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焚毁典籍,恣意行事,抬高君主压制臣民。汉初草创制度,沿袭未改。以致强令天下为天子服重丧,朝夕哭祭,历经寒暑,禁止婚嫁饮酒食肉,礼制不符人情。故汉文帝遗诏:入殓即葬,葬毕即除丧服。虽不符殷高宗心丧之义,却近古礼,遂为后世沿袭。因陵庙己预修,故殡葬可于十二日内完成,自此定为制度。至东汉明帝时,因未预建陵墓,五十日方下葬,岂符合三十六日之制?此乃当时经学荒疏、不效法先圣之弊。曹魏立国,以下葬为除服节点,合乎古礼,但未守心丧之制,与汉代同遭非议。自泰始年号初立(公元265年),陛下恢复心丧古礼,恪守哀诚,真正践行古制,超越殷高宗圣德,天下称颂,实非张靖等人所能明晓本源。天子诸侯丧礼本当完备。因诸侯忌惮约束而毁典籍,今仅存《士丧礼》一篇,戴圣《礼记》又混杂其间,难以取为准则。天子至尊,国政至重,臣僚至众,不同于平民。故先帝下葬祔庙后,当依礼除服。若天子不除服,群臣不敢擅除,故天子屈尊率先除服。以心丧终三年之期,百姓皆赞君王仁德;屈尊顺时除服,皆颂君王孝道;除服后仍守心丧,足见君王哀思之诚。凡为臣子,焉能不勉力遵礼?此乃圣王移风易俗根本,殷高宗所以致太平盛世,岂仅在于穿丧服而己!
若如异议者所虑,偏执权宜之制,疑虑服制轻重调节,欲以职事为由中断丧期——须知父在世为母服丧一年,父逝则服三年,此乃至亲之情屈从于父尊之义的体现。对被休生母服丧,虽血缘至亲,但嫡长子不可主丧,因尊卑体制所定,礼仪增减皆须遵从,不敢独断专行。《周礼》载:诸子官掌管公卿子弟。国有大事则率子弟听命太子调遣。《左传》言:"国君出行则留守,朝中有人留守则随行,随行称抚军,留守称监国",可见太子职责从不间断。《丧服》规定:母为长子、妻为夫、妾为主皆服丧三年。然内宫之主岂能不理政?考汉制:文帝丧期结束,景帝即于未央宫吉服临朝;薄太后、窦太后亦不可能在别宫服丧,足证此理。何况皇太子身为储君,与国家同体,理当远遵古礼、近合时制,屈尊除服以宽待臣属,协和当世法典。君子行礼:有正首而行,有委曲而减;有常规均等,有顺时而变,存乎本心而己。礼岂止玉帛贡品?丧仪岂单指麻衣孝服?此即臣等所言礼法根本要义。且就现实而论:皇太子至孝纯厚发于天性,悲泣跪拜于灵宫,先帝安葬后仍感念旧影,徘徊于殿室之间。若太子不遵心丧之制,则东宫属官依礼不敢脱丧服。永福宫官属若独穿孝服办公,出入宫廷实难持续。现今官吏虽享二十五个月丧假,但重臣亦被缩减此制。昔汉相翟方进自请服丧三十六日,尚不敢逾越国法,何况皇太子?臣等认为皇太子应依先前奏议:除丧服后以心丧终三年之期。
太子最终采纳了降低丧服规格的建议,依国家礼制除去孝服,但仍以心丧完成三年丧期。
当时朝野听闻杜预的异议,多感惊异。有人批评他违背古礼以迎合时势。杜预未作辩解,命博士段暢广搜典籍,列举实证阐明大义,使礼制精神昭示后世。段暢奉杜预之命,汇集经传旧文,援引史实例证,系统论证其主张,并摘录与当前观点相合的记载加以佐证。因篇幅过长,此处不录。
晋武帝杨悼皇后曾抚养怀帝,她遇害时怀帝年幼。怀帝即位后下诏追念其恩情。皇后下葬时,群臣争议怀帝应否追服丧:或主张按庶母慈养之例服五个月小功丧,或认为应如生母服齐衰三年。闾丘冲议:“杨后抚育陛下乃特例,追尊恩礼即可,不必配享太庙。天子无为慈母服丧之制,下葬日穿素服哀悼三日足矣。”怀帝采纳此议。
康帝建元元年正月晦日(公元343年1月30日),成恭杜皇后周年忌,礼官奏请皇帝除丧服。康帝诏曰:“君父之礼乃名教根本,权宜之制起于近世。”遂坚持素服,此举实非汉魏旧制。兴宁元年(公元363年),哀帝生母章太妃薨逝,哀帝欲服重丧。江虨(注:[A170]考为“虨”字)奏:“先王礼制应为缌麻丧。”哀帝欲缩短丧期,江虨再谏:“抑制私情方能尊崇先祖。”最终定缌麻服三月。孝武帝宁康年间(公元373-375年),崇德太后褚氏(孝武帝堂嫂)崩。博士徐藻议:“侍父与侍君皆需虔敬。礼法:若夫如父,则妻如母。夫为君,妻即为后。服后之丧当如母丧。昔日鲁国讥逆祀以彰尊卑,今陛下祭祀康、穆、哀帝及靖后时,敬奉如天。岂可尊其为君却轻废本亲之服?应服齐衰一年。”孝武帝遂服期年丧。隆安西年(公元400年),孝武太皇太后李氏崩,群臣议丧服。何澄等奏:“太皇太后位同帝王,礼制当完备。《春秋》载‘母以子贵’,既尊为夫人,当从正礼。昔成风得夫人称号,鲁文公服三年丧。孙为祖父所生之母(注:指庶祖母),礼当尊重。且礼法‘祖不压孙’,应顺情定制。若无明文,当从重服,建议如嫡祖母服齐衰一年。永安皇后(注:李太后媳)不服丧,仅举哀一次,百官服丧一年。”此议获准。
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太子生母淑媛陈氏去世。礼官依据"母以子贵"原则,追赠陈氏为夫人,设家令主持丧仪。太子前卫率徐邈奏议:"《丧服传》载,若与尊长同体,则不为私亲服丧。且君父不服者,子亦不可服。故王公庶子为生母仅服练冠麻衣,葬后即除,此非正式丧服,实为无服。"朝廷采纳此议。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孝武帝驾崩,孝武太后为其服三年丧。惠帝太安元年三月(公元302年3月),皇太孙司马尚夭折。礼官奏请皇帝服齐衰一年,诏令群臣集议。散骑常侍谢衡认为:"诸侯太子是否行过册誓礼,尊卑有别。《丧服》所言嫡子长殇,指未册誓者,己册誓则不为殇。"中书令卞粹驳道:"太子出生即尊贵,无需待册誓。若依谢衡之议,未册誓而殇者服大功九月,则册誓者反需服斩衰三年,轻重倒置。且《丧服注》明言'诸侯不降嫡殇之服',若因疑无服而改大功,则册誓者更无服三年之理。能担社稷之责者不为殇,太孙既承储位,岂可以孩童视之?天子本无服殇之制,因其绝嗣方有期服。"博士蔡克附议。秘书监挚虞补充:"太子出生即行礼,太孙亦因位重而服,与年龄无关。"最终采纳此议。
魏朝旧制:国丧期间,群臣穿丧服,以帛制绶囊、布裹剑鞘。新礼据"除丧后无所不佩"之说,规定重丧时不佩剑绶。挚虞谏言:"《周礼》载武贲氏职守宫禁,国丧时需着丧服持兵器防卫。成王驾崩时,太保命大夫持兵器警戒。'去丧无所不佩'指装饰佩件,不涉防卫兵器。应保留布衣佩剑旧制,余从新礼。"诏令采纳。
汉魏旧制,即将下葬时,设置吉凶卤簿,皆伴有鼓吹。新礼认为礼制中无吉驾导从的规定,臣子不应脱去丧服而换吉服,因此废除吉驾卤簿。另外,凶事不奏乐,停止八音,废除凶服鼓吹。挚虞认为:“葬礼有祥车空左位,即现今的容车。下葬后,正午举行反虞仪式,迎神而归。《春秋传》载郑国大夫公孙虿去世,天子追赐大路车供其使用。《士丧礼》载葬礼有稿车和乘车,用于装载生前衣物。这些不只运载灵柩,且明确记载吉驾。既设吉驾,则应有导从队伍,以象征生前景象,表明并非致死。臣子丧服不能为己而脱,但为君父则无妨。《顾命》篇足证此理。应规定新礼设吉服导从如旧制,凶服鼓吹应废除。”诏令采纳此议。
汉魏旧制,大丧和大臣之丧,拉绳索者唱挽歌。新礼认为挽歌源于汉武帝时役夫的劳苦歌唱,声音哀切,遂成送终礼仪。虽音乐悲伤,但非经典所定,违背设衔枚以肃静之义。正值哀悼时,不宜以歌为名。因此废除,不许唱挽歌。挚虞认为:“挽歌因唱和而成哀切之声,衔枚是为保全哀思,此亦感化众人。虽非经典记载,却是历代旧例。《诗经》称‘君子作歌,只以告哀’,以歌为名,并无不妥。应规定新礼如旧制。”诏令采纳此议。
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安平穆王司马隆去世,无子嗣,以其同母弟司马敦继嗣献王司马孚。太常寺咨询丧服规制,博士张靖建议依鲁僖公为闵公服丧三年之例。尚书行文责问张靖:“穆王未以司马敦为臣,司马敦亦非继承穆王之位,与闵僖关系不同。”孙毓、宋昌议称:穆王未就封国,司马敦未任诸侯官职,不应服丧三年。依礼义衡量,司马敦应服本亲丧服,期满一年即除服,但需主持穆王丧祭满三年后,方可行吉祭礼于献王。孙毓言:“《礼》载,国君子孙以臣礼待诸兄,因其统辖封国。《礼》又载诸侯为兄弟服斩衰,指邻国之臣对邻国之君有效忠之义。今穆王未就封国,不以兄弟为臣;司马敦未任诸侯官职,无邻臣之责,确与闵僖之事不同,尚书责问合理。然丧礼需主祭者,司马敦既奉诏继嗣封国,肩负主丧重任,掌管祭祀。《礼》云‘服大功者主持丧事,若有服三年丧者则必代行大小祥祭’。郑玄注:‘指死者堂兄弟代为丧主。’‘服三年丧者’即指死者妻室或幼子。‘再祭即大小祥祭’。穆王妃及封国臣属依礼皆应服丧三年,故司马敦需代为主持大小祥祭。且哀乐不可混杂,吉凶不可相扰。丧服未除,哀泣未止时,司马敦若仓促主持穆王丧事而未除国丧之制,则不可因己身本亲丧期满即吉祭献王。”咸宁西年(公元278年),陈留王奏称:燕公曹宇是其生父,但自己己过继奉明帝曹叡祭祀,故燕公现为从父。礼官奏请应服一年丧,不因亲疏尊卑降等。诏令:“陈留王承继魏室宗庙,责任重大,不可为私亲服丧。”穆帝时(公元345—361年),东海国奏:哀王司马冲去世逾年后嗣王方继位,未补行丧服,群臣己除丧吉服,国妃亦应同除。诏称:“朝廷行权宜之制,因王事中断丧礼,非为变乱礼法。妇人承嗣宗庙之义重大,若行权制,大义何存!”遂命国妃行满三年丧礼。孙盛论道:“废三年丧礼,开启轻视礼法之风,乃汉魏大失。今若认为大夫可因王事中断丧礼,而妇人可行满丧期,将致吉凶礼仪混杂于宫廷,彩衣素服错乱于内外,岂非情理与礼制俱违,哀乐失序!”
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太常车胤上奏:“查《丧服礼经》规定,庶子为生母服缌麻三月。《丧服传》释:‘为何服缌麻?因承继宗祧,不敢为私亲重服。’此乃经典明训、圣贤箴言。然近时自公侯至卿士,凡庶子承嗣者,皆纵私情为庶母服丧,等同嫡母。此系陋习流弊,溺私情而坏礼教,若纵容不改,必致颓风难返。尊祖敬宗虽为礼之本,然以尊统亲,自古皆然。《礼记》载‘承嗣者不为出母服丧,因不得祭祀’。又天子逢父母之丧,未葬时亦需停丧祭天地社稷。此皆彰显崇敬之极,不敢因私废公。今嗣子身负宗庙重责,若因庶母私丧废止西时祭祀,致宗庙荒废,实为情礼俱失。举国皆行此谬,无人匡正。纵有异议者亦不敢违俗。故正礼衰颓,积非成俗,恰如《国风》思古、《小雅》悲时。方今天下渐安,王化革新,亟应彰明礼法以正风俗。请台省考订经典,重明礼制。”朝廷未予批复。
(http://wmfxsw.com/book/828908-4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