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崇祯来到江西己经两个月了,这里是崇祯获避难之所,也是大明浴火重生的希望之地。然而此刻崇祯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养兵近千,一战未开,发饷银的日子却己越来越近……
“李继贤,售卖军粮所得银两。何时给我送来?据我所知五天前三十万斤军粮就售卖完了。你想贪墨朝廷银两不成?”崇祯对着李员外的儿子一阵输出。
没错,就是李员外的儿子,身兼临河镇村长、夏粮售卖临时商队老板两个职务。近水楼台,没有办法啊。崇祯也想找个忠心耿耿原来又是雇农又精明能干关键还能写会算的人组建商队,可是哪里找得到。
新政才刚开始,不应该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然而阶级局限性却起了无法改变的作用。农民常年在温饱线上有时甚至是死亡线上挣扎,能继续活着就己经用尽了全力,那里还有时间有金钱去读书识字、去游历天下、去结交大儒增长见识?李继贤刚才还在家噼里啪啦敲算盘,这临时的商队,借的船总要表示一下吧,撑船的伙计虽然是村民,乡里乡亲的,但现在和以前的地主东家具有平等的地位,义务出工自然是做不到的。此外还有以前的地主家也算是临时商队的大股东,地主家船又多又大,况且也出了能写会算的人与李继贤一起去吉安县售卖粮食的,大家的报酬也都提前约定好的。李继贤为此事也忙的头昏脑涨,自己的薪水还没有到手,却被崇祯叫来一顿欲加之罪。
“李大人,草民冤枉啊!”李继贤膝盖一软,长跪不起。这可是临河镇两个多月来发生的最大‘礼仪’事件了。
李大人虽然平易近人,但也是掌握着一千人的暴力机器,由不得李继贤不紧张。
崇祯一看这情形,可能自己不经意的动怒就把人家给吓傻了。随即放缓语气道:“李村长啊,本官有方才有些心急,站起来说话吧。”
“回李大人,草民这两天与几位合伙人正在进行最后核算。最晚后天就可以向大人上交银两。众人的报酬皆是运粮前就约定好的,草民绝不敢贪墨朝廷银两,还望李大人明察。”
“既然如此,就请李村长赶紧回去核算吧。噢,对了,听说现在吉安那边粮价成色平平的都要十两银子一石,有这么贵吗?”李锐问道。
“大人有所不知,去年夏季草民去吉安售卖自家粮食的时候,己经是八两银子一石的价格了,这几年粮食价格每年都在上涨,今年涨到十两,一点都不意外。”
“好的,本官知道了,你先下去吧。”李锐说道。
李继贤前脚刚迈出大殿的门槛,刘肇基后脚就闯了进来,差点把李继贤给撞倒。
“李大人,明天就是发饷银的日子,士兵们可是盼星星盼月亮啊!”刘肇基说道。
崇祯脸色一黑说道:“三天后过来找本官领取饷银。另外,一千多士兵也不是每天从早上操练到晚上吧。这样吧,现在天气也热了,士兵操练主要在早晚间天气凉快的时候进行,剩余时间去制作武器。火绳枪现在还没有条件,弓臂、箭杆子都可以加工吧!假使现在有流贼或者官兵过来镇压我们,你难道要让士兵们赤手空拳上阵不成?你负责把好质量关,过段时间我去检查器械准备情况。”
“末将遵命!”刘肇基兴高采烈地碰了一鼻子灰。
“等等,先随我去领二百两银子,采购麻绳也需要钱。剪头刀枪是很难弄到,需要刘将军多想想办法才是!”
“……”
“算了,再给你加二十两吧。”崇祯咬了咬牙。
“……”
崇祯此时给刘肇基穿小鞋,有对缺乏武器的焦急,但更多是为了拖延发饷的时间,因为库里真的没有多少银子了,李继贤卖军粮的银子还没有交上来,而崇祯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穷,担心影响军心。
两天后
“李大人,扣除各项费用支出,此次售卖军粮共得银一万九千两,我己经请民兵兄弟搬运到门外了,还请李大人验收。”李继贤向崇祯汇报道。
“一万九千两啊。好,我去看看。”李锐说道。
虽然比预想的要少一些,但若是按照老规矩由官府办理的话,费时费力效率低之外,各种贪腐随时可能发生。叫民间商人们赚一些反而皆大欢喜。
验收完毕。崇祯帝瞬间变得财大气粗。
“老王,派人通知刘肇基,下午来领取饷银。”崇祯说道。
“是”
“还有…”崇祯示意王承恩近前来。
两人耳语了一番。大意是崇祯先给老王补贴八百两银子,将情报的前线推进到吉安和永新两个府县,以及时掌握两地官府动态。
第二天冷静下来之后。崇祯一盘算,将近两万的银子,一天时间去了十分之一。这速度还是有些不能接受,得继续搞钱。现在粮食贵的可以,十两一石,要不多卖些军粮?
说到粮价这个事,据有关史料记载,万历年间江南富庶之地(苏杭一带),一石粮食(明时一石粮食一百五十斤)约值三钱左右白银,遇到灾年大会涨到一石二两左右,崇祯即位以来,陕西河南连年大旱,当地小麦价格涨到每石二十两开外,连带着江南的稻米价格也涨到五两以上。到崇祯十七年北京沦陷后,江南征兵征粮备战,粮食市场失控,苏杭一带粮价达到八两以上,江西达到十两以上。按照后世的逻辑推断,这时在江南种地应该算是热门职业了。实际上呢,到了明朝末年,由于战乱和朝廷横征暴敛的原因,一般小自耕农早就破产沦为雇农了,所以粮价上涨主要是地主这一群体获益,而贩运粮食的商人则囤积粮食待价而沽,使得粮价进一步上涨。这个时候能成为江南地主家的雇农还算好的,起码不至于饿死。若是一般人家(包括城市里的无地的市民)那真的是除了做强盗就没有更好的出路了。当然江南这边原本手工业发达,一部分无地民众成为了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也就是工人。工人每月有工资,不至于饿死,但基本挣扎在温饱线上。以上经济状况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越是国家危亡之时,贫富分化就越严重,贫富分化越严重,国家的危亡程度就进一步加深。这就是大明崇祯年间的基本情景。
六月六日早会
“李大人,目前新政所覆盖的各村镇,情况均己稳定。下官建议巡查工作先告一段落。”李德才向崇祯汇报工作。
崇祯吩咐道:“李专员所言极是。然,新政覆盖地盘还是太小了。我们的钱粮也远远没到高枕无忧的时候。本官己备好公文一份,你凭此公文向刘将军借兵两百,然后沿现在的辖区南侧一带继续推广新政,争取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使我们所辖区域再翻一倍。当然了要注意工作方法,不必刻意追求速度,最主要的是把新政一次做好,以后不走或者少走回头路。另外要尽最大诚意争取地主富农们站到我们边来。”
“下官遵命。”
现在崇祯所辖之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文盲,崇祯要办的大部分事情还需要依靠原来的地主,特别是教育的问题。崇祯也不是没有考虑过普及基础教育,问题是,老百姓刚解决了温饱,文化教育的需求还没有产生出来。强推的话,效果不敢保证,而且很可能起到反效果。另外崇祯也绝不可能再允许学生只学那些宣扬儒家思想的古董教材了。根据前世的经验,中国老百姓是很重视教育的,只要家里能有些余钱肯定会考虑让孩子们读书识字的。待过了年,百姓们卖过两次粮食之后应该就有了余钱,接着就可能产生出教育文化的需求。心里有了计较,崇祯决定先把教育这件事搁置起来,待以后适当的时候再开始推动吧。
关于设立村镇银行的构想,崇祯也在内心否决掉了。一则地盘太小,业务量没法保证,更不要谈盈利了。二则,微型银行的初始注资怎么也得两千两银子起步吧,这对于仅仅暂时度过财政危机的崇祯来说还是无法承受之重。
(http://wmfxsw.com/book/761898-3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