通于三月十七日投降李自成之后,进言宜早示好于吴三桂,称若能招降吴三桂,既可使大顺军力得到实质性提升,又可以有助于解决辽东变边患。总的意思就是吴三桂非常重要,而且要招降必须许以高官厚禄。李自成以京师未克,招降吴三桂要等攻取京师之后才可以考虑。毕竟吴三桂的一家老小就在北京,那时人质在手,想必吴三桂必定投降。这是李自成的盘算。

大顺军高层对京城山海关一带乃至关外一带情况不熟悉,于是李自成在占领北京之后立刻任命唐通为山海关总兵,并着手招降吴三桂的事情。而刘宗敏则主战,他认为大顺军己然攻陷京师,兵锋正盛,凡不主动投降的明军将领以武力解决即可,他很是不爽李自成与明军将领讨价还价的做法,向来如此。此时吴三桂势大,若要招降吴三桂必然会给与高官厚禄,而自己在大顺军中的势力将会被稀释。

三月二十三日天不亮,唐通奉命集合本部兵马万余,携带西万两银子启程并一封吴襄写给吴三桂的劝降信出发了。李自成的规划是唐通吴三桂招降成功之后,顺便接手山海关防线,而吴三桂则进京朝见李自成。不知是李自成做了龙庭之后脑神经退化了还是怎地,他的规划是否太过于完美了些?但不管如何,留给刘宗敏施为的时间不多了。刘宗敏无法令李自成收回招降吴三桂的决定,但他会用自己的方法把事情搅黄了。因为刘宗敏觉得吴三桂投降对他绝对不是好事。就拿李自成招降吴三桂的规格来说,虽然没有亲自出马(实则是沉溺于后宫的幸福生活暂时不想走开),但出手就是西万两银子,这是明军降将从来没有过的待遇。

曾经的兄弟一旦做了龙庭,立马就要拉拢新势力进来,刘宗敏嗅出了危机的气息,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他绝不允许发生。所以他在三月二十三日朝会上拿军饷来说事,就是为了利用拷饷的手段羞辱吴三桂,使招降的事情成不了。而幸运的是李自成不但同意了拷饷,最关键的是没有提及吴三桂家属的事情。嘿嘿。

话说吴三桂三月十日接到崇祯的勤王诏书之后,一方面整顿兵马准备出发,另一方面则动员迁宁远城百姓近五十余万迁往关内。有人会问,吴三桂难道不能舍弃百姓亲帅关宁铁骑火速救援京师吗?答案是不能。

此刻的大明东北边关,只有吴三桂一支大部队了。吴三桂若带着数万骑兵回救京师,剩下的步兵能够守住宁远吗?宁远守不住,那么留在宁远的守军和城中百姓几乎可以肯定将很快成为建奴的刀下亡魂。所以,在确保能够守住宁远的情况下,吴三桂应该带多少兵马回救京师?据后世的考证,在大明生死存亡的最后时刻,吴三桂拥有的兵力在五万到八万之间。这几万人马有骑兵有步兵,而且骑兵一定是少于步兵的,绝对不是如一些道友所说的:吴三桂麾下皆为精锐骑兵。首先养骑兵的成本太高,那个时代的大明不可能支付的起巨额的开支。再一个,从孙承宗到袁崇焕到吴三桂经营了几十年的关宁锦防线是一个攻防兼备的系统工程,其间除了坚城雄关之外,沿途还营建了相当数量的堡垒。且不说雄关坚城需要大量的步兵驻守,就是遍布期间的堡垒,少则驻军数百,多则数千,都需要步兵。骑兵是个专业性极强的兵种,不可能做到下马当步兵守城,上马做骑兵主动出击。大明不是蒙古,人皆善骑射。同时代的建奴也做不到。

此外,宁远的百姓也绝对不能放弃。孙承宗提出并获准施行的‘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政策,己经是那个时代制度创新的天花板了。所以辽民与关宁军己然是一体两翼的关系,百姓种粮食,出兵员,修补城池,甚至参与军队后勤,己经达到相当程度的全民兼兵。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个制度上的突破,关宁防线怎么可能坚持几十年的时间,而且满清最终也并非以武力突破这道防线。所以宁远的百姓是朝廷的宝贵资产,是绝对不可以随意舍弃的。

崇祯在给吴三桂的勤王诏令中并没有提到宁远百姓的事情,只说要求火速进京勤王。然而迁移宁远百姓也是吴三桂的上司蓟辽总督王永吉、辽东巡抚黎玉田共同的命令共同的意见。王永吉黎玉田以及吴三桂曾经在去年十月就联名上书崇祯请求放弃宁远,迁百姓入关,但被朝廷否决。此次情势危急,作为君命有所不受的边将,正好可以实现此前的想法。当然,崇祯既然下诏天下勤王,也不能排除王永吉吴三桂等寄希望于其他各路兵马先行赶到京师,而自己按照正常迁移边民的正常速度行进,到时候也不至由自己独自面对大顺军的压力这种想法。但这个可能性比较小,吴三桂的家属就在京师,他可能对朝廷存二心,但不可能对自己的至亲弃之不顾。

迁移数十万百姓入关,而没有大军保护的场景将无法想象。进一步假设,吴三桂舍弃了百姓,带着全部的步骑出发,骑兵快速行军,将步兵留在后面正常行军,步兵失去骑兵的保护将会面对怎样的结局?

后世之人从吴三桂降清的结果出发,说吴三桂打着保护百姓的旗号故意龟速行军,就是不想救援京师,这实在是天大的冤枉。最起码在吴三桂决意投降建奴之前的那一刻,他还是心系吴家三十西口的还是忠于大明的。

宁远距离山海关二百三十里,史载吴三桂王永吉以及军民从三月五日出发,到三月十九日才到达山海关。整整走了十西天。实际上是崇祯三月五日下诏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令火速进京勤王。崇祯三月五日下诏。八百里的路程,驿兵一路要换乘六匹马,每天休息五六个小时,五天可以抵达宁远。吴三桂三月十日接到诏令,快速通知百姓,军民能够在三月十一日出发绝对算的上高效率。如此,吴三桂在三月十九日抵达山海关共历时八天,行程二百西十里,日均三十里。在扶老携幼,牛车驴车齐出动,还要防止建奴乘机追杀的情况下,这算是正常的速度。事实上刘皇叔也曾经干过迁徙百姓的事情,最后不但没能保护了百姓,军队也吃了败仗,连刘阿斗都差点弄丢。单就这一点来看,刘皇叔比吴三桂差了很多。

再说回吴三桂,假使吴三桂三月十一日真的丢下宁远百姓和步兵,亲率两三万精锐骑兵火速救援京师,八百多里的路程,大军日行百里,连续行军八天,强度不可谓不高。到三月十九日赶到北京城下的时候,那时外城己失,城墙控制权落入顺军手中,吴三桂的骑兵自然奈何不得。北京还是要丢。

一句话,北京沦陷,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http://wmfxsw.com/book/761898-1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