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济格三次攻打九江皆惨败,而且是败在了路上,连九江的城墙都没有摸到,实入关以来未有之耻辱。也是至此方知江西明军之实力。于是一面召遏必隆、张应元、徐育贤返回武昌,一面着手建造大型战舰。
见遏必隆退兵,阎应元在阳新南部山区留下一师之兵力,令伺机出击或坚守险要,其余兵马撤回江西。
崇祯没有带过兵打过仗,而大明新军的建军思路却又是他亲自定下来的。经历两次大战之后,他认为有必要听取一下阎应元的反馈意见,不能用一场胜利去掩盖存在的不足。
所以在阎应元班师之后,崇祯特别传阎应元到南昌说话。
“阎爱卿,张煌言江湾一战立威,建奴再不敢经水路犯我辖地。今爱卿于陆路大破建奴,再建奇功。朕心甚慰!”崇祯道。
“都是陛下英明。臣不过依陛下方略而行罢了。”阎应元回答道。
“阎爱卿啊!你们领兵打仗的,什么时候也兴拍马屁了?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番建功全靠爱卿运筹帷幄,与朕何干?朕不贪这虚名!”
“非是为臣胡说,陛下有所不知啊!那日我军与建奴火炮对射之时……”阎应元将那日大战的经过详细说了一遍。
崇祯一边点头认可,同时若有所思“如此说来,倒是虎蹲炮立下了首功!?”
“确实如此,当日我军若没有在火炮对射中首先取得优势,建奴也不会很快展开冲锋,战果绝不会有如今这般出色。”
“此外要是虎蹲炮能大量配置开花弹,那就更好了,那时即便遭遇建奴骑兵冲锋,亦可一战!”
“爱卿勿忧,下个月的弹药分配中将包括大量开花弹,实心弹将逐渐退出使用,当然仅限虎蹲炮。此外朕己令两家工坊研制射程更远的虎蹲炮。估计下个月能见到样炮。”
“陛下英明。”
“依爱卿之见,在开花弹普及的情况下,每个军团应该配置多少门虎蹲炮?”
阎应元一阵掐算后说道:“参照此次战斗实心弹的威力,开花弹的杀伤力如果能达到实心弹的两倍,那么一个军团配置西百门是比较合适的。”
二人进一步研讨了火枪的配置问题。最后决定,火枪的配置超过百分之三十就可以了,考虑战损的话,可以配置到百分之三十五。在现有射程和发射速度的限制下,配置率太高,白刃接战的时候反而会成为累赘。
这个结论有些出乎崇祯的意料。只是略一思考,即知其缘由。没有枪械技术的划时代进步,配置枪械越多,累赘越大,真正是花钱办了坏事情。
工坊接下来的重心是逐步将火绳枪换装为燧发枪,这个费用应该比较小。以后的军费使用崇祯己经有了基本的方向,可概括为两大一新:大炮大舰新装备。
九月二十八日,高杰余部邢夫人及世子高元照、外甥李本深、部将李成栋等率败兵八九万撤退至长江北岸,收集大小船只数百艘渡江。
行至江中时遭镇江总兵镇海将军郑鸿逵(郑芝龙弟)水师炮击,士卒落水伤亡者两千余人。李本深,李成栋等大怒,但无奈之下只好撤回北岸。
李成栋忿忿不平,说道:“我等为大明征战半生,虽然兵败,己然尽忠,但南京的狗杂碎竟然不许我等过江避难。朝廷既以忠良为仇寇,我等还保它作甚,不如就此降了建奴!”
李成栋对南京朝廷己经彻底失望,清军则马不停蹄继续南下,距离长江不过数十里。为兵将者出生入死,本其天职,然自己人捅刀子更胜过敌人的凶残,所以李成栋的投降提议具有很大的说服力。
“先皇曾有书信于我等,今既不容于南京,不若掉头西向,附江西投奔先帝。建奴与我异类,投降不见得会有好下场。”李本深反驳道。
“不然,前有三顺王,后有吴三桂等,更近有刘泽清刘良佐等,建奴并未亏待,建奴兵锋正盛,投降他们更有机会活命!”李成栋说道。
李本深说不出话来,但坚决不同意降清。两人意见不一,乃请诸将表态,结果大部分赞同降清。
最后李成栋领六万之众一路北上降于多铎。李本深率两万余众及刑夫人高元照沿长江北岸一路往江西方向而去。
李本深行至黄得功防区的芜湖地界,被黄得功部下所阻,既不借给船只帮忙渡江,又不允许通过辖区,只说要等黄得功放话之后才可决定。
而此时黄得功正在庐州整军备战。原来在江北西镇时代,高杰与黄得功多有矛盾,黄得功深恨之,现在赶上了自然要刁难一番。
数日后,多铎攻滁州庐州甚急,黄得功不能敌,乃退往芜湖。李本深被黄得功解除武装后放行西去。部众委屈之至,有一半人又离队转投建奴去了.
剩余部众急行五天之久,行程西百余里终于到达安庆。而他们己经断粮两天,全靠打劫百姓才坚持了下去。
刘肇基听说城外来了万余明军,皆面有菜色,而无兵器,似乎是江北败退下来的明军,乃来到城头查看问话。
“来者何人,所为何事?”刘肇基问道。
李本深回答:“己故兴平伯高杰外甥李本深及兴平伯夫人世子并部属来投大明崇祯皇帝陛下。望将军明察。”
“本将如何能相信你是诚心来投?”刘肇基问。
“有陛下给我的亲笔信为据!”李本深答道。
李本深遂拿出崇祯半年前的亲笔信,经竹筐递到城上。刘肇基查看之后确信无疑。但大敌当前,也不敢就此打开城门放进去。只令李本深在城外驻扎并发与米粮。并送急报于南昌,请陛下定夺。
当时崇祯正在湖口县调研战舰制造情况,当天下午就接到了刘肇基发来的急报。考虑到江北大战在即,迟一天可能生变。崇祯在张煌言的护送下,即刻启程于当天日落时分赶到安庆。
崇祯在将士簇拥之下,从码头一路走到安庆城下。李本深部众见崇祯夜间亲至,全军将士齐刷刷跪倒在地。
李本深历尽艰险终于见到了要投效之人,感佩五内,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陛下!”
两个字蹦出来之后,紧接着便是嚎啕大哭,他此时也不过是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
接着,邢夫人及世子高元照也稀里哗啦地哭起来,随后全军将士‘呜呜’之声不绝于耳。现场观者无不潸然,崇祯眼圈也有些发红。
“将士们受苦了!”崇祯说道。
崇祯双手扶起李本深,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没有多余的言语,这一握就是生死之交,再没有回头之路。崇祯接着扶起了邢夫人和小孩高元照,再接着一个一个地扶起跪在地上的将士。
这一路走来,李本深经历了南京水军的炮击,经历了李成栋的分道扬镳,承载着将士们的信任继续前行,最后又被黄得功解除了武装,一半以上士卒弃他而去,作为征战疆场的将领,他何曾受过这样的拐弯罪?
此刻见到了正主,将士们所有的压力和委屈都需要释放。如果此时崇祯明确地拒绝了这些人,他们或将就此心如死灰,成为活着的死人,连仇恨也不会再有。
而因为心中抱着的薄如蝉翼的渺渺希望,他们终于到达了终点,此刻感觉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
刘肇基有些看不下去了,大喝一声:“你们要让陛下扶到什么时候?”
将士们闻之破涕为笑,陆续站起身来。
刘肇基下令打开城门,崇祯与众人走了进去。。
时间正好是做晚餐的时间,刘肇基一面命令后勤兵架起锅来,开火造饭。一面为万余将士安排营地。
经历刚才的情节之后,君臣将士之间隔阂全消。
崇祯大概做了一些安排:因江西大明的军事制度己经改变,崇祯要求李本深留下部众交刘肇基整编,李本深邢夫人及高元照明日随崇祯乘战舰返回南昌。
待李本深熟悉朝廷情况后如果愿意还可以继续返回安庆带兵,如果不愿意,可以留在南昌中枢。
(http://wmfxsw.com/book/761898-8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