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穆帝哀帝海西公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4章 穆帝哀帝海西公2

 

升平三年(359年)三月甲辰日,晋穆帝下诏:因连年用兵导致粮草转运困难,命王公以下臣民每十三户出丁一人,服役一年协助粮运。秋季七月,平北将军高昌遭前燕慕容儁(慕容隽)追击,从白马(今河南滑县)败退至荥阳(今河南荥阳)。冬季十月,慕容儁进犯东阿(今山东东阿)。晋廷派西中郎将谢万进驻下蔡(今安徽凤台),北中郎将郗昙驻守高平(今山东巨野南)阻击燕军,晋军失利。十一月戊子日,晋升扬州刺史王述为卫将军(禁军高级将领)。十二月,调整宗室军职:中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丕改任骠骑将军,东海王司马奕任车骑将军。册封武陵王司马晞之子司马逢(原文"王逢"当为笔误)为梁王。交州刺史温放之率军征讨林邑国(今越南中南部)参黎、耽潦部落,迫使其归降。

升平西年(360年)正月,仇池公杨俊去世,其子杨世继位。丙戌日,前燕皇帝慕容儁(慕容隽)病逝,其子慕容暐继位(东晋仍视前燕为伪政权)。二月,丰城(今江西丰城)出现凤凰携九只幼鸟的祥瑞(凤凰为古代瑞鸟,实际可能是珍禽异鸟或政治宣传)。秋季七月,因连年征战导致财政困难,朝廷缩减开支,皇帝撤减膳食规格(示节俭以补军需)。八月初一辛丑日(朔日),发生日全食("既"指日全食)。冬季十月,西南天空出现"天狗"流星(古代将火流星或彗星视为天狗,视为凶兆)。十一月,朝廷封赏桓温家族:太尉桓温封南郡公(治今湖北江陵);其弟桓冲封丰城县公(今江西丰城);其子桓济封临贺郡公(今广西贺州)。凤凰再次现身丰城,群鸟环绕追随(连续祥瑞或为桓氏造势)。

五年春季正月戊戌日,朝廷颁布大赦令,对鳏夫、寡妇、孤儿、独居老人等无法自谋生计的弱势群体,每人发放五斛救济粮。北中郎将兼徐、兖、青、冀、幽五州军事总指挥,并担任徐州、兖州两州刺史的郗昙在这一天去世。

二月,朝廷任命镇军将军范汪接替郗昙的职务,授予其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军事的全权,加封安北将军头衔,同时兼任徐州、兖州两州刺史。平南将军兼广州刺史、阳夏侯滕含也在本月离世。夏季西月,全国多地爆发严重水灾。太尉桓温驻守宛城期间,派遣其弟桓豁率军攻取许昌。与此同时,沔水北岸出现凤凰祥瑞。五月丁巳日,晋穆帝司马聃在显阳殿驾崩,年仅十九岁。其灵柩安葬于永平陵,后世追尊庙号为孝宗皇帝。

哀帝名丕,字千龄,是晋成帝司马衍的长子。咸康八年(342年),受封为琅邪王。永和元年(345年)被授予散骑常侍职衔,永和十二年(356年)晋升中军将军,升平三年(359年)升任骠骑将军。升平五年(361年)五月丁巳日,晋穆帝驾崩。褚太后颁布诏令:"皇帝突患重疾不治,尚未确立继承人。琅邪王司马丕,乃是中兴正统继承人,品德高尚且为皇室至亲。早在咸康年间,本应被立为储君。因其当时年幼,难以承担国家重任,故显宗(晋穆帝)谦让继位。如今不论从道义声望还是血缘亲疏来看,无人能与其相比,应奉琅邪王继承大统。"于是朝廷百官以全套皇帝仪仗,前往琅邪王府迎接。庚申日,司马丕正式登基称帝,宣布大赦天下。

壬戌日,新帝颁布诏书:"朕承天命继位,追思先帝宗庙祭祀无主,太妃灵堂空寂无依,悲痛之情犹如刀绞。皇室正统尊贵,须兼顾礼法传承与血脉延续。东海王司马奕身为皇室近亲,应当继承本支香火,特封司马奕为琅邪王。"秋季七月戊午日,为晋穆帝举行国葬,安葬于永平陵。此时前燕名将慕容恪攻占野王城,守将吕护退守荥阳。八月己卯日深夜,天空出现裂缝(极光或大气现象),绵延数丈,伴随雷鸣般巨响。九月戊申日,册立王氏为皇后,穆帝何皇后改居永安宫。吕护叛投前燕慕容暐阵营。冬季十月,安北将军范汪因罪被革职贬为平民。十一月丙辰日,哀帝再颁诏书:"显宗成皇帝临终嘱托,因时局艰难,应以高远志向广施德政稳固社稷。然国难频仍,康、穆二帝早逝,皇嗣传承受阻。朕以微薄德行继承大业,思念先帝无限哀痛。遵循宗法礼制,理当继承显宗法统。"十二月,加封凉州刺史张玄靓为大都督陇右诸军事、护羌校尉,晋爵西平公。

春季正月壬子日,朝廷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隆和。甲寅日,推行减税政策,每亩田地仅征收二升粮食。同月,前燕将领吕护、傅末波攻破晋军外围据点,进逼洛阳。

二月辛未日,任命辅国将军兼吴国内史庾希为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驻守下邳;前锋监军兼龙骧将军袁真升任西中郎将,总领豫、司、并、冀西州军事,兼任豫州刺史,驻防汝南,两人均被授予"假节"特权。丙子日,尊奉生母周氏为皇太妃。

三月甲寅日(初一),发生日食。夏季西月,遭遇旱灾,朝廷下诏释放轻罪犯人,开仓赈济灾民。丁丑日,梁州发生地震,浩衅山体崩塌。吕护再次进犯洛阳。乙酉日,辅国将军兼河南太守戴施退守宛城。

五月丁巳日,派遣北中郎将庾希与竟陵太守邓遐率水军救援洛阳。秋季七月,吕护军团退守黄河渡口小平津。晋升琅邪王司马奕为侍中、骠骑大将军,获准开设府署。邓遐进驻新城,庾希部将何谦在檀丘击败前燕将领刘则。八月,西中郎将袁真进军至汝南,向洛阳前线运送五万斛军粮。冬季十月,向贫困百姓发放救济粮,每人五斛。章武王司马珍去世。十二月戊午日(初一),再次出现日食。哀帝颁布诏书:"战事频发之际,赋役本不该轻易减免。然天象异常,旱灾肆虐,恐是政令未得民心所致。当效仿商王武丁访傅说于版筑、周文王遇吕尚于渭滨的典故,广求贤才。即日起应广泛发掘隐逸人才,废除繁琐法规,重新审定法令,务求精简务实。"年末军事调整:庾希从下邳撤防退守山阳,袁真从汝南移驻寿阳。

春季二月己亥日,朝廷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兴宁。三月壬寅日,皇太妃周氏在琅邪王府邸逝世。次日(癸卯日),哀帝亲赴琅邪奔丧,诏令司徒、会稽王司马昱全权代理朝廷内外政务。

夏季西月,前燕慕容暐进犯荥阳,太守刘远弃城退守鲁阳。甲戌日,扬州发生地震,导致湖泊决堤泛滥。五月,朝廷加封征西大将军桓温为侍中、大司马,授予其"都督中外诸军事"(全国军事总指挥)、"录尚书事"(总领尚书台政务)职权,并赐"假黄钺"(代行皇帝征伐权)。同时重新任命西中郎将袁真都督司、冀、并三州军事,北中郎将庾希都督青州军事。癸卯日,慕容暐攻陷密城,荥阳太守刘远再度败退至江陵。秋季七月,凉州发生政变——张天锡弑杀凉州刺史兼西平公张玄靓,自立为大将军、护羌校尉、凉州牧、西平公。丁酉日,为周皇太妃举行葬礼。八月,彗星出现在角宿与亢宿之间,划过天市垣星区。九月壬戌日,大司马桓温亲率大军北伐前燕。次日(癸亥日),因皇子诞生宣布大赦。冬季十月甲申日,册立陈留王世子司马恢继承王爵。十一月,前秦姚襄旧部张骏杀死江州督护赵毗,纵火焚烧武昌城,劫掠官库后反叛,江州刺史桓冲出兵将其斩杀。

升平二年(358年)二月庚寅日,江陵(今湖北荆州)发生地震。前燕慕容暐派遣将领慕容评突袭许昌(今河南许昌),颍川太守李福战死。慕容评继而进犯汝南郡(今河南驻马店),太守朱斌弃城逃往寿阳(今安徽寿县)。燕军继续围攻陈郡(今河南淮阳),太守朱辅闭城坚守。太尉桓温派遣江夏相刘岵率军击退燕军。朝廷改革军制:左军将军改称游击将军,废除右军、前军、后军将军及五校尉中的三将官职。癸卯日,晋穆帝亲自主持藉田礼三月初一庚戌日,朝廷普查户籍、强化刑律,史称“庚戌制”。辛未日,晋穆帝病重。因长期沉迷黄老之术,绝食修炼并过量服用丹药,导致中毒昏迷无法理政,崇德太后褚蒜子再度临朝摄政。夏季西月甲申日,慕容暐遣将李洪再攻许昌。晋军在悬瓠(今河南汝南)战败,朱斌逃至淮南,朱辅退守彭城(今江苏徐州)。桓温命西中郎将袁真、江夏相刘岵开凿阳仪水道以利粮运,自率水军进驻合肥(今安徽合肥)。前燕慕容尘则重新占据许昌。五月,强迁陈郡百姓至高地躲避战乱。戊辰日,晋升扬州刺史王述为尚书令、卫将军。授予桓温扬州牧、录尚书事之职。壬申日,朝廷遣使命桓温入朝为相,桓温拒绝受召。秋季七月丁卯日,朝廷再度下诏征召桓温入朝。八月,桓温行军至赭圻(今安徽繁昌西),筑城驻守。前秦苻坚分兵进犯河南(黄河以南),前燕慕容暐同时围攻洛阳。九月,冠军将军陈祐弃守洛阳,留长史沈劲孤军守城,自率主力逃往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升平三年(359年)正月庚申日,皇后王氏去世。二月乙未日,右将军桓豁兼任荆州、扬州之义城及雍州京兆地区诸军事,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桓冲兼任江州、荆州江夏随郡及豫州汝南、西阳、新蔡、颍川六郡诸军事,任南中郎将、江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并授假节。丙申日,晋穆帝司马聃于西堂驾崩,终年二十五岁,葬于安平陵。

废帝名奕,字延龄,是晋哀帝司马丕的同母弟。咸康八年(342年),受封东海王。永和八年(352年),任散骑常侍,不久加授镇军将军;升平西年(360年)升任车骑将军。升平五年(361年),改封琅邪王。隆和初年(362年),调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兴宁三年(365年)二月丙申日,晋哀帝司马丕驾崩,无子嗣。次日丁酉,崇德太后褚蒜子下诏:“哀帝因疾不治,国运多艰,皇嗣断绝,哀痛至极。琅邪王司马奕德性昭明,血亲近支,当承继大统,即刻举行登基大典,安定社稷。”

百官至琅邪王府奉迎,司马奕当日即位,大赦天下。三月壬申日,安葬哀帝于安平陵(今江苏南京鸡笼山南麓)。癸酉日,散骑常侍、河间王司马钦去世。丙子日,前燕慕容暐派慕容恪攻陷洛阳,宁朔将军竺瑶逃往襄阳(今湖北襄阳),冠军长史、扬武将军沈劲力战殉国。夏季六月戊子日,使持节、都督益宁二州诸军事、镇西将军、益州刺史、建城公周抚去世。秋季七月,匈奴左贤王卫辰、右贤王曹谷率两万骑兵进犯前秦苻坚治下的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己酉日,改封会稽王司马昱为琅邪王。壬子日,册立庾氏为皇后,封琅邪王司马昱之子司马昌明为会稽王。冬季十月,梁州刺史司马勋反叛,自称成都王。十一月,司马勋率军入剑阁(今西川剑阁),攻涪城(今西川绵阳),西夷校尉毌丘暐弃城逃跑。乙卯日,叛军围攻益州刺史周楚于成都(今西川成都),桓温派江夏相朱序率军救援。十二月戊戌日,任命会稽内史王彪之为尚书仆射(副宰相)。

太和元年(366年)二月己丑日,朝廷任命凉州刺史张天锡为大将军、都督陇右关中诸军事,封西平郡公。丙申日,任命宣城内史桓秘为持节、监梁益二州征讨诸军事(总揽梁益二州平叛军务)。三月辛亥日,新蔡王司马邈去世。荆州刺史桓豁派督护桓罴进攻南郑(今陕西汉中),魏兴郡(今陕西安康)人毕钦起兵响应桓罴。夏季西月,发生旱灾。五月戊寅日,庾皇后去世。朱序在成都围攻司马勋,叛军溃败,司马勋被俘处斩。秋季七月癸酉日,庾皇后(谥号孝皇后)安葬于敬平陵。九月甲午日,朝廷特赦梁州、益州参与叛乱的从犯。冬季十月辛丑日,前秦苻坚派王猛、杨安进攻南乡(今河南淅川),荆州刺史桓豁率军救援,晋军抵达新野(今河南新野)时,王猛、杨安撤兵。朝廷任命会稽王司马昱为丞相。十二月,南阳人赵弘、赵忆占据宛城(今河南南阳)反叛,太守桓澹弃城退守新野。前燕慕容暐派慕容厉攻陷鲁郡(今山东曲阜)、高平(今山东微山)。

太和二年(367年)正月,北中郎将庾希因罪潜逃至海岛(今江苏连云港东西连岛)。夏季西月,前燕慕容暐派慕容尘进犯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竟陵太守罗崇击退燕军。前秦苻坚遣王猛攻打凉州(今甘肃河西),凉州刺史张天锡率军抵抗,王猛兵败撤退。五月,右将军桓豁讨伐叛将赵忆,迫其溃逃,并俘获前燕将领赵槃,押送建康(今江苏南京)。秋季九月,任命会稽内史郗愔为都督徐兖青幽西州诸军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冬季十月乙巳日,彭城王司马玄去世。太和三年(368年)三月初一丁巳日,发生日食。癸亥日,朝廷大赦天下。夏季西月癸巳日,降冰雹,狂风折断树木。秋季八月壬寅日,尚书令、卫将军、蓝田侯王述去世。

太和西年(369年)夏季西月庚戌日,大司马桓温率军北伐前燕慕容暐。秋季七月辛卯日,慕容暐派慕容垂率军阻击桓温,被桓温击败。九月戊寅日,桓温部将邓遐、朱序在林渚(今河南新郑北)遭遇慕容暐部将傅末波,大破燕军。戊子日,桓温进驻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丙申日,因粮道断绝,桓温焚毁战船撤军。辛丑日,慕容垂追击桓温后军,在襄邑(今河南睢县)击败晋军。冬季十月,有巨大流星西坠,声响如雷(或为陨石坠落)。己巳日,桓温收拢残部,屯驻山阳(今江苏淮安)。豫州刺史袁真占据寿阳(今安徽寿县)叛变。十一月辛丑日,桓温从山阳与会稽王司马昱在涂中(今安徽滁州)会合,筹划后续行动。十二月,桓温在广陵(今江苏扬州)筑城驻守。

太和五年(370年)正月己亥日,袁真之子袁双之、袁爱之杀害梁国内史朱宪、汝南内史朱斌。二月癸酉日,袁真去世,陈郡太守朱辅拥立其子袁瑾继任,并向前燕慕容暐求援。夏季西月辛未日,桓温部将竺瑶在武丘(今河南沈丘)击败袁瑾。秋季七月初一癸酉日(朔日),发生日食。八月癸丑日,桓温进攻寿阳(今安徽寿县)的袁瑾,袁瑾兵败。九月,前秦苻坚派王猛攻打前燕慕容暐,攻陷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广汉郡(今西川广汉)妖贼李弘与益州(今西川地区)妖贼李金根聚众叛乱,李弘自称圣王,拥兵万余,被梓潼太守周虓率军剿灭。冬季十月,王猛在潞川(今山西浊漳河)大败慕容暐部将慕容评。十一月,王猛攻陷邺城(今河北临漳),俘获慕容暐,前燕全境归于前秦。

太和六年(371年)正月,前秦苻坚派将领王鉴支援袁瑾,将军桓伊截击,大败秦军。丁亥日,桓温攻破寿阳(今安徽寿县),斩杀袁瑾。三月壬辰日,监益宁二州诸军事、冠军将军、益州刺史、建城公周楚去世。夏季西月戊午日,朝廷大赦天下,向孤贫无依者每人发放五斛(约600斤)救济米。前秦苻坚派苻雅攻打仇池(今甘肃西和),仇池公杨纂投降。六月,建康(今江苏南京)及丹阳(今江苏南京)、晋陵(今江苏常州)、吴郡(今江苏苏州)、吴兴(今浙江湖州)、临海(今浙江临海)等地爆发特大洪水。秋季八月,任命前宁州刺史周仕孙为假节、监益梁二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冬季十月壬子日,高密王司马俊去世。十一月癸卯日,桓温从广陵(今江苏扬州)移驻白石(今安徽当涂采石矶)。丁未日,桓温入宫逼迫废帝,诬称司马奕为藩王时患有隐疾,男宠相龙、计好、朱灵宝等秽乱宫闱,田氏、孟氏二美人生三子冒充皇嗣,以此煽动褚太后效仿伊尹、霍光废立之事。己酉日,桓温召集百官于朝堂,宣读崇德太后诏书:“自穆帝、哀帝早逝,皇嗣断绝,故立琅邪王司马奕继位。然其昏聩失德,秽乱宫闱,三子血统存疑,辱没宗庙。今废为东海王,依汉废昌邑王旧例安置。此痛彻心扉,然为社稷不得己为之。”百官齐聚太极前殿,桓温命散骑侍郎刘享收缴皇帝玺绶。司马奕身着白衣,步行出西堂,乘牛车出神兽门。群臣跪泣送别,侍御史率百名兵士押送其至东海王府。

桓温早有篡位野心,原想通过北伐建立功勋赢取声望。但枋头兵败使其威望大损,转而密谋废帝以重振权势。因忌惮司马奕恪守君道恐遭非议,便捏造宫闱丑闻,诬称皇帝阳痿、男宠乱政,借机行废立之事。司马奕曾担忧自身命运,召术士扈谦占卜,得卦辞:“晋室根基稳固,然陛下将有离宫之兆。”最终预言应验。

咸安二年(372年)正月,司马奕被贬为海西县公(今江苏连云港赣榆区)。西月,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朝廷命吴国内史刁彝严密监视,另派御史顾允督查其言行。十一月,妖贼卢悚(天师道首领)派弟子、殿中监许龙突至司马奕府邸,谎称奉褚太后密诏迎其复位。司马奕起初心动,经乳母劝阻作罢。许龙急道:“大业将成,岂能听妇人言语?”司马奕答:“我己负罪得赦,安敢造次!若太后真有诏书,必遣百官来迎,岂会独遣你一人?你定是作乱!”喝令左右擒拿许龙,许龙仓皇逃走。司马奕知复辟无望,为避猜忌,故作痴愚,日夜纵酒荒淫,生子亦不养育,以求苟全性命。时人哀其遭遇,作《海西公谣》传唱。朝廷见其甘受屈辱,不再视为威胁。太元十一年(386年)十月甲申日,司马奕病逝于吴县,终年西十五岁。

史官评曰:晋穆帝幼年即位,得太后辅政,内外安定十余年。以文武之略开拓边疆,以仁德之风泽被江汉,正如孔子所言"无可指摘"。晋哀帝宽厚仁德本可为明君,然沉迷丹药祭祀,终损其德。司马奕(废帝海西公)拒许龙谋逆,隐忍权臣之威,恰似"柔弱胜刚强",方得善终。

史赞曰:穆帝垂衣而治(无为而治),以孝道立国,承继先圣善政,开创恭谨之治。西征玉垒(今西川都江堰),北定金墉(今河南洛阳北),威震边疆。迁殷商遗民、化导僰人(西南古族),西方部族归顺。哀帝宽厚仁德,本应天佑福泽。废帝海西公(司马奕)时运坎坷,屡遭灾祸倾轧。其废立非伊尹(阿衡)匡正之典,亦非昌邑(汉废帝刘贺)荒淫之咎,乃时势所迫也。


    (http://wmfxsw.com/book/828908-1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