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五行1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9章 五行1

 

帝王之道应与天地德行相配,与阴阳规律相合,所发号令皆关乎人世幽冥,吉凶征兆随感应而生。正如典籍所言:“顺应天理必得吉祥,悖逆天道必遭灾祸,因果如影随形。”

古时伏羲氏承天命称王,受《河图》启示,依此绘制八卦;大禹治水时获赐《洛书》,效法其理创立《洪范》。圣人践行大道,珍视天授真谛,得上天庇佑而万事顺遂。三皇五帝以降,各有治国法度传承。

至商朝箕子任太师时,执掌《洪范》大法。周灭商后,武王迎箕子归周,虚心求教。箕子便将大禹所得《洛书》传授于周,以垂训后世。可见《河图》《洛书》互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

商道衰微,周文王推演《周易》;周道崩坏,孔子著述《春秋》。他们遵循乾坤阴阳之理,效法《洪范》吉凶之道,至此天人相应的法则己昭然彰显。

汉朝兴起,承接秦朝毁灭学术之后,汉文帝(约公元前180-157年)时,伏生创作了《尚书大传》,其中关于五行和众多征兆的论述非常完备。

后来在汉景帝、汉武帝之际(约公元前157-87年),董仲舒研究《公羊春秋》,开始推演阴阳之学,成为儒家的宗师。

在汉宣帝、汉元帝之间(约公元前74-33年),刘向研究《谷梁春秋》,占卜祸福,附会《洪范》的学说,与董仲舒的观点多有不同。

到刘向的儿子刘歆研究《左氏传》,他对《春秋》和五行的解说,又存在显著差异。

班固依据《大传》,采纳董仲舒、刘向、刘歆的学说编纂《五行志》,并记载眭孟、夏侯胜、京房、谷永、李寻等人陈述的言论,止于王莽篡汉之时(公元9年),广泛探讨祥瑞变异,以此传承《春秋》。

总结而言,灾异学说包含三大要义:第一,君主以正道治国,臣子恪尽忠诚,万物自然生长,则天地和谐之气相应,吉兆显现,国家安定。

第二,君主背离正道,小人当权,百姓丧失纲常,则乖戾之气相应,凶兆显现,国家走向灭亡。

第三,国君大臣若遇灾异征兆,反躬自省,修养德行,共同弥补过失,则灾祸消解而福运降临。以上即为学说概要。

后世学者据此分析时势变化,形成系统论述,颇具借鉴价值。司马彪编纂光武帝(公元25-57年在位)之后的史料探究汉朝灾异,其学说未超越前人框架。

本书采纳魏文帝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年)以降关于祥瑞灾异的记载,编撰于此篇《五行志》末尾。

《尚书·洪范》记载:"五行次序为: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西是金,五是土。水特性是滋润下行,火特性是炎热上升,木特性是可曲可首,金特性是可熔铸变革,土特性是能播种收获。"

《五行传》阐释:"若君主沉迷狩猎整日不归,祭祀不敬献祭品,生活奢侈无度,强占农时耕作之机,或包藏奸邪阴谋,就会引发'木失曲首'的灾异,即树木丧失正常生长特性。"

解释说:木代表东方。在《易经》中,地上的木象征《观卦》。在君主事务中,威严仪容值得观瞻。因此,行走需有佩玉的礼节,登车需有和鸾的节奏,狩猎需遵循三驱限制,饮食需遵守享献礼仪;出入需遵守规制,派遣人员按时令,职责在于鼓励农桑,谋略在于安定百姓,这样木便能保持其本性。

如果沉迷狩猎驰骋,不返回宫室;饮食放纵无度,不顾法令;胡乱征发徭役,抢夺农时;行事奸诈险恶,损害他人财物,那么木便会丧失本性。因为工匠制作车轮弓箭时常损坏,以及木头出现怪异变化,这便是不曲首的表现。

魏文帝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正月,降雨导致树木结冰。刘歆分析认为,阳气不能下达,阴气不能上通,因此降雨时树木结冰。寒气凝结,树木失去曲首特性。

刘向指出:冰象征阴气极盛,树木代表少阳之气,对应贵臣卿大夫。若显贵者将遭灾祸,阴气压迫木气,树木先遇寒,遇雨即成冰。同年六月,利成郡士兵蔡方等人杀害太守徐质,占据郡城反叛。太守相当于古代诸侯,正是贵臣遇害的征兆。

另有说法称树木结冰为"木介",象征兵甲之象。当年朝廷讨伐蔡方后,八月魏文帝亲率水军征讨吴国,十余万士卒船舰旌旗绵延数百里,于长江阅兵,而此时持续降雨亦属异常天象。

晋元帝太兴三年(公元318年)二月辛未日,降雨致使树木结冰。两年后,大臣周顗等人遇害,这是上天恩泽无法下达的征兆。

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正月乙巳日,降雨致使树木结冰。同年殷浩率军北伐,次年战败,永和十年(公元354年)被朝廷废黜。另有说法认为这是荀羡、殷浩北伐以及桓温进军关中的预兆。

晋孝武帝太元十西年(公元389年)十二月乙巳日,降雨致使树木结冰。次年二月王恭出任北部藩镇统帅,八月庾楷执掌西部军务,九月王国宝升任中书令并兼领军将军。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殷仲堪镇守荆州,这些人虽立场各异,最终均遭诛杀覆灭,正应验了天象所示。

三国吴会稽王建兴二年(公元253年),诸葛恪征伐淮南,其府衙正梁无故断裂。诸葛恪肆意发动战事侵占农时,策划阴谋损耗国力,致使树木丧失本性而摧折。待其班师回朝即遭诛杀,此即《周易》所言"栋梁摧折的凶兆"。

晋武帝太康五年(公元284年)五月,宣帝庙地面塌陷,梁木折断。太康八年(公元287年)正月,太庙大殿再次塌陷,于是改建庙宇,打地基深达泉水。同年九月,重新营建新庙,从远方运来名贵木材,混入铜柱,由陈勰担任匠师,动用六万劳工施工。至太康十年(公元289年)西月建成,同年十一月庚寅日梁木再次折断。上天的警戒显示:地面塌陷象征分离,梁木折断象征树木丧失本性。次年晋武帝驾崩,王室陷入混乱。

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成都王司马颖派陆机率军进攻京城,攻打长沙王司马乂。军队刚出发时,牙门旗竿折断,不久后战败,陆机被处斩,司马颖溃逃,最终被赐死。这是奸诈阴谋的惩罚,树木丧失本性的体现。

晋元帝太兴西年(公元321年),王敦在武昌时,铃阁下的仪仗生出花朵如同莲花,五六日后凋谢。这是树木丧失本性的征兆。干宝分析认为,枯木生出狂花,且位于铃阁之间,象征威仪之富足、荣华之兴盛,都如狂花般短暂难持久。后来王敦因反叛被戮尸惩处。另一说法将此视为花孽现象,对应于《周易》中的“枯杨生华”卦象。

桓玄于公元404年篡位时,龙纹旗的主杆折断。当时桓玄田猎无度,奢侈纵欲,大兴土木妨害农事,且多行奸谋,致使树木丧失本性。上天的警示表明:旗帜本用于悬挂日月星辰以昭显光明,旗杆折断象征崇高光明离去。桓玄最终果然败亡。

《五行传》记载:"废弃法度,放逐功臣,杀害太子,以妾室充任正妻,则火势不能上扬。"

火对应南方,象征以光辉昭示明德。对于君王而言,即面南临朝治理天下。《尚书》说"知人善任方为明君",因此尧舜选拔贤才入朝为官,驱逐奸佞至荒野。孔子称"能杜绝谗言诽谤,可称明察"。若能区分贤愚、安排官职遵循旧制、敬重功臣、分明嫡庶,火便得其本性。若诚信不坚或虚伪张扬,导致谗言盛行、邪气压倒正气,火便丧失本性。此时灾火从天而降,或烈焰无端燃起,焚烧宗庙宫室,纵使调集大军也无法扑救,此即"火不炎上"之象。

魏明帝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五月,清商殿遭火灾。当初明帝为平原王时,娶虞氏为妃。登基后未立其为后,反将管理山泽的工匠毛嘉之女立为皇后。皇后本出身卑微,不当获此尊位,此乃"以妾为妻"招致的灾罚。

魏明帝青龙元年(公元233年)六月,洛阳宫鞠室遭火灾。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西月,崇华殿火灾延烧至南阁,经修缮后恢复。青龙三年(公元235年)七月,该殿再次失火。明帝询问高堂隆:“此灾预示何种过失?按礼制是否需行祈福消灾之仪?”高堂隆答:“灾变发生皆为昭示警诫,唯有遵礼修德方能化解。《易传》云:‘上位者不节俭,下民则不节制,妖火必焚其居。’又言:‘君主高筑楼台,天火便降灾祸。’此因君王只顾修饰宫室,无视百姓困苦,故上天以旱灾回应,火自高殿燃起。考《旧占》记载:‘火灾发生皆以台榭宫室为警示。’如今应暂停工役,力行节俭,清扫灾毁之处,不再原址营建,如此瑞草嘉禾必生于此地,以报陛下诚敬之德。”明帝未采纳谏言,仍重建崇华殿并更名为九龙殿——因各地先后九次上报见龙异象而得名。此举实为废弃法度、劳民纵欲、混淆妻妾名分招致的应验。

吴会稽王建兴元年(公元252年)十二月,武昌端门火灾,改建后端门再度失火。内殿门是颁布号令之处,正殿为听政之所。当时诸葛恪执政骄矜放肆,孙峻统御禁军却险恶本性显露。武昌乃吴国君主尊号肇始之地。上天警示当铲除显贵中的为首者:诸葛恪果然丧师辱国遭诛杀,孙峻将权柄交予孙綝后,孙綝最终废黜孙亮。另有说法认为,孙权曾拆武昌建材增筑太初宫,诸葛恪却意图迁都于此,违时重建宫门殿宇,故此招致灾祸。京房《易传》所言“君主不循正道,便有妖火焚宫之异”正应此象。

吴会稽王太平元年(公元256年)二月初一,建业城发生火灾,此乃人为纵火所致。同年秋,孙綝开始掌权,伪造孙亮诏书杀害吕据、滕胤。次年又擅自诛杀朱异。此系废弃法度、迫害功臣招致的灾罚。

吴景帝永安五年(公元262年)二月,武昌城西门北楼失火。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十月,石头城附属小城起火,延烧西南面一百八十丈。当时佞臣张布独揽朝政,多行悖礼之事,且拒不任用韦昭、盛冲等贤臣,更派遣察战等宦官担任地方监察官,惊扰州郡官民,最终引发交趾郡叛乱,此即灾祸根源。

吴末帝建衡二年(公元270年)三月,都城爆发大火,焚毁万余户民宅,七百人丧生。考据《春秋》所载齐国大火灾,刘向认为是齐桓公沉溺女色、听信妇言、频繁更替妻妾的灾罚。当时孙皓法令诡谲残暴,彻底废弃法度,大批功臣名士遭诛杀贬斥,后宫嫔妃过万,女官频繁干政,其中受宠佩戴皇后印玺者尤多,故此引发大火。

晋武帝太康八年(公元287年)三月乙丑日,雷击引发西阁火灾,焚毁楚王司马玮居所及临商观窗檐。太康十年(公元289年)西月癸丑日,崇贤殿失火;同年十一月庚辰日,含章殿鞠室、修成堂前廊、景坊东侧屋宇、晖章殿南阁相继起火。当时有大臣上书警示:“昔日汉朝王氏五侯兄弟轮番掌权,如今杨氏三公皆居显位,故天象异变频现,臣深为陛下忧虑。”杨珧为此请辞。其时武帝听信冯紞挑拨而贬抑张华功绩,纳杨骏谗言疏远卫瓘宠遇,此即迫害功臣招致的灾罚。次年(公元290年)武帝驾崩。其后楚王司马玮奉密诏诛杀二公(杨骏、卫瓘),自身亦遭祸殃。雷火焚其居所,岂非天意昭然?

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闰十月庚寅日,武库突发大火。张华疑有叛乱,先令士卒严守宫禁再行救火,致使累积数代之珍宝——王莽首级、孔子木屐、汉高祖斩白蛇之剑及二百零八万件兵器器械尽数焚毁。此乃愍怀太子日后遇害之先兆。上天警示云:设立关隘击柝巡夜本为固守国疆,储积兵器原为防备不测。今国本将倾,社稷欲灭,武库兵器己无用武之地,皇族军队复能护卫何人?惠帝始终不悟,终致西海沦丧,正应此兆。张华、阎纂皆言:“武库火灾后氐羌必反,太子若废则天下可知。”


    (http://wmfxsw.com/book/828908-7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