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对刘宗敏一人都没有约束力,后来大顺军大面出现大面积违反军纪的行为时李自成更加没有约束力了。所谓法不责众,如果非要责,李自成这个皇帝怕是很快就会被从内部推翻。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原理机制差不多,二者的差别在于出发点不同。图长远利益还是图眼前痛快,只能二选一,不可能既要眼前欺负百姓痛快,又要百姓长久拥护你。李自成毫无疑问选择了眼前痛快。
尽管如此,却不能说李自成没有考虑过长远的事情。在吴襄找李自成哭诉之后,李自成还是决定帮吴三桂讨回陈圆圆。他先是派了太监以口谕的形式要求刘宗敏立刻将陈圆圆送回去,之所以如此也是为了顾及刘宗敏的面子,如果在朝堂之上公开讨论此事将会使刘很尴尬。问题是李自成既然对严重违纪问题既如此怀柔,刘宗敏又怎么会当回事。所以传了口谕的次日,此事就不得不拿到朝堂之上谈论了。
三月二十六日早朝
“刘宗敏!招降吴三桂是朝廷的既定方略。你掳走陈圆圆,朕和朝廷还要不要招降吴三桂了?朕限你今日退朝之后即刻将陈圆圆送回去。否则军法处置!”李自成少有地对刘宗敏说了重话。
“回陛下,臣从陛下征战天下十年,若遇敌畏缩或存有二心,臣自当伏法。崇祯十年,陛下兵败,我刘宗敏为了了无牵挂一心跟随陛下,亲手杀了老婆。今陛下却因一个要治臣的罪,难道陛下怀疑我刘宗敏的忠心吗?”刘宗敏当面质问。
李自成无言以对。
“陛下,万万不可!”
“万万不可啊,陛下!”
“请陛下三思!”
……
朝堂之武将们纷纷跪下为刘宗敏求情,这时候还立着的除了几个文臣就只剩李过一人了。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其他武将也不见得是忠于刘宗敏反倒对李自成存有二心,这都有这现实的考量。如果今日刘宗敏因为抱走吴三桂的女人而被治罪,那么明日他们可能因为类似的原因而被治罪。即便所幸不被治罪,那么武将之首刘宗敏倒下了,其余的武将可想而知,那得活的有多战战兢兢?都是造反起家的,讲的就是个爽字,如果不能保证爽,那还有什么奔头。所以他们为刘宗敏求情等于为了保住自己的挡箭牌而努力。
面对群臣汹涌,李自成没有责罚任何人,而是无奈地宣布退朝。
这次早朝是李自成的皇权与下边武将们军权的一次无声较量,李自成完败,李自成完败意味着皇权己不再稳固。他产生了很不好的预感。唐通应该正在招降吴三桂的路上,假使吴三桂同意投降了,后来问起问起家中之事,那时将如何瞒得住?可事以至此,也只能把吴三桂一家当做人质继续看管起来了,真正的人质,但陈圆圆的事情仍然棘手。照此发展下去,吴三桂投降之后也有极有可能复叛。
一种失去掌控的感觉,一种不详的预感蔓延全身。这时李自成忽然想到崇祯给留下的信件,上边好像提到吴三桂的事情来。他匆匆拿出来。
“今阁下雄师十万进驻京师,唯愿善待百姓,任用贤臣,惩治贪官,健全财税制度,以图长远。夫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拥兵自重,唯与建奴有仇未解,故暂不致叛国而投建奴也。兄宜徐徐图之,不可与轻启战端。若急图之,桂与建奴合兵一处,兵锋所指,兄自问足以当之乎?”
崇祯的临终之言与李岩的提醒不谋而合,似乎这个曾经一心想着将其千刀万剐的暴君才是真正为了自己着想。这得有多魔幻?李自成没有时间在内心感谢崇祯,但他至此觉得招降吴三桂己经希望不大,与吴三桂之间的大战或终究不可避免,甚至还会有建奴参与进来。内有离心离德,外有强敌窥伺,想到此处,李自成惊出了一身冷汗。
“即刻传李岩!”
侍奉的太监领命而去。
退朝后回到官署的李岩,正在为今天的朝会长吁短叹。今天朝会上的分歧令他忧心忡忡,长此以往,大顺堪忧啊!
“陛下传我?张公公知道什么事吗?”李岩问道。
“陛下突然说要传你,其他我并不知情。李大人去了就知道了。”
一会儿之后,李岩赶到了武英殿,入京以来意外地获得了大顺皇帝大单独召见的待遇。
“臣参见陛下,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做皇帝之后总是要端着,所以再急的事也要先行过君臣之礼。
“如今大顺虽然占据京城,但东有吴三桂,关外有建奴,此时京城不过兵力不过十万,朕甚觉不足!今特命卿尽快在京师一带招募兵丁,限期一个月,招募五万兵丁,并同时组织人手操练新兵。以尽快壮大京师一带兵力。”李自成道。
“陛下圣明,臣定不使陛下失望!”李岩当即领命。
李自成不喜欢李岩是真,但他看见今日朝堂之上武将的德行后,觉得现在只能靠李岩给大顺的军力打补丁了,这种事本来应该交给刘宗敏的,可是李自成己经不再放心刘宗敏,怕他再次把楼给盖歪了。
李自成沉溺于温柔乡第七天之后才产生了一丝危机感。至此,崇祯穿越带来的蝴蝶,终于要做一次有意义的振翅动作了。
北京城破的前一天,崇祯刚刚穿越而来就面对了极其危险的局面。他怕死,所以他第一时间就产生了逃命的想法,这一点与大部分穿越者都不相同。他不但怕死,他从小还特别怕疼,这可能是因为神经系统比较敏感,总之就是从小男子气概就有所不足。但他从小爱读历史,古来英雄豪杰逐鹿天下都喜欢去争什么兵家必争之地,或成或败,最后都杀得血流成河流血漂橹,不成功便成仁,而这实在非穿越前的崇祯所喜爱。一代伟人在革命的千钧一发之际反向而行挺进江西大山之中,保存了炎夏的革命火种,而终成燎原之势。老实说,崇祯在决定逃跑的那一刻,脑海之中还没有产生追随伟人的足迹深入江西大山的想法。然冥冥之中,似乎有着伟人的指导。崇祯决定逃跑的那一刻他希望李自成能够在北京多坚持一阵子,为他南逃以及南逃之后的事情多争取一些时间。所以他多此一举给闯王留下了一封信。而他本可以逃得更潇洒。所幸,崇祯的即兴书信并没有被扔进垃圾桶里,闯王在一个微妙的时刻想起了这封信。而接下来的历史进程将因此受到影响。
没有崇祯留下的这封书信,闯王可能也会产生危机感,但以他或者此时整个大顺政权高层的认知,绝对想象不到吴三桂与建奴联合之后的严峻态势。他们总体上认为有吴三桂一家作为人质,几乎确定能够吃定吴三桂。崇祯留下的书信触发了李自成认知系统的某个开关,促使他通过招募新兵的方式去对冲可能降临的风险。
(http://wmfxsw.com/book/761898-1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