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车胤再次上奏:“去年臣奏称,近时自公侯至卿士,凡庶子承嗣者皆为庶母服丧等同嫡母,违礼乱制,应加遏制。此事上呈经年未获批复,未知朝议疑虑为何。若谓臣议有误,则经典具载;若谓古今有别,则晋有旧例。升平西年(公元360年),故太宰武陵王生母丧,奏请服齐衰三年,诏令依乐安王旧例改服大功九月。兴宁三年(公元365年),故梁王司马逢生母丧,亦求服三年,《庚子诏书》援引太宰旧例,命服大功。若依周礼,应服缌麻三月;若遵晋制,则服大功九月。古礼今制均无服丧三年之规,然近年各纵私情,相互效仿,积弊成俗。若纵容不纠,圣贤典制必将湮灭。敬祖重亲乃立身之本、王道教化之基。故先王立制,务求崇极:重郊社之祭,定停丧致祭之礼,严宗庙祀典,抑庶子丧服,以此经纬人伦,化成天下。家事屈从王纲,私恩让位宗庙,实乃上行下效、父行子随!若敬祖之心可废,重私之情得伸,则祖宗尊严衰微,君臣礼法崩坏。祖宗之仪不肃,事君之礼有亏,却欲风俗淳厚教化昌明,岂非奢望?臣所痛惜正在于此。职责所在,不敢缄默,恳请台省详议。尚书奏称:“依车胤所请,己交主管详查。据礼,庶子承嗣宗祧,不敢重服私亲,此系尊祖敬宗之义。近时礼法衰颓,此制遂废。封君荒废宗庙祭祀,士民缺失西时祭礼,陋习相沿,亟须匡正。经内外合议,准车胤所奏,应依乐安王例服大功九月为定制。请拟诏令如左,颁行天下定为永制,普世遵行。”诏令准奏。
《周礼》载:天子为三公六卿服锡衰(细麻丧服),为大夫士服疑衰(粗麻丧服),头戴弁绖(丧帽)。天子诸侯皆应为贵臣、贵妾服丧三月。汉代为大臣定制丧服之制未见记载。汉明帝时(公元58—75年),东海恭王刘彊去世,明帝亲至津门亭举哀。至晋武帝咸宁二年十一月(公元276年11月),诏令:“王公大臣去世,若需行三朝哭丧之礼,则一月内禁绝奏乐;若仅行一朝哭丧,则禁乐三日。”
晋元帝姨母广昌乡君丧事未葬时,中丞熊远上表:“查《礼记》‘君主对卿大夫之丧,葬前不食肉,卒哭祭前不奏乐’,乃因哀恸不忍行吉礼。今接尚书行文,命冬至后二日行小宴。臣以为广昌乡君殡期未过,圣上既示哀悼。依礼,大夫去世当废止一季祭祀。祭祀尚可废止,何况宴乐?冬至仅可受群臣朝贺,不宜设宴。”
元帝将熊远奏表交贺循议处,并称:“咸宁二年武帝旧制载‘王公大臣丧,行三朝哭丧则禁乐一月,行一朝哭丧则禁乐三日’,此为明文旧例。”贺循答:“查《礼记·杂记》,‘君主待卿大夫之丧,葬前不食肉,卒哭祭前不奏乐’。古时君臣恩义深重,纵因尊卑不穿丧服,三月内仍着锡衰素衣,不涉吉事。故春秋时晋大夫智悼子未葬,平公奏乐遭屠蒯讥讽。熊远所奏合乎古礼。咸宁诏书虽未全合经典,然因时定制,立为规范,确非臣僚可妄议。”
升平元年(公元357年),晋穆帝姑母庐陵公主未葬,朝廷咨询太常:冬至小宴可否奏乐?博士胡讷议:“君主待卿大夫,卒哭祭前禁乐。公主乃骨肉至亲,应罢乐。”太常王彪之称:“据武帝诏令,行三朝哭丧则三十日后奏乐;行一朝哭丧则三日后奏乐。泰始十年春(公元274年)长乐长公主丧,太康七年秋(公元286年)扶风王司马骏丧,武帝皆仅举哀三日即复乐。东晋立国以来,沿袭未改。今小宴当奏乐。”两议未定取舍。
《丧服记》载:诸侯为寄居本国的亡国君主服齐衰三月。新礼认为当今无此情形,故删此章。挚虞驳:“《周礼》制定于刑罚搁置(刑措)之世,仍载救荒十二政。礼制须完备待用,岂因时世衰微而废盛典,盛世隆兴而缺丧仪?昔王司徒(王衍)失地流亡,自称寄公。当时天下多此类人,皆属此礼适用范围。新礼应沿袭旧典。”诏令采纳。
汉魏旧制无五等诸侯之分,公卿朝臣服丧皆依血缘亲疏。新礼规定:获封五等爵位可设卿相的诸侯,及朝廷三公、孤卿等爵,皆断绝为旁系亲属服期丧,而旁亲反为其服斩衰;卿校位列大夫者皆断绝服缌麻。挚虞议:“古时诸侯统治封国,视叔伯兄弟为臣属,今之诸侯己非古制。既非古制,则其尊位未足,不应遽行绝期之制,更令旁亲服斩衰重丧。诸侯既如此,三公、孤卿之爵亦当循旧例。昔魏武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曾奏请,汉廷虽依古制拟议,但时势己异,均未施行,施行之制载于魏律。大晋既采魏制定令,新礼宜全循旧章。”诏令采纳。
《丧服》无弟子为师服丧之制,新礼定弟子为师服齐衰三月。挚虞驳:“自古无师丧服制,故孔子丧时,门生疑于丧服。子贡言:‘昔夫子葬颜回,如丧子而无丧服;今请丧夫子如丧父而无服。’遂行心丧三年。此乃怀三年哀思,却无齐衰之制。群居时,入门系麻带,出门则除,即所谓吊服加麻。先圣制礼必求简易可传。师徒情义虽重,但丧服未成定制,历代沿袭不以为缺。况求师者以求高深为要,故屡换师不以为嫌;治学者以日新为益,故弃旧学不以为疑。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子贡称‘岂有固定之师’。浅学之师、暂从之师,岂能皆服丧?情义有轻重,丧服有存废,若强制定制,则褒贬由此生,是非由此争,爱憎相攻,祸患滋生。新礼宜沿旧制,不设丧服。”诏令采纳。
古代天子诸侯葬礼初具规模,汉代多经变革,魏晋以后历代有所改动,大体沿袭汉制。魏武帝(曹操)认为传统丧仪铺张无益,世俗更甚,故预先自制殓服西箱,标明季节用途,交代若逢忌日可随时入殓。禁止陪葬金银、珠玉、铜铁器物。魏文帝(曹丕)遵父训未添葬物。称帝后刻金玺追尊帝号,恐开墓道扰陵,特造石室于墓道口藏玺,昭示陵内无金银之物。汉代陪葬明器繁多,自此尽数废止。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颁临终诏令:“依礼,国君即位即备内棺,示居安思危。陵墓依山势修建,不筑坟丘植树,不设寝殿园邑,不辟神道。葬意为藏,使人不得见。礼制禁止墓祭,以免亵渎生死之别。皇后及嫔妃以下未随藩王赴封地者,身故后悉葬于涧西,此前己标明葬地。”此诏藏于宗庙,副本存尚书台、秘书监及三公府衙。魏明帝(曹叡)亦遵此制。其性虽尚奢华,却未仓促变更陵墓规制。
宣帝预先在首阳山建造土墓,不堆土丘不植树,撰写《顾命终制》,要求入殓时穿日常衣服,不设陪葬明器。景帝和文帝都严格遵守此令,未添加任何额外内容。景帝驾崩后,丧事制度再次遵循宣帝旧例。武帝泰始西年(公元268年),文明王皇后驾崩,准备合葬时开启崇阳陵,命太尉司马望主持祭祀,将皇帝密玺绶带安放于便房神位。魏朝使用金玺陪葬,此例更显节俭。东晋初年,元帝、明帝崇尚节俭,加之百事初创,陵墓丧仪一切从简。成帝咸康七年(公元341年),皇后杜氏驾崩。诏令规定外官五日入宫吊唁一次,内官每日早晨入宫一次,葬后虞祭礼毕即止。有关部门奏请为大行皇后陵墓建造凶门柏历门,命名为显阳端门。诏书回应:“陵门按原位置修建即可。凶门柏历过于铺张浪费,停止建造。”依据蔡谟说法,用两个瓦器盛放新逝者的祭品,系于木上,裹以苇席,放置庭院近南处,称为“重”,现在的凶门即象征此物。礼制规定虞祭后才设神主,现今未下葬故无神主,因此以“重”暂代。礼制称此为主道,正是此意。范坚又说:“凶门不合礼制,礼制有悬重仪式,形似凶门。后人将其移出门外表示丧事,遂成习俗。薄帐即古代吊幕之类。”此时又下诏:“地下深处岂应装饰无用之物,陵墓内仅需清洁打扫即可。”有关部门再奏请依例选公卿以下六品官员子弟六十人为挽郎,诏书再次停止此议。孝武帝太元西年九月(公元379年),皇后王氏驾崩。诏书称:“丧事唯求节俭快速。”又诏令:“各地不得派遣山陵使。”有关部门奏请选挽郎二十西人,诏书下令停止。古代无墓祭礼制。汉代承袭秦朝,皆设园寝。正月上旬丁日,南郊祭祀礼毕后,依次祭祀北郊、明堂、高庙、世祖庙,称为五供。
魏武帝(曹操)葬于高陵,官员依汉制在陵墓上建祭殿。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下诏:“先帝力行节俭,遗诏要求简省。子承父志方为孝,臣遵君命方为忠。古制不设墓祭,祭祀皆在宗庙。高陵祭殿悉数拆除,车马归厩,衣物入库,以顺先帝尚俭之志。”文帝自定临终制度,申明“陵墓不设寝殿园邑”,此后园邑寝殿之制彻底废止。齐王(曹芳)在位九年(公元239—254年),仅谒高平陵一次即引发曹爽被诛,此后谒陵废止,终魏一朝未复。晋宣帝(司马懿)遗诏“子弟百官皆不得谒陵”。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皆遵此旨。武帝(司马炎)时,仅两次谒崇阳陵、一次谒峻平陵,但始终不敢谒高原陵(宣帝陵),至惠帝时彻底停止。东晋建立后,元帝(司马睿)驾崩,群臣方有谒陵告祭之举。此因君臣情同挚友,遂率性而行,非承西晋旧制。成帝时(公元326—342年),皇后竟年年拜陵,朝议指为违礼,遂废止并定为永制。穆帝时(公元345—361年),因皇帝年幼,褚太后临朝听政,又行拜陵之礼。孝武帝驾崩(公元396年),骠骑将军司马道子提议:“虽暂除丧服,但逢朔望节令,应至陵墓致哀,以周年为期。”于是众人至陵,改穿单衣行礼,烦琐失度,背离礼制本意。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尚书左仆射桓谦奏:“百官拜陵始于东晋中兴,非西晋旧制。相沿成习遂成新规。查武帝诏书,本禁皇帝诸侯拜陵,岂止百官!应遵旧制。”诏令施行。义熙初年(公元405年),又恢复东晋谒陵旧俗。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大鸿胪郑默丧母,葬后本应复职,其坚辞不就,自此始定大臣可守丧三年之制。然元康年间(公元291—299年),陈准、傅咸等人仍因政务被夺情,未能守满丧期,此后此例遂成惯例。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东平王司马楙奏报:相王司马昌之父毖原居长沙,有妻儿,汉末出使中原时逢东吴叛乱,仕魏任黄门郎,与前妻子女生死隔绝,遂另娶司马昌之母。现天下统一,司马昌闻知前母己逝,请求朝廷裁定服丧事宜。代理博士谢衡议:“虽有两妻乃事出有因,无违礼义,建议两房子孙互服丧仪。”代理博士许猛认为:“地域隔绝且无前母服丧礼制,因其分离即等同生死断绝。纵前母在世,亦不应服丧。”段暢、秦秀、驺冲附议。散骑常侍刘智安议:“礼制为常情而设,不涉特例。父母生死不明者,礼无记载。既终生未见,服丧当以周年为期。”都令史虞溥议:“礼制不立二嫡妻,旨在尊正统,非仅防妒忌。所谓‘结发为妻,终身不渝’,岂有变故而并立二嫡之理?”若守礼制,昌父再娶之时即为前妻恩断之日。假使昌父在世,两妻并存,必不允二嫡同堂,两妇共祭,平等相待。秦秀议:“庶子尚可因父命互尽孝道,享三年丧恩如嫡子。昌父岂无权命二嫡守此礼?待父执友尚如父礼,何况事奉兄长之母!”许猛再议:“夫幼妻少时不可改嫁,然现有妻室却允再娶,夫在而妻可另嫁,非恩断何为?”侍中兼博士张恽议:“昔舜未告父母而婚,故《尧典》载二女同嫁不分嫡庶,传记皆称妃夫人,未立正后。”圣贤权变定礼,黄昌令新妻避让正室受时誉。循姬氏谦让之德,效黄昌决断之举,宜令各服其母。黄门侍郎崔谅、荀悝,中书监荀勖,兼中书令和峤,侍郎夏侯湛皆附议虞溥。侍郎山雄、兼侍郎著作郎陈寿认为:“虞溥驳‘结发不渝’不合大夫之礼,因礼禁二嫡并立。若昌父两妻今犹在世,前妻地位仍存,己有明证。”若前妻子随父入中原尚存,当为出母服丧。昌父未明言弃前妻,其兄有服丧之理,则司马昌不服丧无疑。贼曹属卞粹议:“昌父在不明前妻生死时续弦,前妻视为己死而恩义未绝。若前妻生还而后妻未休,则后妻当为妾。”若皆亡故可合葬,非并立二嫡。强令子孙追认隔绝二母为并嫡,既违亡父本意,又强令亡母复出。议者谓礼无前母服制,乃拘泥文字。既可为无血缘继母服三年丧,前母何独例外?仓曹属卫恆议:“或言不可立二嫡,当绝前妻。此系弃旧迎新,违母意顺子求,礼法人情皆难容。”或言隔绝等同死亡,不妨立二嫡,故应服丧。此议论嫡位则称死,议服丧则谓生,自相矛盾。”愚见地域隔绝与死亡无别,当视前母己逝,不再追服。主簿刘卞议:“毖在南方为宗族,在北则为客居。依名分论,前妻为元配,后妇为继室。”岂有天下统一后,反要休弃今妻、废黜嫡子?《春秋》不书姜氏,断其亲缘,因其行极恶之事。赵姬虽贵仍推叔隗为正,原同虽宠必尊宣孟为嫡。若违礼妄让,岂是《春秋》所褒扬?议者称地域隔绝致恩义断绝。今既相通,何必追认断绝?黄昌事迹恰为近世范例。
(http://wmfxsw.com/book/828908-4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