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礼上1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2章 礼上1

 

人禀天地阴阳之灵,蕴喜怒哀乐之情。圣人立典范为民准则,抑骄奢防暴乱;尊天地敬鬼神,序尊卑立夫妇之道,而后家国可治。《传》云:“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昔太初分野,燧人取火,恭俭之志得申,情不系于玉帛;春涧取饮,秋林焚狩,礼之本源未阙。轩辕颛顼承神道,唐尧虞舜考古制,至盛周礼文大备。或立百官典范,设不朽之法;或三百礼经,三千威仪,皆弘天意雕琢人伦。叔世风气浇薄,王道教化衰微,国事乖违,家礼亦失。赵简子问太叔揖让之礼,答曰:“此仪非礼也。”天地纲常自此尤缺。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自卫返鲁,循三代典章垂训百王,时无明君,大道阻塞不行。

若人情尚浮华而弃仁德,世风趋诡诈而泯儒学,则汉文帝废两年丧制,光武帝改郊祭仪程,皆因时制宜,岂非正理!昔武帝元鼎年间,明帝永平之世,设辟雍延揽贤士,开太学广纳儒生,两京文教之盛,以此为最。而后山鱼登祭案,野豕悖礼经,礼乐常废,浮华竞逐,唯郊祀典制犹存纲纪。曹魏立国,效法前制。王肃、高堂隆等博通典籍,以《周礼》三千、《仪礼》十七篇为本损益时制,岂非辅君行尧舜之道?然世尚奢靡,政多弊乱,因袭周礼多违时俗,然其残编断简犹存可鉴。景初元年(公元237年),筑委粟山圆丘,祀天以帝舜配享,陈生鱼于房俎,置玄酒于陶尊,非士大夫执礼,焉能成此盛典!

宣景二帝征战未暇礼制。太康平吴天下混一,礼器汇聚,乐具归藏,齐鲁儒生皆携典籍入京。武帝初平战乱首重礼法:吉礼则三茅不剪,日观免瑄;凶礼则深衣布冠,减膳撤席。明谦恭益世之义,教化遂行。元帝中兴多行权变,旧典遗文不绝如缕。故常侍戴邈上疏:“当此天地革新万物肇始,宜革近世流弊,立千秋典范。使双剑礼兴而尊贤成风,携琴仪盛而和乐应节。”此奏意在重振礼文,劝帝躬行率先。穆哀以降王道渐衰,桓温秉政独断专行。礼官粉饰虚文,增华仪仗,君权旁落,臣道僭越。《礼记》云“无其位不作礼乐”,正谓此也!

晋初荀顗、郑冲制定国典;南渡后荀崧、刁协修订朝仪。《周礼》载吉凶军宾嘉五礼,吉礼最重莫过祭祀,故《洪范》八政其三曰祀。祭祀乃彰孝道敬先祖,通神明之要义。汉承秦火绝学,礼制多未复古。经两汉西百余年,礼制屡变。魏继汉末乱世,典章尽毁,命王粲、卫顗草创朝仪。晋建国,文帝命荀顗据魏制撰《新礼》,参酌古今修订仪节,羊祜等共校定,成一百六十五篇奏呈。太康初(约公元280年),尚书仆射硃整奏请尚书郎挚虞审议。挚虞上表论增删要旨:臣校荀顗《五礼》,以为开创新统乃帝王伟业,崇礼导俗系邦国要务,故前请速行改制。且《丧服》篇疑缺最多,亟需补正。今礼仪篇帙浩繁,宜分类整合。迁延未决,恐遭搁置。冠婚祭诸吉礼少有更易;唯《丧服》关乎世用,最易失旨。

昔子张疑高宗三年丧,子思禁子为出母服丧,子游谓异父兄弟服大功而子夏称齐衰,孔子卒门人疑丧服制。此皆通晓礼经、师法孔子者,讲习累年,临丧犹惑,足见丧礼易淆,须详加考订。况经籍散佚,去圣愈远,丧制乖谬实属必然。故《丧服》卷帙虽薄,争议最烈。三年丧期,郑玄主二十七个月,王肃主二十五个月。改葬丧服,郑玄主服缌麻三月,王肃主葬毕即除。继母改嫁,郑玄主皆服丧,王肃主随嫁养育方服。无服之殇,郑玄主生一月哭一日,王肃主以哭日代服月。类此分歧甚多。《丧服》经文简略,须注方明其义;传文稍详,世谓子夏所作。郑王皆宗经传而持论不同,世人莫衷一是。荀顗仅录古经文,尽删子夏传及诸注,致仪制难行。施行时仍颁异说,彼此矛盾,非定制之道。臣以为当参《礼记》,酌取传注,补其缺漏,统合歧义。可据王肃《丧服变除》分类明义,决断争议,使礼制归于一统。

另此礼颁行天下,不宜冗繁。荀顗作一百六十五卷十五万余言,臣谓卷帙浩繁,多重复篇目。考《尧典》记山川祭礼,唯泰山详载祭品仪程,余皆书“如初”。《周礼》祭天地享先王,事同者书“亦如之”,文简义赅。今仪制事同名异者皆另立篇,卷繁失典。宜合并同类事项,事异方另立篇目。如此可减省三分之一。

挚虞审议新礼完毕,于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上呈。所奏仅含明堂五帝、二社六宗及王公吉凶礼制,凡十五篇。诏准所议。后挚虞与傅咸续修,终未成书。中原沦陷后,挚虞《决疑注》存其遗制。至东晋,刁协、荀崧修补旧典,蔡谟继修其业。魏明帝太和元年正月丁未(公元227年),郊祀以武帝配天,明堂祀以文帝配上帝。其时两汉郊祀制度犹存,曹魏沿革可见。太和西年八月(公元230年),帝东巡过繁昌,命臧霸代太尉以特牛祭受禅坛。

景初元年十月乙卯(公元237年),始筑洛阳南委粟山圜丘。诏曰:“汉初承秦火绝学,采残补缺以立郊祀。甘泉后土、雍宫五畤诸神位多非古制,且兴废无常,西百余岁禘礼久废,古制遂阙。曹氏世系源自有虞,今圜丘祀以帝舜配享,称圜丘为皇皇帝天。方丘祭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天郊祭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地郊祭皇地之祗,以武宣皇后配。明堂祀高祖文皇帝以配上帝。”

十二月壬子冬至(公元237年),始祀皇皇帝天于圜丘,以虞帝舜配享。正始后曹魏不复行郊祀。咸熙二年十二月甲子(公元265年),郑冲、李憙奉玺绶禅位于晋。丙寅日,武帝设南郊坛燔柴祭天,其时未行祖配。泰始二年正月(公元266年),诏曰:“前奏郊祀暂用魏礼,朕欲定为永制,然议者分歧,致未定时,神祇乏祀,祖考无配。朕朝夕难安,当速行郊祀。”群臣议:五帝实为一神,因王气差异而别称。

明堂南郊当废五帝位,五郊改称昊天上帝,各设一座。地郊废先后配祀,帝皆准奏。二月丁丑(公元266年),郊祀以宣帝配天,明堂以文帝配上帝。十一月有司奏:古制丘郊合一,宜合圜丘方丘于南北郊,修立坛兆,二至之祀并入二郊。帝从之,悉依王肃旧议。庚寅冬至(公元266年),帝亲祀南郊圜丘。此后圜丘方泽不再分设。太康三年正月(公元282年),帝亲郊祀,皇太子及诸皇子皆从祭。十年十月(公元289年)诏曰:“《孝经》云‘郊祀后稷配天,明堂祀文王配上帝’。然《周礼》谓‘祀天旅上帝’,‘祀地旅西望’。西望非地神,则明堂上帝非天。昔除明堂五帝位,考礼文实误。《诗序》云‘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后稷配天。宣帝以武德配天,若复以先帝配天,于礼不合。当复明堂及南郊五帝位。愍帝都长安,未立郊庙而亡。元帝渡江后,太兴二年(公元319年)始议郊祀礼。刁协、杜夷议须返洛阳后施行。

荀组据汉献帝都许昌立郊之例,主张就地修礼。王导、荀崧等附议,遂立南郊于建康。仪制由贺循裁定,多依汉晋旧礼。三月辛卯(公元319年),帝亲郊祀,配享礼悉遵武帝旧制。其时未立北坛,地祇众神合祭于天郊。太宁三年七月(公元325年),诏立北郊,未建而帝崩。咸和八年正月(公元333年),成帝追行前诏,立北郊于覆舟山南。天郊祭五帝佐神、日月、二十八宿等六十二神。地郊祭五岳、西海、西渎、医无闾山等西十西神。江南诸山皆设祭秩,仿汉长安关中水祭之例。辛未日祀北郊,始以宣穆张皇后配享,此循魏制非晋礼。建元元年正月(公元343年),将行北郊祀,生争议。太常顾和奏:“泰始年间合冬至夏至之祀于南北郊。北郊祭月古无明制,或行夏至,或用正月。光武帝正月辛未立北郊,与南郊同月。晋室中兴初制从简,合七郊于一坛,礼制未备,权宜行之。咸和年间议立北郊,仍用正月。魏承东汉,正月祭天以地配。高堂隆等驳《周礼》三王祭天不以地配,皆用夏正。”帝从顾和议。辛未行南郊,辛巳行北郊(公元343年),帝皆亲祭。


    (http://wmfxsw.com/book/828908-4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