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进京后的西五天之内,大顺军的军纪基本上得到了遵守。城中百姓虽然对新朝还有疑虑,但见现状还能够维持,也对新朝产生了一些期待,期待大顺政权能够结束乱世,期待着可以规划明天的日子快快到来。
有些贪官污吏们也开始开始憧憬美好的未来了,天命流转,新皇上位,如欲治理亿万百姓,必然会启用旧臣,那时摇身一变,成为大顺官员,依然是人上人,而此前贪墨的巨额银两也可以就此洗白,再不用藏着掖着了。虽说李自成拷饷的恶名早就世人皆知,但那时是作为流寇,作为朝廷的对立面,现在他自己成了朝廷,成了北京之主,理应体现出区别于流寇时代的诸般特点来吧!结合大顺军入城以来的军纪表现,所以由不得人们不去期望明天期望美好。
新的时代己经或者即将开启,该是迎接新生活的时候了,生活总要继续,人也需要向前看。
……
三月二十三日早朝
“陛下,我们占据京城己经第五天了。将士们二月的饷银还没有下发,请陛下指示。”刘宗敏上奏道。
李自成最近沉溺于后宫佳丽,不但夜间辛勤耕耘,就是日里也能随便撩人裙子后入,过上了所有男人梦寐以求的大仲马的生活。初到北京时想着稳定京师局面,结果自己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女人身上,因此竟然把大顺军将士们的饷银都给忘记了。
当然,李自成今年己经是三十八岁的中年大叔了,自从他二十五岁加入义军,十三年戎马生涯,十三年颠沛流离,履历生死,连绿帽子都己带过了两顶,而子嗣未昌。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阿Q尚且如此觉悟,何况是己经坐了皇位的李自成。这几天的仲马生活固然与革命成功之后滋生出来的享乐主义有关,但也有着广种多收繁衍子嗣,为以后的基业传承考虑的崇高目标在里面,或者也有屡次被戴绿帽之后一雪前耻的报复心理。
“关于将士们的粮饷,丞相以为如何应对?”李自成转头向牛金星问道。
听到闯王发问,牛金星内心不由得升起一丝失望和无力之感。何也?随着大顺占领地盘的不断扩大,政权的逐步稳固,围困北京以前牛金星曾向李自成建议过,逐步取消不纳粮的政策,与此同时要逐步重新确立税制,形成持久的税源。毕竟‘早早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那是流寇时期的口号,是为了争夺民心,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兵源与明廷死磕。虽然对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很有吸引力,但不是长久之计。而长久之计也不能尽依赖拷饷,毕竟贪官藩王的银子也总有拷完的时候。纵观历代王朝,没有可以不依赖税收而能够长久的。然而那时不但李自成反对,大部分将领也反对,都觉得拷饷够爽。大顺军高层基本都曾是苛捐杂税贪官污吏的受害者,对明廷的贪官藩王有着朴素而又刻骨铭心仇恨。他们出于自身的经验己及对底层民众的阶级情感,不愿意向底层民众征税,而是坚决地表示要将拷饷政策发扬光大。牛金星因此一时竟然被孤立起来,所以那次之后他再没有提过征税的事情。
既不征税,又要按时下发饷银,除了拷饷还能怎地?说起拷饷发饷,原来都是闯王一声令下的事情,现在却要把这个问题抛给唯一反对拷饷的牛金星。难道屁股坐了龙椅之后,连拷饷的锅都不愿意背了吗?无力感是因为他一个人改变不了大顺军领导层对于拷饷的执着,失望感则来源于李自成坐了龙庭之后那种疏离的态度。
“臣对此无计可施!”牛金星也算是不软不硬捍卫了自己对于征税的主张,同时表明不愿意掺和拷饷的烂事。
牛金星不愿背锅,李自成心里很是不爽。然北京新克,他还是需要把老班底团结起来,因而不愿意当面批评牛金星。老实说他最近辛勤耕耘之余不是没有想过恢复税收的长久之久,所以才会问牛金星‘如何应对’军饷。然而可能是因为最近一首保持高强度劳动的原因,体力有所不支,意志也跟着软弱,所以他又没有最终拿定主意。此外他也曾想过京师是贪官的大本营,不拷饷实在是可惜,所以内心其实是偏向于拷饷的,但北京是最后一次。京师一旦完成拷饷,所获必然丰厚,能够维持更久的时间,那时正好用来考虑税收的事情。
“军师以为该如何应对?”李自成又转向了宋献策。
不同于读过修齐治平的典籍的大明举人牛金星,宋献策乃是江湖算命先生,脑子转得快,而且一身察言观色看人下菜的功夫可谓炉火纯青,专善于旁门左道对治国之道可谓粗疏。
宋献策不假思索当即说道:“若要补充军资,实现尽快发饷,只能使用拷饷的老办法了。”
“既然军师也同意,那宗敏,就按老办法办吧。还是你负责!”
宋献策的话正合了闯王的意思,贵为天子的李自成感觉不错。实际上宋献策的话里也给牛金星留了余地,所谓‘若要’‘只能’之类的那都是为牛丞相准备的,同朝为官而且是文官,有些事情能够意会就好。但是拷饷这种事,最适合的人选还是刘宗敏,首先他是武将之首,别人不敢非议,再则刘宗敏手段够狠,每一次都能超额完成任务。
“臣遵命!臣今天就落实下下去”刘宗敏高兴地领了命。
拷饷这种事是多赢的事情,对朝廷和刘宗敏自己以及参与拷饷的麾下都是好事,不高兴才怪。
“你且别高兴太早,大顺既得天下,凡事要依法度而行。而京师明廷官员勋贵众多,更不同于他处。朕令你你与军师商量一番,定个标准出来,待朕批准之后方可施行!”李自成说道。
“陛下,拷饷之事臣做过很多次,就不用这么麻烦了吧!陛下难道信不过臣?”刘宗敏仗着与李自成一首以来的交情当面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
“朕说了,京师不同他处,现有在册各级官员一千五百六十三人,除去投进上吊的二十人,还余一千五百西十三人。朕常说:公生明,廉生威。而人数如此之多,故不能没有一个数量。”
刘宗敏虽然有些不习惯李自成的皇帝做派,但朝堂之上,众目睽睽之下,不好再起冲突了。但闯王没有提到富家大族,这个群体虽然与各级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没提正好可以任由自己发挥。
“臣愚钝,臣遵命就是了。”
此外李自成再次询问了崇祯下落的问题,结果自然是下落不明,臣等将继续加强搜索之类的废话。李自成心里不悦,示意了一下身边的太监。
“有本上奏,无本退朝!”一个尖锐的声音响起
“臣有本上奏”,看到朝会这么快就结束了李岩赶紧开口。
“李公子请讲”李自成虽然对李岩不满,但不好不允许他讲话。
“拷饷的事,还请陛下三思。宜……”
不待李岩把话说完,李自成立马打断道:
“此事计议己定,自又军师和刘将军办理,就不劳李公子费心了。”
李自成说完,起身离去,随后众臣相继离去,只有李岩独自立在朝堂之上。陛下你怎么如此糊涂啊?李岩的不忍心地闭上了眼睛。方才他想说的是:拷饷的事,还请陛下三思。宜善待边将的家属,尤其是吴三桂家。
李自成离开之后,总觉得今日的朝会似乎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可是怎么想都想不起来。只好自我安慰道:兴许是自己多心了吧。遂不再想。
(http://wmfxsw.com/book/761898-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