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你守你的,我打我的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5章 你守你的,我打我的

 

范文盛的部队败退后,龟缩在永新城内,再不敢出击。阎应元大部继续驻守与武功山一线各处险要之地,另分一营的兵力打扫战场。包括收集武器装备和敌士兵尸体。崇祯派出的后勤保障部队也参与到救治敌我伤员和收拾战利品的工作中去了。当天双方都很有默契,未再发生接触。倒是苦了那一百多号运输大炮的后勤兵了,人拉肩扛,在山道上龟速前进,一白天行进的距离绝对少于十里。一行人首到晚上也没有走出山道,守着大炮在山道上过了个夜,第二天继续龟速。

从第二天起,范文盛令部队在城墙周围增设拒马,做出一副固守永新的样子。

阎应元看着眼前的几百具尸体,有心火化烧掉,又觉得可惜。士兵战死沙场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若能善加利用亦未为不可。现在天气阴冷到不至于立刻腐烂,得想办法与官兵联系一下了。

当天上午,派了一组士兵逼近敌军大营,将几封内容一样的信绑在箭矢上射向敌营后就跑了。信是明信,军队里有识字的军官就看到了信的内容。信的大概内容是:明日午时许欲在武功山口归还对方士兵遗体,请范指挥使合作为妥,好让阵亡士兵早日入土为安。阎应元这么做的目的有几个:一则向敌军展示我军的仁义,降低对方敌对情绪,二则若是范大人拒不合作,则必让活着的士兵们心寒,若是范大人合作则一下子运回去几百具尸体,士兵们见了必然感到震撼,心生厌战畏战情绪。

事实上,范大人见到信件后确实也皱眉了,横竖落不得好啊。随军谋士谢敏建议两害相衡取其轻,还是合作为妙。

两军在约定的时间地点交接了士兵遗体。士兵遗体运回去后进行了集体火化,完事。

崇祯及时派人送信给阎应元表扬全军将士英勇杀敌,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勉励全军不骄不躁再接再励。并表示马上在拿山镇组织修建忠烈祠,阵亡士兵的牌位将供奉在忠烈祠中,士兵姓名、生卒年、没于哪一场战役将刻在牌位上一并记录。阵亡将士家属将获得六十两白银的抚恤金。最后崇祯告诫全军,野战条件艰苦,请大家务必饮用烧开过的水,确保身体健康,不要再出现董七斤那样的事情。

阎应元及时传达了崇祯信件的精神,表扬了董七斤在身体不利的情况下能顾全大局,坚持不泄,体现出良好的纪律性。同时扣罚董七斤及其所在连正副连长各一两银子,以惩罚其准备不充分的罪责。惩罚之后,阎应元私下里专门找董七斤及其正副连长进行勉励。这就是阎应元治军的风格。

范文盛据城严密防守,没有采取任何新的攻势,此时阎应元若再主动攻城将讨不到便宜。阎应元乃令部队继续驻守武功山一线,双方暂时陷入对峙局面。

范指挥一首等不到新县令上任,只能继续原地不动停留在永新,短期内也算不错的局面,毕竟不用心惊胆战打仗死人了。

那么此时是否应该集合全部兵力围攻永新一举定胜负呢?这个想法崇祯不是没有考虑过,但这样做的话不论结局如何,都将付出重大代价。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就是说己方力量十倍于敌人才可以考虑围城搞歼灭,以根据地目前的军事力量还远远达不到十倍于敌。那么能不能‘倍则分之’?也有难度除了崇祯这边兵力依然达不到对方的两倍,而范文盛坚守城池,拒不出战,也不好实现。

反复权衡之后,崇祯决定在其他方面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将新缴获的六门红夷大炮各分一门给德胜工坊和大器工坊以供研究仿制,剩余西门交所部一个连的士兵练习使用,作为将来炮兵连或者炮兵营的早期准备。崇祯又派所部三百人随同新政专员攻取遂川。

遂川小县,但是给眼下南昌府的剿匪大事结结实实烧了一把大火。

“指挥使大人,请速速增兵收复遂川宁冈,后面的州县不能再丢失了,否则大军钱粮官府赋税将从何处而来?”周应瑞有些气急败坏了。

“布政使大人,你倒是赶紧跟朝廷要人啊,永新县令一日不到,大军便一日不能撤走,先不说大军转战其他州县能否取胜,大军一旦离开,永新县必然重新被贼寇所占,到时候钱粮还是征不到。”王指挥据理力争。

“南昌还有守军六千余,王大人还可以增兵进剿啊。”周应瑞也不退让。

“周大人说的轻巧,现在清军多铎部己进抵阜阳,江北防线岌岌可危,南昌剩余守军断不可轻动,周大人还是速速向朝廷要个县令比较合适!”

“你!”

“哼!”

两位省级大员都是太极高手,每一招每一式无不流露着极深的官场造诣和令人钦佩的大局观。

崇祯给宋应星的信,王承恩也己经派人送到。宋先生收到信后的结果却不能轻易断言。

信大大概内容如下:

首先是宁冈革命政权基本情况的介绍。崇祯仍然自称崇祯皇帝的钦差大臣,表明了为百姓谋幸福的根本执政理念,期待宋先生能亲自或派族中亲属前来实地考察。宁冈政权欢迎宋先生全家搬来居住。其次,李大人以崇祯皇帝的名义担保,若宋先生愿意来宁冈办实学办实业,李大人愿意为其专门成立大明研究院,科研经费绝对不设上限。期待先生早来宁冈兴实学办实事,大明百姓必能早蒙其利,李大人代新政权百姓提前拜谢先生。

关于请宋应星出山的事情,崇祯内心其实非常着急。宋应星不出,绝对不可能形成武器的代差优势,自己的精兵战略将大受影响。但现在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了,崇祯可不敢亲自跨越数百里敌占区三顾茅庐,他是重振大明的核心所在,没有他,再多几个宋应星也没用。

眼见着范指挥继续赖在永新不走,崇祯再一次启动扩军行动。公元1645年己经来临,大明形势可能就在今年再次急转首下,多一些兵力没有坏处。年前是受制于鲁密铳的供应瓶颈,导致部队不能大规模扩张,现在这个瓶颈己经基本解决,而且在武功山伏击战也缴获了不少兵器。此外进入崇祯十八年以来,又打下了几个县,财政和兵源同时得到了增强。此时征兵,正当其时。崇祯的短期目标是征兵两千,再组建一个团,这样根据地加起来就有了一个师的兵力。


    (http://wmfxsw.com/book/761898-4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
文墨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