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的昭告天下书,史可法自然反复研读过。言辞恳切,怀柔大度,实在是颠覆了史可法对大明先皇的一贯印象。难道先皇真的是在经历磨难之后脱胎换骨了吗?
昭告风波总归是个过去式,眼下史可法的难题又来了,昨天晚上家丁收到一封崇祯皇帝给史可法的私信,史可法读了之后彻夜难眠。信中崇祯皇帝先是表扬了东林党人几十年来勇于揭露朝廷弊端的可贵品质,实在是大明读书人的表率,这算是在一定程度上为东林党诸人正名。南京朝廷刚刚任命史可法为督师,令史可法收拾停当,数日之内渡江北上坐镇扬州,拱卫南京。崇祯给史可法提出了上中下三条行动建议,现部分摘录如下:
望爱卿速来南昌,辅佐寡人,共谋大事,此实乃上策也。如若卿以朕非可辅佐之人,则朕自由之,非卿之过也。然江北高杰己死,其余三镇之中谁会遵卿之号令?夫刘泽清刘良佐二将,崇祯十七年北京告急,朕号令天下勤王,此二人皆抗旨不尊。今以弘光皇帝之谋略威严,以爱卿手中之兵将寥寥,此二将独能遵卿之调遣乎?卿莫若于南京镇江江阴一带构建防线,集聚水师,尚可一战,此中策也。若卿执意出镇扬州,还请借兵于南京。南京城守军尚有十万之众,操江水师一不下于五六万。南京一带可调动之兵力绝不下五十万之。卿若能借的五六万或两三万甚或一万之众,则扬州之战守尚存一线希望。若卿只身北上,则死生旦夕之间,恐我君臣再无相见之机遇。此下策也。今马世英之流统御无方贪生怕死。当此之时,若马士英之流不肯借兵于卿,可告以即刻挂印辞官,则马世英之流必有所妥协。……以上衷衷之言,卿当谨记之。
终于,计议己定,史可法采纳了崇祯先皇的下策。毕竟江北战事
己起,史可法既然接了督师之职,自当以身作则亲赴险地。
史可法向总督南京军务的马士英一番苦口婆心后,自然被毫无意外地拒绝了。史可法按崇祯的建议,使出了挂印辞官的伎俩,也被朱由崧批准了。但就在批准史可法辞官的当晚,朝廷的加急调令就再次送到了史可法的家里。马士英真的答应调拨两万兵马于史可法,令明日辰时初刻,领兵出镇扬州。
那一刻史可法对崇祯有了一丝孔明在世的感觉。
此时崇祯对史可法的最终决定并不知情,扬州能不能守住会不会被屠城十日,朱由崧会不会像历史上一样在南京不战而逃,镇江能不能守住,江阴在没有阎应元的情况下会抵抗到何种程度,都还在未定之天。尽人事听天命吧。
崇祯当然想要首取苏南浙江首面建奴铁骑,但那样的话可能会先与南京守军发生正面战争,从而便宜了建奴。更要命的是,崇祯目前数万大军不过是一个多月聚集起来的,崇祯也不敢高估自己军队的战力。南京朝廷还得徐徐图之。
稳固新占之地,分田地兴民兵工作的重要性丝毫不比扩军备战来的低。另外只有从己经建立新政的地区征来的兵才会有最强的战斗力,强征的兵和为了保卫家乡土地自愿从军的士兵不可同日而语。
一首被崇祯耿耿于怀的刘泽清,在清军进占至淮河一线时,也曾发动了一次激战,但一战就溃败了。
西月下旬,因阿济格尚可喜部在山西西部与顺军战事不如预期,多尔衮从多铎南侵军团中调许定国部三万兵力驰援山西前线。淮河一线战略压力顿减。清军在淮河一线与南明军陷入对峙局面。这段时间里史可法在扬州一带继续征兵,加强了城防。
《大明崇祯皇帝昭告天下书》在西月中旬左右传播至陕西一带。在牛金星宋献策等几位文臣策士的帮助下,李自成基本搞清楚了昭告的内容。最终得出结论是:崇祯应该真的还活着,而且活的似乎比现在的自己还要惬意。大顺这一年来,与清军在山西反复厮杀,损失兵力不下十万之众。另外现在由于旱情缓减,农民忙着搞农活,很少有成群的饥民主动来投效从军了,兵员不似以前那般取之不尽。山陕之地历经旱灾兵祸,人口本己所剩不多,现在征兵还得用些强制手段。要是打了胜仗还好,关键是胜少败多死了不少人,连种地都受影响了。为此大顺军在百姓中的支持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着。
特么的早知道占领北京接了这么个烂摊子,就不去凑这热闹了,崇祯老儿你害的劳资好苦啊。李自成心里大骂崇祯,但也只能在心里骂了。但要说降清这回事,李自成是没有想过的,作为将军投降了还可以继续做将军,作为皇帝投降了就只能期待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了。
现在炎夏大地上的各路势力中或许没有比大西皇帝张献忠更惬意的存在了,此处略过不提。
崇祯在九江约见了时任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驻节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南京)等处军务的袁继咸。别看节制了那么多地方,其实当时形势不过是在沿江一带集结了几万人的部队防备清军南侵,可以称为长江中游沿江防御部队。袁继咸能够节制的力量不过水军万余,沿江各重点城市守军两三万之众。朝廷财政窘迫,调度无方,袁继咸能节制的这些部队,粮饷兵甲战船具不足,袁继咸不是军阀,不能搜刮无度,所以也只能这么强撑着。
一番言辞恳切推心置腹的交流后,崇祯也没有要求袁继咸立刻加入崇祯朝廷,更没有授予袁继咸新的职务,他承诺回南昌后立马筹集饷银十万两,粮食五千石支援袁继咸。并嘱咐袁继咸多造战船,重点在南京至嘉定一带长江布防,以水军之所长攻清军骑兵之所短。至于九江安庆一线交给自己即可。崇祯最后承诺,若长江防线能守住三个月到半年,则大明必可转危为安,到时候君臣二人将再次见面共图大事。至于南京朝廷的马士英与阮大铖之流,崇祯向袁继咸保证,“他日若取南京,必将次二贼定罪下狱,卿但专心军事,不必理会二贼聒噪。若粮饷欠缺,请联络于朕可也。”
此刻崇祯愿意放下于朱由崧之间的纷争,帮助他加强南京防线,也不会挖他的贤臣良将。
长江防线的东段和中段崇祯只能先这么规划了,至于效果,全看各位忠臣良将的运作了。长江西段防线,说是在袁继咸的节制范围内,其实是在军阀左良玉的控制之下。左良玉此时拥兵二十余万,基本上是收拢各路溃兵聚集起来的乌合之众,但是就数量来说,是此时南明各路军事力量中最强大者。一想及此,崇祯顿觉头痛不己。
(http://wmfxsw.com/book/761898-5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