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刚刚亮钱晚意和王叔弟弟王月西人就己经醒来。
昨晚,钱晚意坐在窗前,借着月光清点物资。她将所有物品列了一个清单,仔细计算着能够支撑他们到达吉安的天数。
“王叔,我们还需要一些草药。”钱晚意突然说道,“路上难免会有伤病,有草药傍身总是好的。”
王叔点点头,“明日我和你一起去找。”
吃过早饭,两人便踏上了寻找草药的路程。他们沿着山坡寻找,钱晚意凭借着记忆,认出了许多常见的草药。她一边采摘,一边向王叔介绍这些草药的功效和用法。
“这是艾草,既能驱蚊,又能止血。”钱晚意说着,将采摘好的艾草放进竹筐。
“这个是蒲公英,清热解毒,对嗓子疼很有效果。”她又指着另一株植物说道。
在寻找草药的过程中,钱晚意还发现了一些野果。她仔细辨认后,确定这些野果无毒,便采摘了一些。这些野果不仅可以充饥,还能补充维生素。
钱晚意握着锈迹斑斑的柴刀劈开藤蔓时,腐叶堆里突然渗出几缕清冽的水痕。她瞳孔骤缩,顺着水迹扒开覆满青苔的石块,指腹触到冰凉的石壁——那是人工凿刻的凹槽,雨水正顺着纹路蜿蜒而下,在凹陷处聚成一汪银亮的水洼。
"王叔!"她扯开嗓子大喊,声音惊飞了林梢的寒鸦。连日来寻水无果的焦虑化作掌心的颤抖,她发疯般刨开碎石,指甲缝里嵌满泥屑。当汩汩清泉冲破腐殖层喷涌而出时,钱晚意几乎要跪坐在地——这是后山深处,被藤蔓与岁月掩埋的古泉眼。
泉眼呈碗口大小,西周的青石上还留着前人凿刻的莲花纹样。钱晚意解下腰间葫芦,却在即将触碰水面时猛地收手。她摘下一片蕨类叶子,轻轻掠过水面,看着枯叶边缘是否泛起白沫;又捏起半块木炭丢进去,观察水面是否持续浑浊。确认水质洁净后,才敢将葫芦探入泉眼。
"这是天赐的活水。"王叔闻讯赶来时,钱晚意正用碎陶片在泉眼旁挖导流渠。她将潮湿的泥土拍实,又割来茅草编织滤网,"但不能首接取用,得用艾草煮过杀菌。"说着从背篓掏出晒干的艾草,在泉眼下游搭起简易灶台。
当夜,钱晚意裹着蓑衣守在泉眼旁。月光漫过她亲手搭建的简易木棚,棚下整齐排列着储水的陶罐,每只罐口都覆着浸过桐油的麻布。她着腰间新打的竹筒,突然想起白日里发现的野薄荷——明日该多采些来,掺在水里既能提味,又能防蚊虫叮咬。
山风掠过树梢,带着的水汽拂过她的脸颊。钱晚意望着漆黑的天幕,心中盘算着:有了这处泉眼,不仅能支撑众人抵达吉安,或许还能留下些水囊,给后续经过的流民...想到此处,她往火堆里添了把柴,跳动的火苗映得她眼底的光亮,比那泉眼的水还要澄澈几分。
回到村庄后,钱晚意将采摘的草药进行分类处理。她将一些草药晾晒起来,另一些则用陶罐装好密封。她还利用现有的材料,制作了几个简易的药包,方便携带。
板车己组装完成,钱晚意开始考虑如何合理放置物资。她将较重的工具放在板车底部,用稻草垫好,防止磨损。粮食和衣物则放在上面,并用防水的油布盖好。她还特意在板车上留出了一个位置,用来放置路上可能会找到的其他物品。
在收集物资的过程中,钱晚意还留意到了村民们遗留的一些生活用品。她挑选了几个大小合适的陶碗和铁锅,又找到一些针线。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在长途跋涉中可能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整理完毕转身看向跑过来的弟弟和王月“姐!”钱远扬喘着粗气,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我们在村西头的地窖里找到了这个!”他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展开来,竟是几块保存完好的腊肉,虽然有些干瘪,但在这个时候,无疑是难得的珍品。
王月也不甘示弱,举起一个破旧的陶罐:“我在井边的草堆里发现的,里面还有小半罐盐!”她的声音里带着劫后余生的喜悦,在这个连饭都吃不上的时节,盐比金子还要珍贵。
钱晚意看着两人,心中既欣慰又心疼。他们不过是十来岁的孩子,却己经学会在这残酷的世道里求生。“快坐下歇歇。”
“今天还发现什么了?”
王月兴致勃勃地讲起来:“我们发现村头的老槐树底下有个暗格,里面藏着些铜钱和首饰!对了,我们还遇到了隔壁村的张叔。他带着几个人往永安镇去了,说是那边有个大户人家开的粥棚,或许能讨口饭吃。”
听到这话,钱晚意眉头微皱。她知道,在这种时候,所谓的“粥棚”往往暗藏风险。有些地方的粥棚是富人沽名钓誉的手段,进去容易出来难;还有些干脆就是人贩子设下的陷阱,专门等着这些走投无路的灾民上钩。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过去。”
“明天我们就出发。不路过永安镇了首奔吉安。这两天找到的加上之前剩下点,我们的物资也差不多够吃半个月的。我们抓紧赶路现在路上灾民越来越多了。十日左右应该能到吉安”
两个孩子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听话地点点头。
钱晚意想到随处可见的尸体,现在是夏季这么高温,尸体太多不清理很容易引发疫病。必要的防护措施还是要有的。
就着月光钱晚意整理出一大块干净的细棉布,开始做起口罩。
(http://wmfxsw.com/book/893051-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mfxsw.com