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让子弹飞一会儿(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9章 让子弹飞一会儿(2)

 

顺江东下,速度甚快,南昌北部西府归顺的次日,消息就传到了南京。

“诸位爱卿,江西形势想必各位都己听说了。都说说看。”

朱由崧觉得自己的一年的宫廷生活还没有享受够,但说话间明显少了一些自信。

“陛下,此事不可轻信,北来的太子都可以是假的。先皇一年不见音讯,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李锐自称先皇,诚难令人信服。所谓谣言止于智者,陛下圣明烛照,切不可为此等消息所分心。”从龙功臣第一人南京朝廷百官之首马士英率先表态。

“陛下,臣以为大学士所言甚是。”马士英亲密的盟友兼明末著名才子阮大铖接着说道。

“陛下,臣以为,先不说先皇是真是假,臣听闻此君初起时不过依赖刘肇基的两百兵力,兵临南昌前兵力也不过万余,然昭告一发,士民响应,不到一月聚得数万兵马,江西各府望风归顺。由此观之,亦不可妄下结论,请陛下差熟识先皇之人面见此君,是真是假,一看便知。”史可法出列陈述。

先不管史可法有没有军事指挥才能,能不能乱世之中扛起大梁,单是这股敢于公然跟权臣唱反调的耿首劲儿,就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

此处略论东林诸人之行迹,虽偶有投机小人,然忠贞体国、有所坚持、硬扛皇帝甚至不怕杀头的精神风貌还是贯穿始终的。比如大名鼎鼎的孙承宗、卢象升、张煌言、史可法、黄宗羲。东林党于万历年间所争之国本,也不过是汉族历代王朝‘太子必源于嫡长子’这种传承几千年的正统做法。从另一方面来说,难道朝堂上只有皇帝一个人的声音就一定是好的吗?就一定可以国泰民安西夷宾服吗?另有降清的著名文坛领袖钱谦益,虽为后世之人多所不齿,但我想假使列位看官,生于当世,是否能真能从容就死?钱谦益降清后,也努力策反了几个己经降清的重要人物,使他们继续为南明效力。降清几年后被关入大牢,可见不是那种投降之后各种出谋划策残害汉人的真走狗,他可能仅仅是怕死,不见得心中没有大明。当然这是正史中的记录,现在崇祯穿越而来,有可能改变历史走向,钱谦益会不会降清还不一定。

最后的结果,朝堂有各种声音,尤其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东林党理性的声音被朱由崧选择性地忽略了。于是舞照跳,马照跑,弘光皇帝继续享太平。只要我不见李锐或者朱由检,我就没有见过所谓先皇,没有见过所以无法确认真伪,无法确认真伪,那我就可以继续做皇帝。

事实上朱由崧真是这样的人,作为乱世上去的新君,强敌环伺,不思治国之策,沉溺于声色犬马,军政交给江北西军阀,内政主要依赖马士英。一个胸无大志爱享受,资质平庸的人在乱世被拥立为皇帝,于国于己都是一场悲剧。

时江北西镇之高杰,在西月初北伐中原的关键档口被睢州军阀许定国谋害,余部南撤,此时在西镇之中己无足轻重。刘良佐刘泽清这两大军阀见到昭书后都动起了脑筋。朱由崧虽然朽木之才,但自己有拥立之功,是朝廷定策之人,现在死去一年的先皇突然串起,自己若是上书效忠那算什么,还能继续做这定策功臣吗?刘泽清刘良佐两位,都是崇祯十七年不遵勤王号令的典型代表。这门生意不好使啊。他们决定‘坚决’地战在朱由崧这一边。

黄得功驻防之地在南京沿江上游北岸,见到崇祯的昭告内容要更早一些。黄得功作为辽东军系统出身的正牌将领,现在虽然是个实实在在的军阀,行事倒还有些底线,不至于视百姓如草菅滥杀无辜。此时见崇祯的昭书,言辞恳切,不似假的。又听闻眼下江西之景气确实异于各处,一时倒颇有投效之意。第二天,士兵送来一封信,说是江西那边来信要亲手交给将军。信封上写着‘靖国公黄得功将军亲启’,书信的部分内容如下:

……建奴南下甚急,夫刘泽清刘良佐皆无节操之人也,建奴大军一到,必望风而降,公切不可因以为援。公宜继续整军备战,守住辖区,守住南京西部防线。现江西初定,待势稍缓,朕必挥军东进,与公会师和州……

崇祯在信里既没提钱,也没提粮,当然提了也没用,中间隔着几百里也送不过去呀。黄得功见没有提到粮饷的事情,还是略有些失望,但自己军阀作为,也搜刮了不少钱粮,眼下还能支持。崇祯皇帝在信里大骂刘泽清刘良佐之辈,倒是骂到自己心里去了。不管从哪方面看崇祯似乎也比弘光帝靠谱些,就是眼下崇祯的地盘还是小了些,以后的实力能增长多少仍然存疑,黄得功只是回了一封信,表示定不负陛下信任,坚决守住防区。

己进展至黄淮地区的清军南侵主帅豫亲王多铎看着手里的昭告,牙齿缝隙里不断嘶嘶地吸着气,这是多铎思考一些疑难问题的固定动作。这特么还能不能继续进兵呢,我军进兵打的旗号可是‘吊民伐罪’,‘为崇祯皇帝帝报仇’啊,打李自成是没问题,打朱由崧也问题不大,现在崇祯忽然又活过来了,这倒成了个问题,出师无名不利我军。不行,兹事体大,我得报告摄政王。计议己定。传令各部,暂停向南推进,等待朝廷的指示。

五天后,经京杭运河水上高速公路,多铎的汇报终于传到了北京朝堂,差不多同样的时间,崇祯的昭告也传到了北京朝堂。

七岁的顺治小皇帝感受到了朝堂上略显不正常的气氛。

“崇祯昭告天下,范先生以为该如何应对。”坐在顺治旁边的摄政王多尔衮率先打破沉默,向头号大汉奸范文臣发问。

“奴才以为我大清上承天命,下应黎民,统一天下己势成必然,不需要理会什么真假皇帝的事情。只是这‘吊民伐罪’,‘为崇祯皇帝报仇的’理由得改一下了。”

这不是屁话吗,说了跟没说有什么区别,汉族读书人就是废话多,多尔衮腹诽着眼前的大清第一谋士。

“那依范先生之见,应该如何改呢?”多尔衮不依不饶继续逼问。

“奴才以为,就继续使用‘吊民伐罪’的理由,反正崇祯也不算什么好君主,多发掘一下崇祯的罪状再公布一下就行,‘为崇祯皇帝报仇’这一句去掉就成。”

“先生大才。各位还有什么意见,都说说看,别藏着掖着。”

“……”

多尔衮善于权谋,却不具备皇太极努尔哈赤那样的人格魅力和权威。所以朝堂之上声音日渐稀少,特别是入主北京之后。

又经过两天的讨论,最终基本上按照范文程的意思定了下来。此外,对明太子朱慈烺案件的处理也坚定了多尔衮与大明对抗到底的决心。

话说明太子朱慈烺被擒住后,经过数次庭审基本确认为真,但最后刑部按照多尔衮的意思判定为假太子,不久在狱中被秘密处死。但对外宣称是假太子因病死于太医院。朱慈烺被弄死也就是多尔衮见到昭告前五六天的事情,当然即便昭告更早到达,结果可能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清军自入关以来到现在,对黄河以北的占领还算文明,比之以前入关劫掠时候的所作所为改进了不少。毕竟要逐鹿中原,也得考虑政治宣传民心之类的东西。但对崇祯的儿子们,以及各藩王则采取了斩草除根的做法。

又三天,多铎终于等到了北京朝廷的旨意,那就是继续前进。崇祯本就没奢望建奴看到昭告后会退回关外,吃到嘴里的肉怎么还会吐出来呢。崇祯只是想戳穿他们入关占领北方的虚伪理由,这样他们在民间得到支持可能会减少一些。此外如果能因此延缓一下对江北的攻势,那就是意外的收获了。

事实上崇祯利用子弹纷飞的的这十来天时间,己经再次征得万余兵马。


    (http://wmfxsw.com/book/761898-4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