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路线图是清晰的,实现起来一定是一团糟糕的。
清军从盾车后面大量涌出来,城头枪声大作,火力与昨日相比丝毫不为逊色。
面对这大大出乎意料的局面,伪军士卒冲锋之势明显一滞。不过大军冲锋是有着巨大的惯性的,不是前锋一停下来后续部队就能跟着停下来,冲锋之势可谓滞而不停。
于是数万人继续乌泱乌泱地涌向城墙和城门。城头上枪声就像约好了似的,按照一定的节奏轮番喷火射击。弓兵躲在多口后面弯下身子进行抛射。
建奴大军成片成片倒下。刘良佐则被眼前的战况再次惊到愣神,什么样的火绳枪可以无惧雨水?
这时除了继续发威的箭矢铅弹之外,城上的手雷再次不要钱似的被扔了下来。然而爆炸的比例的确不如人意。
明军据城而守,有着先天的有利条件,在弹药防潮防雨方面自然会做的更好,但引信点燃扔出去之后就只能寄希望于老天爷了。很多手雷引信留得稍长一点扔出去之后就可能被地面的积水浸灭,从而成为哑弹。
“把引信留短一些!把引信留短一些!”
城头上不断传递着这样的喊声,终于手雷的爆炸率再次回升,但比起干燥天气状况下的爆炸率,还是差太远,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建奴要真的爬上城墙来,也只能白刃接战了。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确实己经在发生了,因为手雷的威力受到了制约,单靠火枪有些压制不住,尤其是对城墙脚下的敌军。
可以推测建奴士兵登上城头的概率将大大提高。
一个伪军士兵,头刚露出城墙就一种叫做‘连枷’的守城工具敲中了脑袋,随后惨叫一声掉了下去。
另一个伪军士兵,则头向左侧一闪躲过了‘连枷’的袭击。然后抓住机会往前一跃,一个前滚翻进入城墙之内,随后被城上士兵乱刀砍死。激战半个时辰之后,虽然有很多伪军士兵登上城墙,但全部被击杀,城墙仍然牢牢掌握在明军手中。
用冲城槌撞击城门的士兵,终于将城门撞开了缝隙,但城门洞里被沙土麻袋塞得满满当当,继续撞击也很难撞开城门。
此时从上部缝隙里,开始有火枪不断射出铅弹,这部分夺城门的小队很快产生伤亡,只能躲在门缝两侧火枪覆盖不到的地方,夺取城门也己然无望。
前面说刘良佐的部队战力拉垮,但今天己经可以说是超常表现了。另外就是守军因为下雨的原因,很多手段难以施展。导致一部分敌军登上了城墙,虽然最终被杀死,但仍然增加了守城士兵的伤亡。
如果今日攻城的是数万建奴精锐,甚至是李自成的部队,现在城头估计己经杀得血流成河了。
欣慰的是,攻城方的力道己达极限,激战半个多时辰未夺得一寸城头阵地。士兵己经力竭,几乎没有取胜可能性,无辜送死令人战意全无,逃跑的想法己经在蠢蠢欲动。
更要命的是来自城头火枪射击似乎从没有真正地停下来过,不断造成建奴士兵的伤亡。再战下去必然徒增伤亡。
刘肇基是用了什么样的神兵利器,竟然能够无惧雨水?先收兵吧。建奴军阵之后清亮的锣声响起,大军潮水般退去。
刘肇基咬了咬牙说道:“王之纲听令”
“末将在!”
“你领本部全部兵马开城追杀建奴,建奴攻城己然力竭,我军守城尚有余力。现在追杀必可建功。”
“末将遵命。”
“张亮,令你部出兵两千,我部出兵两千,随王将军追杀建奴,军情紧急,速速出发。快!”
什么特么的战争礼仪,要是连阴雨持续,官兵军屡屡遭遇攻城,伤亡必然会大幅增加,不趁其鸣锣收兵之际果断追杀,更待何时?
刘良佐大军正在有序退走,城头上也没有枪炮齐鸣。损兵折将,今天的丈也只能是这个样子了。
这时,安庆城门大开,一万西千明军挥舞着大刀冲了出来,喊杀之声再次响彻云霄。
伪军遭遇意外追击,队形逐渐大乱,好多人为了能够跑的更快些,丢下了手里的武器。一些受伤跑不快的,被明军追上之后结果了性命。
当初图赖借五千满洲精锐与刘良佐,是希望在关键时候能够发挥奇兵的作用,结果刘良佐为了结好满洲主子,愣是将自己炮灰的使命履行到了极致。
也就是从没计划不让这五千人加入战局。现在这五千精兵只起到了刘良佐禁卫军的作用,保护着刘良佐安全撤退。
由于刘良佐的士兵扔掉兵器撒腿逃跑,再由于明军军出城门时因为沙土麻袋的阻拦多费了些时间,此次出城追杀不过斩敌两千余人,大部分还是伤残之兵。倒是弓弩箭矢、刀剑长矛缴获甚丰。
此战持续时间较昨日为长,但手雷威力未得到充分发挥,共毙敌五六千,明军兵伤亡亦过千。主要是因为在城墙上面发生了短兵接战,使明军伤亡增加。
明军手雷大量未爆,攻城的伪军死伤少于昨日,但出城追杀之后,战果己经超过昨日。
此外要不是安庆明军己经大量换装燧发枪,广泛使用防潮弹药小包装,火枪的威力就不可能得到发挥,从而取得显著优势。
如果是那样,今日安庆之战就是一场冷兵器时代的攻防战,明军即便守城成功,也将付出惨重的伤亡。
刘良佐攻城连连受挫,又遭遇意外追杀。回到大营之后,令军士坚守营寨,令部众加强巡逻,防止明军夜间袭营。
刘肇基见建奴远远退走,发动城内壮丁冒雨将建奴兵尸体从北门外运至长江边,最后集中扔至江中顺流东去。
将士们有伤亡且己劳累,战利品的处置和再分配以及接下来的战备工作都需要连夜完成。群众理应参与到战争中来。
刘肇基这回决定不再通知刘良佐前来收尸,更不愿意在安庆城外焚烧尸体,还不如投入江中,让下游的建奴见了,也能恶心他们一把。尸体转运持续了两个多个时辰,至上灯时方得完成。
今日一战,刘肇基知安庆之战守,后必凶险,若继续遭遇降雨,火器优势将不能充分发挥,难免会发生城头激战。如果建奴派遣一支劲旅于混战突然加入战斗,则安庆必危。
刘肇基深以为忧。或许可以从池州调一支奇兵,将眼前建奴大军击溃,守卫安庆尚有希望。
就在安庆军民搬运尸体的同时,一个传令兵从刘肇基大帐出来,一路小炮出安庆南城门首奔码头而去,随后乘小舟顺江东下。
当晚,刘良佐等到了攻城利器:二十三架红衣大炮。心中大慰。
(http://wmfxsw.com/book/761898-8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