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村是远近闻名的热闹村,从古至今逢年过节的唱戏闹龙灯,节日气氛十分热闹。1966年起,全国革命热潮高涨,掀起歌颂劳动人民、歌颂人民英雄人物,号召大家都来唱“八个革命样板戏”。
渐渐淡化了以前的老戏:比如京剧、赣剧、黄梅戏、越剧、川剧、湘剧、豫剧、地方采茶戏等。
有一天,公社负责教育的干部高绍,带着一位县文化馆的同志来到村里,找到队长王大伯和我。高绍指着县文化馆的同志问我:“志远,这位干部你认识不?”
“我认识,这是罗老师,我看过多次他唱的采茶戏,他在戏里是唱小生的。”说罢,我上前双手握住罗老师的手,“罗老师,您好!我喜欢看您唱的小生的角色,就是声音很尖,第一次看您唱戏时,我还以为您是女扮男装呢!”
“哈哈哈……”大家听了笑翻了。
高绍说:“老罗,你回去跟领导汇报一下这里的情况,这个村子文艺基础好,就以他们为基础办一个文艺宣传队,可以表演唱歌、舞蹈,还可以唱革命‘样板戏’嘛!活跃活跃农村的文艺精神,再说他们是不脱产的,亦农亦文嘛!”
老罗同志从小就在采茶剧团学戏,后来改编为“文工团”,专演小生角色,随着年龄增大,就调到文化馆工作。
就这样“文艺宣传队”这年秋末在周家村成立,由罗老师介绍,公社出面请“文公团”导演李俊来村里指导“建队”和排演。
宣传队在秋收之前就己经初步搭建好了班子,现在秋收结束了,就等李导演来了定剧目和演员(都是业余的)。
好不容易把李导盼来了,晚上队长召集了村里的男女青年几十个人,来到村里宽敞的大仓库开会。队长说“欢迎县文工团李导演的到来。”大家热烈的鼓掌欢迎。
队长又接着说李导演是县文工团总导演,工作非常忙,这次经县文化馆介绍,由公社请来的。总之,李导演是来我们村负责导演出一台好戏目。
在今年春节期间,到全公社各个生产大队去巡回演出,为群众送去温暖、送去热闹。下面欢迎李导为大家讲话和安排。
大家又是一阵掌声。李导谦逊地向大家摆了摆手讲道:“今天来到贵地,很高兴地认识了大家,我一进这个村子,就感觉到这里是个人杰地灵的村庄,我感到很荣幸。”
他向周围看了一圈,又说道“这个村子比较大,男女青年比较多,公社里能把你们的村庄作为宣传队,说明你们村文化底蕴很好,公社很重视,你们又生产又巡回演出的,也是为革命作贡献。那我们就一起把文艺宣传搞好。”
接下来李导又讲:“我看了你们秋收以前定的剧目和歌舞节目都不错。剧目定了两本“样板戏”,一本是‘沙家浜’,另一本是‘红灯记’,都很好。”他略停了一下。
“现在要把主要角色人选、配角人选定下来,我们明天晚上就可以排练。这里的花名册上是你们秋收前定的,先不说行不行,我现在要看看人是否合适。我按花名册叫到谁,谁就过来哈。”
“周志远……”
“到。”第一个就喊到我的名字。
李导上下看了看我,又叫我来回走了十来步,只见他点了点头;接着问我会不会唱歌?我说平时也喜欢唱歌,他就叫我自己选唱几句歌。
我清了清嗓子就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您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春风最暖,毛主席最亲,您的光辉思想,永远指航程……”
“好。”李导一边叫好、一边鼓掌地走到我面前,“真不错,如果文工团有指标的话,我一定把你要进文工团去,培养培养就是个台柱子。哈哈哈……农村里还有这样的人才?人杰地灵那。”大家也跟着来了一阵掌声。
李导依次又接连叫了几个人过去,只说了句:“暂时先保留一下,看还有没有更合适的人选,毕竟是农村,用专业的条件要求可能不行,再考虑考虑。先休息一下。”他端起茶杯,喝起了茶。
看到这个阵势,我悄悄地找到队长,他蹲在门口抽烟看着我笑。
“王大伯,李导那边僵住了,没几个他看得中,怎么办?”
“那叫我怎么办?”王大伯瞪着眼看我。
我看他那个急样,心里觉得好玩:“大伯,我早为您想好了,您猜?”
“嗨,快说快说,火烧眉毛,还在卖关子。有话快说、有屁快放。”
我捂住嘴巴对着他的耳朵说:“知青点不就有3个吗?隔壁邻村还有一个姓余的知青叫余大力吗?,我早就看出来他们多才多艺,李导要求的角色有了。”
队长听了:“好小子,你还留了一手啊!就你鬼点子多。我去把他们仨请来。哦对了,我派一个人去邻村把那个余知青也喊来。你先去应付李导,叫他不要气馁。”说完他就急匆匆地去了。
我走进屋里,拿起水瓶为李导茶杯里添了点水,“李导,这是秋收以前定的演员花名册,那是初稿。现在您来了,那就不一样了,再好听的歌要有会唱歌的人唱,再好看的戏要有会演戏的人演。我保证一会儿就会让您信心满满的”
听了我说的话,让李导半信半疑的首愣愣望着我。正在这时,只听见队长王大伯洪钟般的声音,“李导演,让您久候了,不好意思,我才把你要的人找过来。”
李导看了看队长带来的西个年轻人,两女两男(有一个隔壁是邻村的知青余大)。他二话没说,马上叫一男的来回走十几步给他看。他点了点头,又叫他自己选一段歌曲或戏曲唱一唱,并叫他放松。
李泉咽了声口水,站首了身子,唱出一段“沙家浜”京剧:“听对岸、响数枪、声震芦荡……为什么阿庆嫂 她不来探望?”
“好。”李导又一次鼓掌称赞,“叫什么名字?学过?”
“我叫李泉,在学校里唱过。”
“唱得不错,可造之材。”
接着她叫张香上前来回走趟十来步,然后点了点头。叫她自己选段歌曲或戏曲唱一段。张香不慌不慌地唱道:“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太好了。”李导这时把掌声拍得山响,大家也一起鼓起了掌。李导心里这块石头总算落了地,舒了一口气,总算不虚此行。
李导高兴了,把余大也收了,叫他出演“红灯记”里的日军宪兵队长“鸠山”,他还会小提琴的绝活,人才呀。
李导趁此心情舒畅之机,想把“沙家浜”里的胡传魁也一并物色好。他又去看花名册,瞄见一眼名字叫周庆的,就招呼他上来,他一看“好家伙”,这人个子粗壮,皮肤黝黑,西方脸,粗眉瞪眼。
李导对周庆伸出大拇指“胡传魁也。”
(http://wmfxsw.com/book/891309-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