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食3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8章 食3

 

晋元帝司马睿担任晋王时(公元317年),督促考核农耕事务,诏令俸禄二千石的地方长官根据缴纳粮食的多少评定政绩优劣。凡非宫廷守卫或重要职务者,皆应参与农耕;命军队各自屯田耕作,所得作为军粮储备。

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元帝下诏:“徐州、扬州二州土地适宜种植大麦、小麦、元麦,可督促百姓翻耕土地,赶在秋季播种,至夏季成熟,衔接新旧粮交替之际,用以周济民生,效益极大。昔日汉朝派遣轻车使者氾胜之督管三辅地区种麦,关中因此丰收。务必确保农时不延误。”此后连年麦作虽遇旱灾蝗害,但收益仍很可观。

太兴二年(公元319年),三吴地区发生大饥荒,饿死者上百人,吴郡太守邓攸当即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元帝派遣黄门侍郎虞斐、桓彝开仓发放粮食,并减免多项徭役。

百官纷纷上奏议政,后军将军应詹进表称:“若一人不耕作,天下必有因之挨饿者。自战事兴起以来,征战运输、朝廷宗庙及百官用度己极庞大,下及工匠商贩、流民僮仆等不事农桑而游食者,数以十万计。若不谋求开创良策,却指望国家富足民生充裕,岂非难事?古人言,饥寒交迫时,纵是尧舜也无法使民间无盗寇;贫富悬殊时,纵是皋陶也无法阻止强者欺凌弱者。故治国者无不致力农桑、重视粮产。昔日魏武帝曹操采纳枣祗、韩浩之议广设屯田,又在征战期间分派士兵因地制宜垦荒,因而百姓不甚劳苦而大业可成。近来流民奔往东吴,今东吴歉收,流民皆己返归。江西良田荒废未久,用烧荒水耕之法开垦较易。应择选流民,恢复农官制度,论功行赏皆依魏武帝旧例:第一年收成归百姓,第二年官民分税,第三年起按定额征税。如此公私皆得利,粮仓充盈指日可待。”

应詹又言:“昔日汉高祖命萧何镇守关中,光武帝令寇恂驻守河内,魏武帝委任钟繇掌管西境,因而能平定西方,境内安宁。今中原凋敝未得治理,此乃万民期盼之事。寿春为一方要地,距中原不远,应遴选通晓文武韬略的都督,远可振兴河洛局势,近可作徐豫屏障,安抚流民使其有所依托,专注农耕事务,明确职责。赵充国在金城屯田而平定西羌,诸葛亮于渭水之滨垦殖以谋抗中原。现今诸军既无战事,皆应统一督课农耕。”

咸和五年(公元330年),晋成帝开始丈量百姓田地,征收十分之一的税,每亩收税米三升。

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因海盗侵掠导致漕运中断,征调王公贵族以下各家余丁,每人运米六斛。此后连年遭遇水灾、旱灾、蝗灾,农田收成锐减。

咸康初年(公元335年),核算田税所欠税米,空缺达五十余万斛,尚书褚裒以下相关官员被免职。

晋穆帝在位期间(公元345年—361年),屡次兴兵作战,粮草运输接济困难,规定王公贵族以下每十三户共出一人,协助度支官运输粮草。

升平初年(公元357年),荀羡任北府都督,镇守下邳,在东阳郡石鳖地区开垦农田,公家与百姓均获其利。

晋哀帝即位后(公元362年),削减田租至每亩收二升。

孝武帝太元二年(公元377年),废除按田亩收租制度,改为王公以下每人征税三斛,仅免除现役者赋税。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又增税米至每人五石。

至太元末年(公元396年),天下太平,风雨适时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布帛丰足,几乎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汉代货币原通行五铢钱,王莽篡政改革币制后,百姓深感不便。公孙述在蜀地冒称帝号时,民间流传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有人私下议论:王莽尚黄色,公孙述欲继承其势,故自称白帝;而五铢乃汉朝货币,预示汉室将重统天下。

光武帝复兴汉朝后,废除王莽的货泉钱。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马援上书称:“富国强兵之本在于粮食与货币,应恢复旧制铸造五铢钱。”光武帝采纳此议,重铸五铢钱,天下百姓皆称便利。

至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粮食布帛价格飞涨,官府财政匮乏,朝廷深以为忧。尚书张林进言:“现今不仅粮价昂贵,百物皆贵,实因货币贬值所致。应令天下以布帛替代钱币纳税,市场交易亦用布帛,同时封存铜钱禁止流通。如此钱少则物价自降。此外,盐为民生急需,官府应专营卖盐,效法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均输法。”

此事交予尚书台众议。尚书朱晖反驳道:“《王制》有云:天子不谋财货,诸侯不计盈亏,官吏不得与民争利。均输之法实与商贩无异;以布帛为租税,官吏易生奸弊;官府专营盐业,更是与民争利,非明君当为。”章帝本认同张林之策,见朱晖异议后大怒,仍推行张林建议,但不久即废止。

汉桓帝时期(公元147年—167年),有人上书称:“因货币轻贱导致百姓贫困,应改铸大钱。”此事交由西府官员及太学善辩之士商议。孝廉刘陶上奏议道:

臣恭读铸钱诏书,权衡货币轻重之理,探究深微,不遗漏贫贱之见,故草野之人亦得妄言。

当今忧患不在货币,而在百姓饥荒。古圣王观察天象养育万物,慎授农时,使男子不荒田地,女子不辍织机,故君臣之道得行,王化之教畅通。由此可见,粮食实为立国之本、百姓至宝。

臣见连年以来,禾苗尽遭蝗虫啃噬,织机因官府私需而空置。百姓所急是每日口粮,所忧是无休止的劳役,岂是钱币厚薄、重量轻重所能解决?纵使沙砾化作黄金,瓦石变为美玉,若百姓渴无水饮、饥无粮食,即便有伏羲之纯德、尧舜之文明,亦难保家国安宁。百姓可百年不用钱币,却不可一日无粮,故粮食方为当务之急。

提议者不重视农业的根本,只顾谈论铸造货币的便利,有人想借机行骗谋取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将耗尽时,争夺者相互竞争,铸造货币的弊端便由此而生。即便万人铸造、一人夺取,尚且不能满足需求,何况如今一人铸造却有万人争夺!纵使以阴阳为炭火、万物为铜矿,驱使不饥饿的民众、使用不饥饿的士兵,仍无法满足无尽的贪求。

要使百姓财富丰足,关键在于停止劳役禁止掠夺,这样百姓不需辛劳就能富足。陛下圣德深厚,怜悯国内的忧患,痛惜天下的艰难,想铸造货币统一物价以解救弊端,此举如同在沸鼎中养鱼、烈火上栖鸟。树木与水源本是鱼鸟生存之所,使用不当必致烧焦腐烂。愿陛下放宽薄利禁令,推迟铸造货币的提议。

汉献帝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董卓改铸小钱,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一斛谷物涨至数百万钱。曹操任丞相时废止小钱,恢复五铢钱流通。此时因长期停铸钱币,货币总量不足又未增铸,以致粮价持续下跌。

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废除五铢钱,命百姓以谷物布帛交易。至魏明帝时期(公元227—239年),钱币废止己久,民间欺诈丛生:有人浸湿谷物牟利,织造薄绢交易流通,纵使严刑惩戒仍无法禁绝。

大臣司马芝等朝议认为,使用钱币不仅能富国,更能减少刑罚。若重铸五铢钱,可兼得国富刑简之效。魏明帝遂恢复五铢钱制度,此后晋朝沿用未改。

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造"一当五百"大钱,赤乌元年(公元238年)又铸"当千钱"。吕蒙平定荆州时,孙权曾赏赐其一亿钱。因钱币虚值过高,民间深以为患。孙权闻知百姓不便,立即停铸大钱,将官库钱币改铸器具,严禁再流通;私藏者须上缴官府,由官方统一折价回收。

晋朝从中原战乱开始,晋元帝渡江后,沿用孙氏旧钱币,各种重量混杂流通,大的称为比轮,中等的称为西文。 吴兴的沈充又铸造小钱,叫作沈郎钱。 钱币数量不足,因此逐渐变得贵重。 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诏书说:“钱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贪利之徒不断销毁它,监管官员应当严加留意。 广州夷人珍视铜鼓,但该州向来不产铜,听说官私商人都贪图比轮钱分量较重,将其运入广州,卖给夷人,销毁制作鼓。 必须严厉禁止,违反者依法定罪。” 安帝元兴年间(公元402—403年),桓玄辅佐朝政,提议废除钱币改用谷物和布帛。

孔琳之上奏议道:《洪范》八政中,货币次于食物,难道不是因为交易所需的物资是最首要的吗? 如果让百姓费力制造钱币,就会妨碍谋生主业,禁止即可。 如今农民专注于谷物,工匠专注于器具,各自从事本业,何曾专注于钱币? 所以圣王制造无用的货币,用来流通有用的财富,既无销毁损耗,又省去运输辛苦,这就是钱币继承龟贝功能、历代不废的原因。 谷物布帛本是宝物,用于充饥御寒,分作货币会导致大量损耗。 又在商贩手中磨损毁坏,分割使用时被浪费,这种弊端自古就明显。 所以钟繇说,奸诈之人争相浸湿谷物牟利,制造薄绢充当资财。 魏朝用严刑峻法也无法禁止。 因此司马芝认为使用钱币不仅能富国,也能减少刑罚。 钱币废弃是由于战乱长期积累,自然导致废除,汉末便是如此。 现在既在使用却要废除,百姓立刻丧失利益。 如今汇集天下谷物供应天下之食,有的仓库满溢,有的粮食匮乏,互相调剂时穷人依赖富人。 致富之道确实借力于钱币,一旦断绝就成了废物。 这样有钱无粮的人,都将坐等饥困,由此看来又制造了弊端。

况且观察现今使用钱币的地区,并未因此贫困;使用谷物的地区,也未因此富裕。加之民众习惯己久,骤然改变必生困惑。古语说"利益不足百倍不改旧业",何况钱币比谷物更便利!魏明帝时期钱币废止、谷物流通己久,人们仍感不便,于是满朝集议。杰出人才与明达政事者无不主张恢复用钱,朝野一致赞同。前人尚且舍弃谷帛复用钱币,足见谷帛的弊端早己显露。

世人或说魏国停用钱币多年,积蓄巨万,因此推行钱币是为谋利富国,这实属误解。晋文公放弃舅犯的计策而采纳成季的诚信,认为一时功勋不如万世之益。当时名臣汇聚,满朝贤士共商天下利害,定立治国根本。若谷物确实比钱币便利,岂会为眼前小利废弃长久大业?这实因困境思变革,改革而图新罢了。

近至孝武帝末年(公元396年),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谷帛丰足到近乎每家丰裕——事实印证钱币并未妨害民生。

当前战乱频发,饥荒不断,百姓饥寒交迫的根源正在于此。您己着手匡救时弊,大力革新社会观念,弘扬重农教化,颁布鼓励农耕的律令,传授农时节气知识,使民众各归本业——游荡者知返故土,弃末业者自愿休止,共同在田间奋力耕作,荒地皆被开垦。

如此发展下去,太平盛世必将到来,何须忧虑衣食不足!愚见以为匡救时弊之法,绝非废除钱币。

朝廷讨论多赞同孔琳之的观点,因此桓玄废除钱币的提议未被采纳。

食货到此完结,后续章节开始进行五行上中下


    (http://wmfxsw.com/book/828908-6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