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显元年七月廿三,幽州城的蝉鸣比往年更躁。南京贡院的朱漆大门前,汉臣韩延徽亲手挂上"开科取士"的黄旗,旗角掠过石狮口中的夜明珠,折射出细碎金光,落在排队应试的考生们补丁摞补丁的衣襟上。一名契丹少年骑在马上,望着人群中峨冠博带的汉家书生,手按腰间短刀,雕花刀鞘与腰间的"属珊军旧部"腰牌相撞,发出清脆的响。
"耶律图鲁窘,"韩延徽唤住契丹少年,"你父亲耶律倍在东丹国推行汉学之时,可曾教过你'有教无类'?"
少年慌忙下马,腰牌上的"珊"字己被磨去半边:"韩大人明鉴,学生今日是奉陛下之命......"
"不必多言,"韩延徽捋须笑道,"贡院内外,只论考生,不论胡汉。"他转身时,袖口露出半截黄绫——那是德光昨夜密赐的《科举特旨》,特许契丹子弟参与应试,却又明令"需着汉服、用汉文,违者逐出考场"。
卯时三刻,钟声骤响。三百名考生鱼贯而入,其中二十三名契丹少年的左衽胡服格外醒目。汉考生们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首到看见监考官耶律屋质腰悬金龊箭,才纷纷噤声。
"肃静!"耶律屋质的契丹语带着上京官话的刚硬,"陛下有旨:今日科考,首题《胡汉同风论》,限三刻内成文。"
考场内一片哗然。汉考生们抓起狼毫奋笔疾书,契丹少年们却大多握着笔杆发呆。耶律图鲁窘咬着笔杆,忽然想起父亲耶律倍在金州写的《华夷辨》,笔下忽然流畅:"夫契丹之鹰,可搏中原之兔;中原之犁,可耕草原之土......"
辰时正,一名契丹考生忽然拍案而起,用契丹语大吼:"我族弓马无敌,为何要学汉人酸文!"他抓起试卷掷向耶律屋质,羊皮纸卷掠过烛台, igniting 一角帷幔。
浓烟中,汉考生们抱头鼠窜,契丹少年们却抽出短刀,护住各自的试卷。耶律屋质抽出金龊箭砍断燃烧的帷幔,冷眼看着那名闹事的考生:"你可知,陛下昨日刚斩了三名阻挠科举的旧贵族?"
"耶律屋质!"场外传来呵斥,却是太后派来的监军耶律颇得烈,"科举乃汉家玩意,契丹子弟岂可......"
"监军大人请看,"耶律屋质展开一份试卷,"这是契丹右大部夷离堇之子写的《论南北面官制优劣》,其中有云'以国制治契丹,非守旧也,存根本也;以汉制待汉人,非媚外也,通天下也'——此等见识,难道不该中选?"
耶律颇得烈盯着试卷上的汉字,忽然想起自己儿子每日在帐中偷偷研习《贞观政要》,脸色一沉:"即便如此,也该让契丹子弟单独应试,怎能与汉人混杂......"
"单独应试?"韩延徽突然插话,"当年太祖皇帝设头下军州,让契丹贵族与汉人杂居,难道也是错的?监军大人若再阻挠,某便将今日之事上奏陛下,言您'违背太祖遗训,阻碍契丹革新'。"
耶律颇得烈脸色铁青,却不敢再接话。他知道,德光早己在幽州布下天罗地网,连他的亲兵中都有铁林军的细作。就在此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却是德光的贴身侍卫送来密旨:"科举之事,悉由耶律屋质、韩延徽处置,任何人不得干预。"
巳时三刻,火势被扑灭。耶律图鲁窘的试卷被烤得发脆,字迹却清晰可辨。韩延徽拿起这份卷子,忽然看见末尾用契丹文写了一行小字:"愿以弓马换文笔,求陛下开草原未有之局。"他心中一动,转头对耶律屋质道:"此子可荐为榜首。"
耶律屋质点头,目光扫过惊魂未定的考生们:"诸位可知,陛下为何在云州兵败后仍坚持开科?因为他知道,契丹要稳坐中原,靠的不是刀枪,是这里——"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午后,贡院放榜。耶律图鲁窘的名字赫然列于榜首,二十三名契丹考生中,竟有七人上榜。汉考生们虽有不满,却见榜文右下角盖着"天下兵马大元帅之印",只得默然散去。
酉时,德光在幽州行宫内召见新科进士。耶律图鲁窘穿着崭新的汉服,腰间却仍挂着契丹式的箭囊,里面装着半卷《论语》。德光盯着他的箭囊,忽然笑道:"听说你昨日在考场救火时,还护着试卷?"
"回陛下,"耶律图鲁窘叩首,"学生以为,汉学与弓马,皆为契丹之翼。"
"好一个'皆为契丹之翼'!"德光击掌赞叹,"来人,赐耶律图鲁窘'龙虎卫'官职,兼领南京汉学馆助教。"他转向众进士,"朕再说一遍:今后科举,契丹子弟与汉人一体应试,中选者不论出身,皆可入朝为官。"
此言一出,殿中汉臣纷纷叩首称颂,契丹新贵们却面面相觑。忽然,一名契丹进士越班而出,竟是耶律李胡旧部耶律察割。他撩起汉服下摆,露出里面的契丹皮甲:"陛下,臣有一请——明日科举,能否加试骑射?"
德光挑眉:"为何?"
"臣等虽习汉学,却未忘本,"耶律察割朗声道,"愿以骑射显契丹之威,以文章示汉家之德,方不负陛下'胡汉同风'之愿!"
殿内响起窃窃私语。韩延徽捏了把冷汗,生怕德光动怒。却见德光忽然大笑:"好!明日午时,在幽州北校场加试骑射,朕要亲自观看——看看我大契丹的儿郎,如何文武双全!"
是夜,应天太后宫内,述律平听着耶律颇得烈的密报,精铁假肢一下下敲着地砖:"德光竟让契丹贵族穿汉服、考汉学,这是要亡我契丹啊!"
"太后息怒,"耶律颇得烈跪伏在地,"奴才听说,耶律察割是故意请加骑射,想让契丹子弟在陛下面前露脸,煞煞汉臣的威风。"
"哼,"述律平冷笑,"德光岂会看不出这心思?他这是要借骑射之名,让契丹贵族心甘情愿学汉学——好个一箭双雕之计!"她忽然想起什么,"对了,赵德钧那边有消息吗?"
"回太后,"耶律颇得烈答道,"卢龙节度使赵德钧遣其子赵延寿来幽州,说是要'观科举盛事'。"
"赵德钧......"述律平眯起眼睛,"当年阿保机征渤海时,此人曾在居庸关设伏,如今却想借科举探我大契丹的虚实?"她转向侍立一旁的耶律屋质,"你明日去北校场监军,若赵延寿有异动,即刻拿下。"
耶律屋质领命退出,却在廊下遇见冯道。冯道捧着一叠试卷,微笑道:"耶律大人可知,今日上榜的契丹进士中,有三人曾是耶律倍的旧部?"
耶律屋质心中一惊,面上却不动声色:"冯大人想说什么?"
"没什么,"冯道捋须道,"只是觉得,陛下这招'胡汉同科',比当年太祖的'盐池之宴'更厉害——不动刀枪,便收尽天下人心。"
耶律屋质望着冯道的背影,忽然想起德光曾说:"汉臣如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唯有让他们看见契丹的包容,才能让舟行得更远。"他握紧腰间的金龊箭,知道一场新的博弈,即将在北校场展开。
次日午时,幽州北校场。三百名考生分成两列,汉考生身着襕衫,契丹考生披着短甲,在烈日下等待。德高坐在点将台上,身旁端坐着赵延寿——此人穿着契丹式的团花锦袍,却戴着汉式的进贤冠,模样说不出的古怪。
"比赛分三场:骑射、摔跤、策论,"耶律屋质高声宣布,"契丹考生需完成三项,汉考生可任选其一。"
汉考生们顿时松了口气,契丹考生却面露得色。耶律察割第一个策马而出,手中的契丹角弓嗡鸣作响,三支雕翎箭接连射中百步外的红心。围观的契丹贵族们发出狼嚎般的欢呼,赵延寿却在一旁轻轻摇头。
"赵大人觉得如何?"德光似笑非笑。
"契丹骑射果然名不虚传,"赵延寿拱手道,"但若能辅以汉家兵法,想必更妙。"
德光尚未答话,却见一名汉考生越众而出,竟是年逾五旬的儒生李瀚。他向德光施礼:"草民不才,愿与耶律将军比策论。"
耶律察割勒住马,大笑道:"你这把老骨头,能写出什么花样?"
李瀚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卷《平胡策》:"草民曾在幽州观察十年,发现契丹骑兵虽强,却不善水战。今河北多河渠,若能训练水师......"
"住口!"耶律察割怒喝,"你竟敢教契丹人学水战?"
"为何不敢?"德光突然开口,"当年太祖皇帝在汉城冶铁,不也用了汉人工匠?李瀚,你且继续说。"
李瀚叩首道:"陛下明鉴,草民并非要契丹人弃骑射,而是想让胡汉之长互补。比如,可用汉地的'八阵图'训练骑兵,用契丹的'打草谷'之法迷惑敌军......"
德光听得频频点头,赵延寿的眼神却渐渐凝重。他忽然意识到,德光所谓的"科举",不仅是选官,更是在向天下宣告:契丹不是野蛮部族,而是能容纳胡汉文明的新帝国。
第三场策论结束时,夕阳己染黄校场。德光站起身,亲手将"文武双全"的金牌挂在耶律图鲁窘颈间:"从今日起,契丹没有'纯粹的胡',也没有'纯粹的汉',只有大契丹的子民。"他转向赵延寿,"赵大人以为,这样的契丹,可值得归附?"
赵延寿扑通跪下:"陛下神武,延寿愿率卢龙军民,永奉大契丹正朔!"
校场内外一片哗然。耶律屋质握紧了腰间的兵符,他知道,这看似寻常的科举,实则是德光精心策划的"攻心之战"——既收服了契丹新贵,又逼降了汉地重臣,更向天下昭示了契丹的变革决心。
是夜,幽州城张灯结彩,庆祝科举大捷。耶律图鲁窘带着金牌来到贡院,在《胡汉同风论》的榜单前伫立良久。忽然,他看见榜单角落有行小字:"天赞三年,太祖皇帝曾言'朕观汉法,亦有可取,汝等勿妄自菲薄'。"
他伸手抚摸着字迹,忽然明白德光为何坚持将太祖的话刻在榜尾——这不仅是对旧贵族的警示,更是对新时代的宣告:契丹的未来,不在草原的旧梦中,而在胡汉交融的新路上。
与此同时,上京应天太后宫内,述律平收到赵德钧降契丹的密报。她看着密信上的"大辽皇帝"字样,忽然感到一阵眩晕。侍女连忙扶她坐下,却见她推开药碗,命人取来阿保机的遗剑。
"太祖,"她对着剑鞘上的狼头浮雕低语,"你说'变则通',可哀家怎么觉得,这一变,连我们契丹的根都要变没了?"
剑鞘上的狼眼在烛火下泛着幽光,仿佛在无声回答。述律平忽然想起德光在科举诏书中写的"胡汉一体,日月同辉",握紧剑柄的手渐渐松开——或许,正如阿保机当年终结八部旧制,如今的契丹,也需要有人打破新的桎梏。
幽州的夜风拂过贡院的黄旗,"科举"二字在月光下明明灭灭。远处,契丹少年们哼着汉地的小调,汉考生们谈论着契丹的骑射,不同的语言在夜空中交织,如同一张正在编织的巨网,将胡汉两地紧紧相连。
而在这张巨网的中心,德光正展开一份新的奏疏,上面写着:"建议在南京设'胡汉译书馆',凡契丹文、汉文、渤海文典籍,皆可互译......"他提笔批下"准奏"二字,目光落在案头的《贞观政要》上,忽然轻笑——唐太宗能容西夷,他耶律德光,为何不能容胡汉?
天显元年的科举,就这样在血与火、刀与笔的交织中落下帷幕。它像一颗火种,点燃了胡汉文明交融的篝火,也像一把利刃,剖开了契丹旧制的茧房。当第一缕晨光掠过幽州城墙时,一个新的时代,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向这片土地走来。
(http://www.wmfxsw.com/book/787890-5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