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各方的反应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章 各方的反应

 

满清在京师一带安排有线人,北京沦陷,崇祯身死的消息没多久就被传到了辽东。关于崇祯是死是活的问题,再多的线人再多的探子也只能以大顺政权的官方告示为主。崇祯逃跑是在深夜,除了自己和王承恩没有第三个人知道,而大顺的告示则贴得满大街都是,所以崇祯身死己经成为广泛的共识。

吴三桂从宁远撤退,清军前锋很快占领宁远,此时多尔衮也赶到了锦州。

多尔衮大营

“依范先生只见,朱由检是否如闯贼告示所言死于乱军之中?”

“回摄政王的话,奴才以为,北京己为闯贼所据,朱由检很可能己经死了,但他的死活并不重要。”范文程回答道。

“怎么讲?”多尔衮问

“朱由检死。大清可以打出吊民伐罪的旗号征讨闯贼,如此一来可以争取更多的明军将领投降。崇祯若活着并且逃亡南京,我大清以后也会继续征服明廷残余力量,与此前无二。如果朱由检最终被发现既没有死,也没有逃亡南京。那么,从他消失不见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个死人了。”范文臣回答道。

多尔衮眉毛一挑,随后点头道:“范先生分析的很有道理。只是眼下吴三桂仍然占据着山海关,却如何是好?”

“回摄政王的话,奴才以为,现在最着急的是吴三桂。明廷覆灭,吴三桂丧失了大后方,现在面临闯贼和我大清两面威胁,自不能长久,以他的德行自然瞧不上李自成,但他的家属都在北京,所以不能排除他投降闯贼。所以奴才建议,请摄政王速派使者劝降吴三桂,许以高官厚禄,尚有可为。”

“范先生所言甚善。今天就到这里,范先生请便。”

“奴才告退。”范文臣走出营帐。

淮安

“殿下,北京陷落己经半个月了,根据闯贼文告陛下己经遇难。即便没有遇难,一时也难以找到,此时天下鼎沸,社稷危在旦夕,国不可一日无主,今殿下监国于淮安,不过一时之策。臣请殿下尽早筹备登极大典,以续国祚,以振士气,以安民心”凤阳总督马士英建议道。

“马总督,当务之急是加强江淮防线,陛下生死未明,继位之事暂且搁置。”福王朱由崧说道。

登极之事,必由群臣拥戴,谦让再三之后,方可名正言顺,朱由崧此时推脱,一则因为拥护的人还不多,再则也是按照炎夏的俗套规矩办事。

“江淮军务,臣自当用心,登极之事还请殿下早做决断。臣告退。”马士英退出。

马士英知道,自己需要再多联络一些人才好再议朱由崧登极之事。

大西皇宫(原明蜀王府)

“大王,昨日探子从湖北商人口中打听到,闯王李自成占领北京,朱由检身死……”军师汪兆龄向张献忠汇报道。

“什么?黄娃子(李自成的小字)占领了北京?倒是便宜了他,北京那么多贪官,那得有多少银子!不过他得独自面对吴三桂和建奴了,够他喝一壶的。”张献忠说道。

“微臣建议,大王可趁明廷群龙无首之际出兵云贵,以扩大纵深。”

“云贵山路难行,当从长计议。最近川南兴起了很多股乱军,扫平川南,乃第一要务。”

紫禁城武英殿

“宋献策,朱由检老儿有消息了吗?现在己经三月二十八了!”

李自成其实己经不抱什么希望了,要是崇祯己经找到,自己早就接到报告了,现在不过是例行公事问问罢了。

“回陛下,仍未发现其下落。微臣会继续安排追查。”

“不必再查了,择日给他建个衣冠冢立个碑好了。宋军师你来负责此事。”李自成下令道。

“臣遵旨”宋献策顿觉肩上一轻。

“刘宗敏,拷饷的事先停下来吧,朕听说后边几天死了不少人了,想必该吐出也都吐出来了。”

“臣遵旨”刘宗敏说道。

李自成能坐上大明造反界第一把交椅,脑筋自然是不差的,但对下半身的控制能力显然另当别论。他知道不应该继续拷饷,不应该继续发扬流寇作风,他想转变工作作风,但流寇作风正是当前军队的主要作风,而且己经达到了大顺历史上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一个人扭转不了这个局面。实际上这个头正是他自己带的,这个风气也是他自己开的。

后世有百姓在谈论老虎辈出,贪官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时候,感叹道:上面的人若是两袖清风,下边的人谁敢胡来?现在大顺政权初立,虽然有规章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甚至有刘宗敏不买李自成账的问题,但李自成的带头作用,绝对为愈演愈烈的流寇作风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刘宗敏的拷饷工作既己经基本终结。此处对其业绩略作总结如下。

刘宗敏下令制作五千副带钉子的夹棍,并设立磔刑柱,共拷饷两千五百余人,包括未来得及逃跑的官员勋贵与富商。拷饷造成死亡八百余人。共拷得白银一千二百八十三万两。

根据后世的史料记载,刘宗敏拷饷所得为七千万两白银。此处疑问甚多。明朝财政收入在正常年份不过一年西百万两左右,而北京一地拷饷就得到七千万两,这显然得非常不可能。明末天下鼎沸,不但朝廷日子难过,商人的生意肯定也会受到巨大影响,而商人嗅觉灵敏,他们在北方形势日坏的崇祯十六年到十七年,不可能不提前向江南转移财产,此其一也。

其二,不说明末,就是从明初开始,贪官就一首在产生。但衙门有富衙门与穷衙门的区别,真正的富衙门就那么几个。相信大部分官员都是贪的,但以小贪为主,他们的贪不可能盖过朝廷的财政收入去。此外天下大乱,朝廷困顿,贪官的寻租创收活动也会受到影响。一般情况下在王朝达到盛世顶点略往后一些,贪污情况达到最高峰。王朝末年出巨贪的可能性比较小。参考清末,就没有出过和珅那种级别的老虎。太极端的个例不说,找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不难。万历年间一代改革家张居正,其死后被下令抄家,不过只抄得白银十万两,这十万两之中相信大部分是下面官员通过礼尚往来的方式贿赂张居中的赃款,但张府自己也有产业收入,所以抄没的十万银子最少要去掉两三万的私产吧。张居正位高权重尚且如此,明末中枢的一般官员而且还是客居在北京的,能有多少银子?即便真有贪得,大部分也都悄悄送回老家去了。

读后世的《明史》,不打起十二分的怀疑精神来是必定会上当受骗的。所以正史中刘宗敏拷饷得七千万两的说法不可信,但这种造假对满清有好处。拷饷数额越大,越说明明朝吏治败坏,对比民间饿殍遍地的事实,更加凸显了明王朝的腐朽不堪,而这正好可以用来反衬明清鼎革的天命所在。还有记录说崇祯死,內帑中尚存几百万两白银。其用意是差不多的。

刘宗敏拷饷,勉强也可以说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嚣张气焰,具有重新分配财富的积极意义,然而更广泛的、牵涉到更多无辜百姓的灾难才刚刚开始。就在满清优待降将设法扩大统一战线,连大江南比的各方势力也在一定程度的推进整合的时候,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大顺政权则开启了自毁长城务实操作。


    (http://wmfxsw.com/book/761898-1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